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腾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原理”教学需脚踏“实”地地推进改革,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教学目的为“实用”,为应用于专业学习和现实生活而进行实用教学;教学内容讲“实例”,通过优化案例选择、教材编写和改善案例教学条件实施案例教学;教学方法用“实训”,通过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和社会实践进行实训教学;教学评价求“实效”,通过优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机制实施实效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原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5-005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5.01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原理”教学必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脚踏“实”地地推进改革。
一、“经济学原理”的教学目的应为“实用”
“实用”一词语出《商君书·农战》,“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实用,意指实际使用或应用价值。自古以来,中外教育都追求“用”——实用、应用、使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说过,“读书若未能加以应用,所读的书等于废纸” 。中国传统教育者历来也奉行“学以致用”“经世致用”:《荀子·儒效》中有言,“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指“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北宋时期,司马光在《答孔文仲司户书》中说过,“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意为治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王安石主张学校应该培养“有实才可用者”,以“致用于天下”;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过,“学不必博,要之有用”,意指学习不一定追求广博,关键是所学的东西应当有实用价值;近代时期,黄炎培在1917年以前就积极倡导教育改革,主张“实用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李大钊曾说过,“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最终目的是应用。基于此,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系“育人”、力求“应用”,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11月16日发布的《意见》中也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改革措施。“经济学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自然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教学目的应定位于“实用”。
1.为应用于专业学习而进行教学。“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都在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为此,“经济学原理”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应用“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轻重、取舍处理,搞好“经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不能不顾专业应用实际而“一刀切”地进行教学。
2.为应用于现实生活而进行教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属于理论经济学,但其基本原理都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概括和反映,也是服务、指导、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学问。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因此,教学应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工具,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个原理和知识点都应落实到“应用”上,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从书本到生活、从理论到实际。
二、“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应讲“实例”
“经济学原理”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以“实例”(案例)来呈现教学内容。起始于古希腊的案例教学,直到 1870 年才在美国哈佛大学逐渐推广。1919 年,出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法学院毕业生华莱士发现,真实案例可以加强商学课程的真实性,于是将案例教学引入商学院工商管理教学中;梅森教授则将案例教学引入理论经济学之中,并由“梅森联谊会”收集整理相关理论案例,在哈佛大学不断应用和推广,后普及到全美甚至欧洲。我国经济学案例的引进与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现已取得较快的发展[1]。“经济学原理”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探究、发现,能增强教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增强师生的互动性[2]。
现阶段,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中实施实例(案例)教学,关键要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案例的选择。西方国家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应用相对较早,案例也较丰富。经济学家陈岱孙指出,西方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测算技术、管理手段等方面有若干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但我国不能盲目推崇、全盘照搬[3]。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學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4]。因此,我国“经济学原理”教学案例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教学需要进行优化选择。1996 年,北京学者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制作了大量案例教学方案,并且积极推广;2000 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活动; 2004 年,浙江大学出版了第一套案例丛书。此后,我国“经济学原理”教学的案例选编工作不断推进。
2.完善教材的编写。我国“经济学原理”教学使用的教材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使用西方国家原版或原版译本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这些教材虽然经典,案例丰富,通俗易懂,但案例来源于西方的经济实际,与我国经济存在差异,甚至迥然不同,再就是缺乏批判借鉴,存在意识形态教育风险。二是使用自编教材。我国“经济学原理”教材不断完善和发展,使用较多的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我国自编的“经济学原理”教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的也存在强烈的批判借鉴性,如近年来在高校强制使用的“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但案例运用较少、内容过于抽象。因此,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原理”教材,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完善教材编写,编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典案例。
3.完善案例教学条件。经济学案例教学不只需要经典案例,还需要相应的教学条件。许多欧美一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一般都建有经济学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应的软硬件,专门用来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学实验室条件或缺乏或简陋。因此,要真正地实施案例教学,必须加大案例教学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
三、“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应用“实训”
实训是“实习(践)”+“培训”,是指在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点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原理”教学也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运用实训教学方法。实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促进他们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原理”的实训教学,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开展常规的实验室实验。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提出,“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经济学家认识到实验的作用,并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问题的研究。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实验将“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自身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搞好实验室实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难,教师要充分地备课,才能有效地实施,如果教师心理上排斥实验教学,那么实验教学就会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二是要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实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要加强经济学教师培训,使教师具备熟练运用实验室软硬件的能力。三是要完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
2.实施必要的田野实验。实验室实验是一种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排除干扰条件下进行的,其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无效。为了弥补实验室实验的不足,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逐步引入田野实验。田野实验是在实地进行,设定真实的情境,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如“劳动力市场田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制作两份内容完全相同但照片不同的简历,一份照片经修饰后颜值较高,一份照片未经修饰颜值较低,再将简历投给一定数量的招聘企业,而后统计和比较求职者得到的回复和面试机会,验证颜值高的人比颜值低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的结论。生活是最大的实验室,在现实生活中做实验,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当然,受时间、精力的限制,只能在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必要的、少而精的田野实验[5]。
3.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根据“经济学原理”的教学需要,每个学期安排1~2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寒署假或节假日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集贸市场去进行调研观察、体验实践,去感受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去验证书本上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单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分组进行,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性,但教师必须加强事前指导、事后检查环节。社会实践开展之前,要结合所学的经济学内容明确主题、拟定方案;社会实践活动之后,要求学生提交报告,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实践成果,然后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
四、“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评价应求“实效”
苏轼在《策略五》中说过,“去苛礼而务至诚,黜虚名而求实效。”实效,即为实际的效果、功效。“经济学原理”教学必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因此,教学评估不能务虚名,必须求“实效”。
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仍存在不足。如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教学评价重讲授、轻实训;学生成绩评价重末考、轻平时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建立以“实效”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经济学原理”教学评价机制,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教和学的求实方向,激励师生致力于“实效”教学,帮助师生诊断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师生不断改进教学。
1.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师评价采取了量化评价机制,将教学与科研都纳入绩效指标体系中,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工资津贴等挂钩。虽然这种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只追求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申报高等级的科研项目,忽视了课堂教学工作。要想改变现有的状态,必须优化教师评价机制。一是要优化高校排行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加大对教学评价指标的关注,引导高校回归到人才培养这一最基本的职能上来。二是要优化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和科研并重要落实到行动上,要优化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让教学能力强、教学奉献多、人才培养贡献大的教师也能受到尊重,也有机会获得职称晋升,让善于教学的教师乐于教学[6]。
2.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取学生打分的形式,这一评价机制赋予了学生评价权,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以往评价机制的改进。但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一些不足,随之带来诸多问题。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如对平时上课纪律、作业练习、课程考试要求高,导致有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分数低,使有责任心的教师非常苦恼。因此,要避免教学评价的失真,有效地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必须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一是要改全员评教为代表评教。课程教学评价中,应选择学习态度端正、責任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代表参与评教,取消经常迟到旷课、玩手机、不做作业等纪律观念和责任心不强的学生的评教资格。二是要改一次性评教为多次性评教。现有的评教大都是在每学期结束之时进行,由于存在顾虑或识别能力有限,学生的评价不一定精准。为此,可增加学生毕业之际的评教。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教师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和比较,即将毕业离校,不存在利益牵连顾虑,其评教结果相对客观。三是要改学生评教为多主体评教。在优化学生评教方式的基础上,将学校督导评教、院系同行评教纳入其中,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引入校外专家参与评教,构建多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優化成绩评价机制。当前,我国高校运用最多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是考试。考试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简便方法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考试,尤其是期末一次性考试,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唯一或主要方式,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广受诟病。因此,必须完善成绩评价机制。一是要重视全过程评价。“经济学原理”学习时长为一学期或一年,不能仅以期末一次考试来评价,要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将学生平时的作业练习、课堂教学中的答问、翻转课堂中的参与度、实验实践中的表现等纳入其中。如果没有过程性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不注重平时的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为此,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在成绩总评中的权重应降低到50%以下,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应增加到50%以上。二是要强化应用能力评价。以往的“经济学原理”考试一般有选择、判断、名词、简答、论述等题型,这些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与理论的掌握程度,而对他们理论应用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为了引导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学习误区,增强其学习能力,“经济学原理”考试也应科学地设计作图、计算、案例分析等综合应用题型,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王俊娟.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14 (7):296,292.
[2]聂鑫. “经济学原理” 案例教学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 (S1):47-49.
[3]陈岱孙.陈岱孙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
[5]马艳艳.课堂教学与田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设计——以经济学原理为例[J].大学教育,2017(5):94-97.
[6]朱佩枫,张 浩. “微观经济学原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8):101-103.
(责任编辑:申寅子)
Abstract: Principle of economics teaching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must be pragmatic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he teaching purpose is “practical”, make practical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study and real life; teaching content focuses on “case study”, and case study is implemented by optimizing case selection,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improving case teaching conditions; the teaching method focuses on “practical training”, which is carried out 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 field experiment and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seeks for “practical effect”, and implements practical effect teaching by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principle of economics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