高职金融专业产教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探索

2019-07-17 11:06崔红军吴静芳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合作

崔红军 吴静芳

摘要:上海要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人才是第一资源。金融市场发展不仅需要高学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也必须具有大量在金融市场一线的实践工作人员,尤其是能够适应新的金融业态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针对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更多符合当今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共同体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金融专业的应用

国外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有许多,如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CBET模式、德国“双元制”等。我国高职教育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出了一些典型的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目前针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实训教学是高校教学中非常常见的模式。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实训教学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校内的证券模拟交易视讯、模拟银行、理财工作室等,在课堂内外展现真实的银行、证券等金融业务实务操作。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还与企业合作组建实体公司,在公司设计不同的实践岗位,组织学生上岗经营,实现教学经营一体化培养金融人才。

金融市场经历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受到欢迎。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签订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自愿,共同参与育人过程,从而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最大的优势就是从企业的用工需求出发,学校根据岗位要求培养学生,避免了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盲目性、更有的放矢。

工学结合的方式,较之实训教学和订单式培养,内涵更为丰富,如三明治式、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都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不同方式。学生在校内培养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培养为辅,在企业实习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学与做交替进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更探索开展出了“新三明治”培养模式,以“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为定位,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和适应性。

2011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使学徒制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热点。学徒制的历史悠久,各国自由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师傅“手把手”传授技艺和经验的传统学徒制。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也强调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教导,在“做中学、学中做”,但二者在主体身份、培养目标、学习场所、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共同育人的职业教育模式,受教育者同时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并且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资质证书培训,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業竞争力。

二、现有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经过十多年来广大高职院校的积极探索,获得了许多的宝贵经验。但在实践中,现有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面临多重困难。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基本都增加了实训教学,但总体而言仍显得“高等性”有余,而“职业性”不足。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以“学位本位”,教学内容更偏重专业理论,授课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讲授知识点,评价方式主要是试卷考试,忽略了技能的应用与培养。即使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内,增加了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但如果没有从培养目标和总体设计中就改变原有的以学科分类专业的思路,高职教育仍然会变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或简易版。

另一方面,更侧重培养学术职业技能以适应就业要求的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及学徒制,却又面临着冰火两重天。一是学校热、企业冷。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寻求与企业单位合作育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积极性高涨。而企业的热情却并不很高。尤其是金融行业受政策、经济环境等影响显著,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波动起伏,金融机构通常不愿意轻易承诺能保证学生就业。二是短期热、长期缺乏稳定性。学校与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往往是由于双方工作人员在搜寻资源过程中的机缘巧合,这种偶然性使得对某一种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缺乏持续性。三是个别岗位热、覆盖面有限。订单式和学徒制都是从企业需求出发设置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教育也根据企业定制或跟随师傅“手把手”教授,针对性过强,导致学生就业面窄。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又受自身行业特点影响,具有一定独特性。跨专业、跨职业不同的人才培养在相互通用时遭遇水土不服。一些针对传统技术型职业的做法难以推广,并不适应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例如,传授以手工艺、操作经验为主的职业(如厨师、宝石鉴定)通常可以采用学徒制,由师傅带教指导技艺。而金融行业除了实践操作,基本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再如,在专业技术相对固定(如建筑工程)的行业,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订单式培养学生或定期安排学生工学交替实习实践。而在瞬息万变的金融领域,学校与某一个企业合作的长期稳定性比较难以建立。

三、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难的深层问题

导致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困境、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缺乏长期稳定性的深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宏观层面上,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总体规划。要解决学校热、企业冷、合作不持久、覆盖面小等问题,就必须从产业角度制定宏观政策,而不是学校的一厢情愿,或者个别企业和学校间的小打小闹。特别是涉及金融产业与教育产业间的融合,更要求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统筹规划。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央对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提出要求。但中央精神的落实、教育政策的切实落地,还需要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制定实施详细具体的措施。有部分省市已经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但大多数地方政府仍在研究促进产教融合的具体政策措施,需要加紧加快政策的落地和落实。

中观层面上,企业的逐利性使之缺乏育人动力,而学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尚有不足。金融机构的公司制属性决定了其必定以营利性为目的,而教育行业却具有公益性,二者之间存在冲突。尽管企业也希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但要让某一个金融企业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经济责任则成本过高,众多金融企业势必望而却步。而学校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水平尚且不足,具有与企业合作共同育人的需求。学校需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企业导师的带教指导,需要企业提供实训、实习的岗位,还需要企业为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要从产业层级、政府政策层面上,鼓励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

微观层面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导致其对金融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弱。高职院校办学首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具备一定深度。职业学校的定位必须与普通高校加以区别,职业性就要求学生对某项具体技能的熟练掌握。由学校主导的人才培养会出现理论知识性强、而技能训练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广度。由企业主导的订单式培养和学徒制,受到企业自身业务范围限制无法提供广泛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培训,由一家企业提供培训或某个企业导师学徒式带教,私营机构属性也使得其缺乏提供广泛培训的动力。学生经过训练的确可以具备胜任某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但是由于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过于单一,一旦企业出了状况、无法录用这名学生,他将难以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其他适合的岗位。因此,需要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育人,寻找人才培养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平衡点。

四、金融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模式的构建

(一)总体思路: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模式

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模式,是从产业高度对金融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围绕金融产业链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服务实体经济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金融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需要既懂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伴随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金融人才的创新思维成为推动市场和技术进步的动力。(表1)培养目标上,以金融行业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市场新业态新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为打算继续深造提供必需的理论知识储备。培养方式上,既非简单地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训时间长度,也区别于根据某个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养和师傅手把手带教的学徒制。而是校企深入合作,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时间阶段,由学校主导或企业主导产教融合共育人才。

(二)实施主体:构建金融专业职业教育共同体

根据金融专业产教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总体思路和内涵,其实施主体必定是一个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该模式的规划者和规则制定者应当是政府。由政府从产业层级整体统筹规划,通过产教融合优化金融产业和教育产业结构,协调二者平衡发展。政府制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拓宽企业参与渠道,有序开放职业教育产业,允许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专业知识教育主体是具有相关金融专业的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就业、创业和深造等不同需求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责任;同时,学校还需要对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实时监督、定期研讨、适时改进。职业能力指导机构是一批金融行业内的机构组织,而非某个金融企业。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促进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改变以往“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方式,采用“多对多”合作方式,金融高职院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组成合作联盟,从产业层级上共同育人、提升金融人才质量。

(三)渠道载体:创设多种合作平台和载体

产教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将政府、学校和企业这几个目标一致、角色不同的主体组织到一起的渠道载体。一是创设信息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信息平台为沟通渠道,把学校和企业间合作的“偶遇”变为必然;以信息平台为数据归集中心,为政府有效监督校企合作质量提供事实依据。二是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办学,包括企业以股权、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与学校合作办学、共同管理,也可以是企业派遣人员参与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推进职业教育产业的“放管服”改革。三是鼓励社会第三方组织开展人才需求测评、产教融合效果和质量的评价,构建市场化、专业化的统计评价体系。

(四)制度保障:校企合作与治理的制度化

要建立起产教融合共育人才的长效机制,制度保障是关键。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制定支持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金融市场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制定鼓励金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规则。高职院校应当依照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内部管理规定。从政府、市场、企业及学校多个层级,合力推進校企合作与治理的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伟.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13(05).

[2]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06).

[3]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01).

[4]徐高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5]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6]伍百军,郭盛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05).

(作者单位: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合作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