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朗读者》栏目的主题词式小学阅读教学

2019-07-17 04:17项小燕
教师·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学阅读朗读者

项小燕

摘 要:《朗读者》是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旨在通过挖掘文字背后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此为对文学、文化内容从根源上的剖析。而其开展形式则是以“主题词”为中心,围绕此引人引事,继而引文。教师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将《朗读者》内容深入与形式新颖并备的文学呈现方式引入学科教学之内,并依照其主题词、人物故事、朗读的环节链,加之对阅读思情的表达撰写,创造模式新型、效果加强与效率大幅提升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朗读者”;主题词式;小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6-0033-02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文章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的结合排列,为《朗读者》栏目之下“主题词式”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实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主题词,串联单元文章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整合性、相互之间具有联系性的信息块,在避免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低效、低质后果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知,从而让其获得在应试内容与技巧之外的、基于生活生命的文化思想、感情与素养。下面,我便从《朗读者》带来的文学启蒙与阅读教育引导出发,以“主题词式”的文本解读视角,通过主题词启智引思、采访式人物故事引入、个人朗读与思情表达四个环节,对小学阅读课堂建构进行详细阐述。

二、《朗读者》的文学启蒙与阅读教育引导

《朗读者》的立足和落脚点在于:充分发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和教育人的作用,即将文本文化与人真正相连。而其连接媒介亦在乎作为文学之始的人。通过存在于人人之间的主题词意义阐述、人的经历故事与基于由经历产生的真情实感的朗读,复归文学产生的始末之途,真正让人看到、感觉到所谓基于人与生活生命的文学。

此无疑为现阶段字斟句酌、以文本分段、写作方式等基础文本知识讲解为中心的牵引式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以自主性整体感知为主的新型文本教学新方向。具体我们则可依托小学语文教材之以“主题”集结多篇文本的条件,而将文本讲解方式设计为《朗读者》所给予的上述文学启蒙之下的主题词、人物故事、朗读与思情表达四个环节。以大众熟知并喜闻乐见的《朗读者》为背景的课堂设计与其本身创新的阅读课堂模式将在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文学阅读指引,大大提升学生文学阅读、感受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的形成。

三、《朗读者》模式下的“主题词式”阅读

(一)主题词启智引思

《朗读者》以“主题词”切入,通过对其意义的讲解与其所对应的生活实例的列举,引导观众初步走进主题空间,并促其相关思想与感情记忆因子的萌动。此处用语恬淡简洁而意蕴深情广阔,无疑是文学及人文情感之美的一处所在。依照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便亦可通过此种方式,摒弃花哨烦琐又低效的话题切入程序,还原语文本身简而不凡、雁过无痕式的话语情操,以寥寥数语简概、引出主题,以深远的意味和隐而不达的含蓄吸引学生驻足、聆听、遐想、感受。

例如,在包括《穷人》《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四篇文本在内的一组文章“主题词式”的讲解中,我将其中的“真情”作为主题词。并结合相关文章内容,在课堂导入主题介绍环节说道:“当我们作为行人,看到街上残疾的乞讨者时,我们会不忍他们的贫穷和不幸,而以几块钱的形式投以我们的同情与关怀;当我们作为学生,看到校园里有极爱上学却承担不起学费的孩子时,我们会以募捐的形式投以我们的关爱与帮助;当我们作为孩子,看到父母悄悄延伸到嘴角眉梢的皱纹时,我们会以一盏茶、一盆洗脚水的形式投以我们最真挚的爱与在乎。真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流露,我们给予的、我们得到的,但我们或认为理所应当,或毫无察觉,以使它们的光辉、温暖和能够给予我们的快乐及促进我们向善的动力白白流失。因此,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真情投以最细致的关注,收获满满的善良与感动。”

(二)采访式人物故事引入——广泛灵活的资源利用

《朗读者》的成功关键点在于通过对文学文字背后有血有肉真实人物情感的挖掘,使静态的文字中呈现出真实动态的生命。实现此目标的方式便是基于真实人物故事的采访,以使在现场的观众能够近距离而最大限度地產生深入的关于真实的人的生命经历的思想认知。依据此,我们则可创造性地翻转传统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课堂主体存在模式,而对广阔的多方资源进行充分、灵活的利用,引入采访形式下的人物故事,以在翻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促进学生基于文字背后真实人物生命经历与情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真情”主题下的包括《穷人》一文在内的阅读课堂设计中,我对身边的人事进行了相关调研,最后在学校一位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年约60的老人。他有一个抱养的女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被人丢弃被他捡来的女儿,但是现在她已成为一名清华大学的大学生。我将他邀请到课堂之上,面对学生们对他进行针对当时抱养画面的采访。在采访中,我问道:“当时您是在哪里发现您的女儿的,第一眼看到她并觉出她被人遗弃的可能性时,您是怎么想的”。老人在对那段记忆的调动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说道:“当时我家住的还是一个带院子的平房,那天晚上我出去走访邻居时,就听见外面有小孩微弱的哭声,一开始我以为是猫叫,没在意,但是正要走的时候,却听见了孩子哭声停止后的那种喃喃呓语。我心里一紧,赶忙循着哭声的线索寻找,最后在门外一个柴草垛旁边发现了一个还在襁褓里的婴儿,看样子应该是出生不久,因为身体还相当小。怎么办呢?院子外边黑咕隆咚的没有一个人,我就想到这个孩子肯定是弃婴。没办法就把她抱回了家里。我妻子当时是家庭主妇,我也是一名每个月只有微薄薪水的工人,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所以在和妻子商量后,准备第二天把她送到警察局。但是那个孩子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一直睁着她乌黑的圆圆的大眼睛说也似的朝我笑,好像在谢谢我救了她。我实在于心不忍把她送给陌生人,去过不确定的或好或坏的人生。所以就把她留下一直养育至今……”

这种面对学生们的引入真实的人物故事的采访,大大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伴随着老人深情的讲解,有的同学亦留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而这意味着老人的故事必然在其心底激起了相应的思想和感情。

(三)个人生命情感背景下的朗读——深化人文文学思想与感情

《朗读者》的真正中心环节为朗读,即在人物故事讲述之后,朗读者基于自己怀揣着的故事回归文本文字、利用其表达情感的过程,亦是观众在对人物故事的感动下深入理解文本意义和价值、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真实生命的过程。借鉴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内,我们亦可采用此种形式,让故事的主人公现场或通过视频录制等为自己、为学生朗读一段文本选段,以让学生对文本和文学的理解超越传统课堂关注的分段、表达方式等局限,自然达到一个深入“文学的历史乃人的历史”的水平层次。

例如,在上述那位老人讲述完“抱养女儿”的故事以后,在我们之前的课堂安排下,我又邀请他在讲台上向同学们朗读《穷人》中从“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一段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的最后一段。老人伴随着自身的回忆在朗读,时而热泪盈眶,时而声音颤抖,时而泣不成声。学生们在对老人故事的感受和想象中倾听着老人朗读,感受着他的难过、激动和欣喜,感受着文字背后蕴藏着的真实的人生过往和生命情感。在朗读之后,我在征得老人同意后,让学生们对老人的故事和经历进行提问交谈。其中一个学生便问道:“爷爷,在收养姐姐后,靠您一个人要养家里五口人,您是怎么做到的。我也很想知道《穷人》一文里的渔夫在家庭多添两口人后是怎么维持生计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回答说:“孩子,只要心里有牵挂、有爱、有情,无论多难,你都会咬牙坚持。记得有一段时间,家里每顿晚饭每人只能吃四分之一个馒头,但是我不忍心孩子吃得少影响健康,就把我的那四分之一个馒头又分成三份给了三个孩子,但是孩子们相互看看,对我说:‘爸爸吃,爸爸肚子大,怎么能比我们吃的还少呢。当时,我真的感谢命运能给我这三个孩子。孩子,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就算你失去了一切,或者腰缠万贯,也不能没有感受真情、给予真情的心。”

在这里,学生们对文学文本的认识和对真情的体会必会更加深入。

(四)阅读思情的表达撰写——以情促文

《朗读者》截至文本朗读,便算是一个完整文学导读过程的结束。但基于实际的语文课堂,基于对学生综合化语文能力的培育目标,我们还可利用学生真正得到内心启发的阅读契机,给学生适时地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所累积的思想和情感的平台——写作。实际上,阅读与写作本为一体,一者为输入,一者为内化之后的输出,活学活用方可得真知。且写作的基础亦在思想情感动力的催发,有后者,前者便是水到渠成。

例如,在上述老人讲述“抱养女儿”的故事及《穷人》一文的朗读结束后,我则让学生们以“真情”为主题,自拟题目,将自己在这节课后产生的感受进行表达撰写。此时,学生们内心有可写的素材,便有想写的欲望,動笔亦便不再成难事。在第二节课呈交的结果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爷爷和她女儿的故事让我感动,他们是两个不能用语言进行坦诚交流的陌生人,但是却能在一夜之间的相处中从眼神、不自觉的感知中捕获真情,凝结出一辈子的父女缘分。我向往那种人和人之间的情义,这样的爱比水还澄澈、纯洁、义无反顾。”这便是“主题式”的教育效果,学生们不再囿于对某一篇文章内的字词、表达方法的单调记忆和掌握,而是串联阅读与写作能力、串联对人与生活的理解的整体性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而此便是真正素质教育下应当具有的语文教学境界。

四、结语

依托《朗读者》栏目的主题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以其新颖的外部形式更新传统陈旧低效的、单纯针对课文进行讲解的阅读教学模式外,其对文学内里之人和生命的揭露将使其成为语文素质教育道路之上的领军而长久存在。

参考文献:

[1]覃荔嘉.朗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5.

[2]贾瑞欣.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与成功之道[J].今传媒(学术版),2017,25(11):112-113.

猜你喜欢
小学阅读朗读者
小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之“朗读、默读、诵读”
论如何提高小学英语阅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