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宝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内容,与我国未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小学教育。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教育 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必须加大教育和引导的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小学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中的实施路径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自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出来以来,其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但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中,仍然具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耳闻,部分小学生能够熟练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具体内容。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大部分学生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未能深入掌握真正的内涵。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校在施教过程中应将价值观与教育有机统一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
另一方面,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现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小学教育中的进程缓慢。首先,个别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同起来,也有个别教师未能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其次,由于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脱节,教学内容趣味性不强,教授的方式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总而言之,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均会给小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必须充分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正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只有将其有效融入办学理念中,才能充分发挥价值。因此,广大校长和领导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作为办学思想凝练提升的重要契机,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与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本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状况,制订科学的、合理的计划保障其顺利实施。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中的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提高小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小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在宣传过程中,宣传方式形式和内容可以丰富多样。选择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題。例如,学校每个月可以选定合适的主题,以举办读书会、书法会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题活动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同时,为了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小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
小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踊跃发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细致、透彻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素,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小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较为抽象的理论,小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起到显著的传播作用。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教师均存在较大程度的依赖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将会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小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保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应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保证每位教师都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作为自己言行品质的衡量标准。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起着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该成为学生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小学生在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且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于今后学习和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的思想品质,规范教师的行为习惯,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提供重要保障。
(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现阶段,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无法承担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小学要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宣传方式积极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避免呆板,提高实践性和趣味性,加深小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纪不同,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传统节日作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的前提下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设计不同主题的活动,向学生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素,促进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能力的有效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提高家长与学校的互动性
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与家长沟通互动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尚未形成完善的认知能力,部分小学生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同时,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是小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生活轨迹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应提高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性,准确、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家长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促使家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将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七)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课堂主要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课堂以文体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各项活动中,培育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想信念等。第一,可以组织学生植树、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等,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在观看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影视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伟大的“中国梦”根植于年轻的一代,教育是关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小学教育中是時代的使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社会的诉求,更是中华民族的期望。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庞大的、复杂的工程,是将小学生的认知、情感、信念等因素进行有效融合的重要过程。因此,广大小学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其融入小学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扬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的最佳路径[J].好家长,2017(11):105.
[2]田养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创新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01):63-68.
[3]刘太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小学教育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1):148.
[4]李倩娜.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小学德育建设[J].好家长,2018(64):27.
省级课题: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校园环境的策略,编号:GS〔2018〕GHB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