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训练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2019-07-17 04:17温健宋汝佳
教师·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入学教育大学生

温健 宋汝佳

摘 要: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其在校期间的重要教育环节,有效的教育和实践模式是入学教育的重要保障。实践研究表明,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模式,可切实提高大学生入学教育效果,有效地改变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大学生;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G64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6-0005-0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大学生在入学初期面临许多适应性问题。经过实践发现,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一种心理技术,具有独特的核心理念和技术方法,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一、心理行为训练相关理论概述

心理行為训练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其将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是用以提高受训学员的基础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心理行为训练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

(一)心理行为训练目标

心理行为训练的目标重点在于强调“改变”“提高”,最直接和直观的目的就是提高受训者的心理素质。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目标,大致可以归结为“改变受训者的不合理认知、改变受训者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受训者心理素质的自觉性、提高受训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受训者的环境适应力”。

(二)心理行为训练核心理念

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总结起来就是,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体验激发情绪,重点在于体验,而这种体验来自训练中创立的特定情景的刺激。在训练中,我们应注重受训者自身的体验和情绪变化,并鼓励其积极体验情绪,引导和纠正其消极体验情绪。行为改变认知,行为与认知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认知是行为的重要前提,行为又对认知有调节作用。行为的改变源于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或者新的认知的产生,在项目设置时应有利于认知结构的改变和新认知的形成。我们应对受训者进行适当的情绪调控和行为引导,以便更好地改变其原有认知,并在分享总结时将受训者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知,对其新认知产生的新行为进行强化训练。习惯积淀品质,习惯是主体在某种特定刺激下非自觉出现的行为表现。由新的认知产生的新行为,不一定会在下一次刺激时再次出现。在行为训练过程中,用对同一认知结构的不同训练项目对某一积极行为进行重复性的强化训练,同时引入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实践强化,可促使新行为变成新习惯,从而提升个人品质。

(三)心理行为训练技术和方法

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一种“行—知—行”的体验式学习和训练模式,通过一定情境下的反复主观体验、认知结构调整及动力模型的建立,能够提高受训主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心理行为训练技术共有三类:行为塑造技术、认知调节技术、情绪调控技术。心理行为训练方法主要有四类:认知训练法、情境训练法、暗示训练法以及极限训练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训练项目时应特别注重受训主体的情绪调节、认知调节、行为塑造方面的技术应用,避免在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引起受训者过激的反应。

(四)大学新生心理行为训练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诸如升学适应、自我认知、集体生活、交友恋爱等方面,因此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也可根据以上问题大致分为几个方面:自我认知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教育、集体观教育、学习力提升教育等。

根据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分类,大学新生心理行为训练也可大致分为如下几项:

1.自我认知训练

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无法认识真正的自己或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而又重要的时间过程。针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激发潜能、树立信心、提升自我意识、完善人格等。在自我认知训练中,大学生将经历打破原有认知、正视自己、重塑自我认知、自我接纳等过程。经典的自我认知训练项目有镜子中的我、酸酸甜甜就是我、独一无二等。

2.情绪管理训练

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就是良好的情绪和情绪控制,注重合理情绪既包含自己的情绪管理,同时还包含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应对。情绪管理训练主要是通过专项项目训练,让受训者可以保持乐观心态,自主调整不合理情绪。经典的情绪管理训练项目主要有情绪对对碰、杀手与人质、放松训练等。

3.人际交往训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入学后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室友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组织关系、师生关系等都会出现相应问题甚至障碍。人际交往的问题往往也会导致某种恶性循环,引起当事人的不合理情绪。人际交往训练是指通过提升受训者的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改善其人际关系,促进校园和谐。经典的人际交往训练项目主要有趣味报数、与我击掌、人体复印机等。

4.其他训练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多样化的,除以上三种主要基本训练外,还包括集体生活适应训练、学习力提升训练、思考力训练等。大多数训练项目都是融合性综合项目,能同时提升受训者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二、心理行为训练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行为训练实践操作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为保障心理行为训练的成效,每一次训练都应有一套详尽的操作流程。具体流程如下:收集训练资料→确定训练目标→选择训练项目→制订训练方案→训练前期准备→现场训练→训练活动总结与反思→训练效果评估与反馈。其中训练方案中应包含训练目标、训练对象、训练场地、训练时间、训练师、训练助理、训练道具、训练项目等内容,训练项目应由热身项目、破冰项目、综合项目、分享总结等部分组成。

(二)针对不同教育内容的训练方案设计

心理行为训练的方案设计重点在于根据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的训练项目的组合与应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训练项目由于受训者的体验和训练师的设计引导不同,可以适用于不同训练目的。

三、心理行为训练在解决大学生入学教育问题中的效果评估

对心理行为训练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评估,常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为参与训练的大一新生和协助训练的辅导员老师,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客观的效果评估。在对连续参加三次以上心理行为训练的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心理行为训练在提升大一新生个人品质中具有显著效果,其中有34%的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有显著提高,还有45%的学生在集体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方面有所强化。这说明心理行为训练在大学生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

在对参与训练的训练师和辅导员的访谈中,辅导员们指出,受训学生在后续训练中,每一次相对于前一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改变。另外,辅导员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训练过程的观察,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这一点给学生干部的选拔提供了参考建议。

四、心理行为训练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创新研究

(一)团训课程化,追求长效机制

传统心理行为训练多采用一次性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了受训者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的长期养成和跟踪。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特点,我们将心理行为训练引入新生教育,并将其课程化,以制订模块化和连续性的课程化团训方案。每次训练方案针对一个主要目的和多个辅助项目开展。课程化的心理行为训练也可进一步推广至大学生大学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课程化行为训练工作。

课程化的心理行为训练最大特点就是连续性和长效性,对受训学生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有非常显著的作用。通过不同阶段训练的对比,训练师能更好地了解受训者的改变,更直观地评估心理行为训练的效果。

(二)引入体验式团队合作,提升教育效果

在新生心理行为训练中,我们将心理绘画技术的团体合作绘画作为一项破冰项目引入。区别于绘画技术中的团体辅导,我们更注重的是团队成员如何在规定时间完成同一主题绘画,注重受训者在绘画过程中的体验及绘画分享。因此我们让团队成员在绘画中学会交流合作,在分享中学会感受他人的情绪和思维。实践中,我们发现团体绘画能有效地打破受训者的心理防御,对后续项目的训练效果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大大提高了心理行为训练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学生长远发展,多维度效果评估

心理行为训练效果评估时,应采用多维度、多方式的方法进行全面评估。对大学生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绘画分析、沙盘分析、日常观察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对训练师和辅导员,可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倩倩.心理行为训练在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3(5):38-41.

[2]谷力群,郭志峰.團体心理行为训练对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8(7):126-128.

[3]何昭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入学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