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培养大学生学员中的困境与应对机制

2019-07-16 10:31刘卓知
青年时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青马工程高校

刘卓知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在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青马工程”进入高校是为培养优秀的青年大学生人才干部,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国家打造优秀的青年人才。但是高校在开展“青马工程”中也会陷入领导不力、方法不对、指挥不灵一系列困境,所以笔者通过分析其困境,构思出应对问题的应对机制,使“青马工程”能顺利地在高校开展,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青马工程”;高校;大学生;应对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变革时期,在不同的思想潮流和文明理念互相交融碰撞的背景下,社会格局和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我国需要为新时期的各项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首要任务。通过各个高校积极开展“青马工程”培训活动,运用各种实践教育途径培养挖掘优秀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党员干部和骨干力量,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响应习近平主席号召,积极培育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活动

“青马工程”的全称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份在北京启动的一项为培养当代青年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者的思想工程。“青马工程”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品牌项目,不仅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积极培养优秀的青年大学生骨干和团干部。共青团中央制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强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1]在2017 年 4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要深入贯彻“青马工程”,必须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2]各个高等院校的团支部必须遵从共青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地方特色制定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青年骨干力量的战略方针。

“青马工程”在高校的实施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思想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综合素养,引导大学生成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高校以开设教育培训课堂为主,通过导员系统知道学院的学习情况,建立学生干部名册和人才分级管理,组建专业的、富有经验的讲师队伍根据为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授课,学校通过校级平台建设,搭建师生沟通交流互助成长的渠道,建立师生成长教育和同伴互助教育;将有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好和品德素质优秀的青年大学生选出来,培养他们成为“青马工程”优秀的大学生干部,给其他大学生学员作模范表示作用;建立考核机制,将优秀的“青马”学员选出来进行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与推优入党和评定奖学金的资格。

二、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培养大学生干部过程中的困境

“青马工程”实施至今效果显著,从高校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实践活动中也逐渐发现“青马工程”培训体系中陷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条件

高校是选拔“青马工程”人才干部的主要基地,具体由学校学院团委带头工作,各校级部门分工配合实施。但是,高校在培训课堂上方式却比较统一,导致培训过程模式化,对不同培训对象授课上存在与预期不符的差距;此外,某些高校为提高“青马工程”的实施效率,却阻碍了团委的具体实施工作,团委的课程体系和资源条件都受到学校行政化壁垒的影响;学院行政化体制也导致了校内联动工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符合培养目标、适应青年需求的书籍杂志等学习资源不足,培养效果大打折扣。[3]高校“青马工程”在推动管理工作扁平化、从工程学员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干部的同时,却保留了只重视“优秀大学生干部”而不是“优秀青马干部”的选拔习惯。

(二)普及推广程度低

“青马工程”是以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干部和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但不只是为了单纯的“精英培养”而是“广泛培养”。实际上,由于地区条件原因,开展“青马工程”产生了不同的宣传推广力度和培养方式,所以“青马工程”在高校普及推广程度远没有达成全国统一的管理模式;同时由于“青马工程”学员名额和地区差异的限制,高校通常会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选拔,而相较于以从事具体科技研究活动为主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学生干部却是高校选择的重点培训对象,高校对大学生骨干和共共青团干部的倾向性重视和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忽略,使得青年知识分子得不到培训选拔的机会,甚至不了解“青马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传达思想,从而缺乏了对参加“青马工程”的热情。

(三)缺乏实践活动的培训模式

现阶段高校的“青马工程”主要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传播,而在实践活动探索中却表现不足,整个培训体系缺乏更重要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尤其是缺符合培训体系主题乏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等;并且一些学生组织主管部门很少部署或根本没有部署“马青”学生的实践活动计劃,各级学生骨干的选拔没有梯队锻炼的要求, 一般只注重以培训考试的方式选拔显性能力的学生骨干, 而不注重发掘学生骨干的潜在能力。[4]

(四)考评机制不完善

考评机制是以检验“青马”学员思想政治素质为主,旨在培训不同的对象,需要针对此情况建立与之对应的培训课程。“青马工程”的考评机制主要以理论试题为主的结业考试,通过集体授课和网上考评检验学员学习情况,只要通过考试考评的学员即可完成学业。但是考评机制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理论考试层面而是深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后期的跟踪维护工作更为重要,特别是最终考评完成考核培训的大学生学员在以后的政治立场态度会不会产生动摇的态度。

三、高效开展“青马工程”培养大学生干部的应对机制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在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时代,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和促进青年自身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5]针对高校开展“青马工程”过程中的一系列困境,本文构思出以下应对机制:

(一)改革培养体系的组织机制

青马工程是一项党委团委领导,各高校院系互相分工合作的系统性工程,重视顶层设计,将学校的各院系的基层党组织带动起来,以党建带动团建,将校级组织分为校团委组织、校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将院系组织主体为各院系团总支、学生会和学院指导的社团,班级组织以班委会为主干,各寝室室长为主体,形成“学生党支部、团组织、学生组织”于一体的管理格局;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青年政治思想平台,通过新闻报纸、微信微博等媒体传播平台,发展青年大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高校将投入各类教学资源项目和配套经费给予“青马工程”支持,加强师资力量和专家团队建设在学校党支部、团支部的带领下各院校建立实践培训基地,联合统一教学规范。

(二)构建全覆盖的管理机制

高校“青马工程”体系建设在选拔优秀大学生干部的同时,将广大的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纳入培养对象的管理覆盖范围才是重中之重。高校各院系以基层团支部为基础,加强院校联动,针对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同群体对象的特征制定不同的培训方针,实现层级化的梯度培养模式。高校在管理上做好组织策划、资金政策保障和社会资源协调等具体工作。建立全方位覆盖的网络宣传机制,拓展大学生干部前往城乡社区和国有企业等新领域的培养范围,将培养面逐渐由高校为主阵地扩展到面向社会的基层团干部和社区青年知识分子上去。

(三)创新实践活动的培养机制

“青马工程”培训班是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在课程学习上利用学校党校党委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组和党委团委宣传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中,高校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主,设计出具有具有红色主题意义的实践活动,应拓展学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参加志愿者活动、劳动实践、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下乡支教,不仅发挥学生的专业潜能和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拓展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学习,通过学生竞赛、团体策划活动、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校内单位“挂职锻炼”来提升学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通过学员的文化自信。

(四)实施考核跟踪的评价机制

“青马工程”以学员能够完成思想教育培训为目标,高校在取得成绩时也要注意后期拓展工作,建立严格的考核跟踪评价机制是为充分结合定量与定性考核于一体的最好办法。考核评价的方式采取学分制,修满学分才准予合格并颁发毕业证书,而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给予取消培训资格的处罚,这能有效保证培训学员的人才质量和维护工程品牌;跳出一年一期的固化模式,针对不同主体作出不同评分比重选出优秀的学员,通过建立优秀学子信息库和“青马学院种子库”为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在选拔政治辅导员、研究生支教团、出国交流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实施跟踪培养。[6]在培训完成后也能够继续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弘扬马克思主义观,为支援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高校开展“青马工程”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划时代性的工程,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为青年大学生树立先进的思想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R]. 2007(2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R]. 2017.4.

[3]崔惠斌,潘文庆.高校“青馬工程”深化创新的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6(1):96-98.

[4]林博峰.谈“青马工程”实施背景下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6-148.

[5]张晓庆.社会工作介入:提升“青马工程”育人实效的现实路径[J].中国青年政治研究,2017(9):5.

[6]韩彬翔.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26(02):12-15.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青马工程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