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凯莉
摘 要:纪录片作为影像记忆还原历史真相,纪录片《二十二》是首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讲述了一个个经受日本侵华战争迫害的“慰安妇”的故事,从2012年的32人到2014年的22个人,再到2017年仅剩的8个人,口述历史都还原了客观、生动、立体的历史事实。凸显苦难中的个人乐观坚强的品质,较好地挖掘了情感价值和人性价值。本文以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为例,来分析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记忆;口述历史;纪录片《二十二》;纪录片《三十二》
一、口述历史定义
口述历史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由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通过笔录、录音或录像的方式,来收集、整理、传播口头资料和自身记忆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资料,它可以从微观层面展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真相,补充官方书写的不足。正如陈默所说:“口述历史是历史的养子”,口述历史赋予失语者话语权,让被扭曲的历史得以改正。
二、记忆与遗忘
哲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心理仪器不仅有无限空间接纳新知觉,而且又能保留持久的记忆痕迹,这是因为我们有“知觉意识系统”和“记忆系统”, “知觉意识系统”不留永久痕迹的记录感知,像一块白板一样可接纳新经验。记忆系统位于知觉意识系统之后,能够够保留各种知觉的持久痕迹。
(一)记忆的功能性
人脑通过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形成记忆,从而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由于人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记忆的存储功能得以凸显,不仅是大脑有记忆功能,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存储记忆。
(二)记忆的珍贵性
记忆是弥足珍贵的,曾有学者描述说:“一张纸要对折5次才能成为记忆。”唐纳德·里奇:“访谈者必须要认识到记忆的特殊性,熟悉处理他们的方法,意识到局限性,并认可他存在宝藏的可能性。”记忆是当事人对当时事的还原,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微观的历史细节。
(三)记忆的流逝性
记忆是流动的,记忆终将消亡。所以人类开始使用“人工记忆”,从远古时期将文字记录到龟壳兽皮上,到1938年摄影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直接记录影像的“人工记忆法”。我们总是会提到印象这一概念,无论是刻板印象、还是第一印象,记忆就好像一块可以在上面加盖印章的封蜡,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想要保留或抹去的印记。1937-1945年,至少20万中国女性被强征为慰安妇,从最初拍摄的32位到2014年的22位,再到现在仅存的8位,还有没有等到日本人道歉而去世的最后一位中国大陆赴日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受害者黄有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痕迹越来越淡。郭柯导演想要为她们留下最后的影像。
(四)记忆的选择性(选择性遗忘)
选择性记忆是受众选择心理表现之一,指受传者对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倾向,即记忆那些与自己观念最一致的内容。选择记忆是受传者防御和抵制于己不利或与自己观点相反的那部分信息的最后一道防卫圈。
影片《二十二》中,很多老人说到自己年轻时被抓走充当“慰安妇”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摆手说到:“不说了,胸口不舒服。”有位韩国老人朴车顺,现名毛银梅,她边摇头边说着:“已经不记得了”,又忽然熟练的说起了在慰安所学到的几句日语“欢迎光临”“请坐”“谢谢”。让人百感交集,心痛不已。毛银梅回忆逃难跟母亲分别时,她追着火车不停地跑的场景历历在目,却对敌人侵犯自己的场面选择性的遗忘。毛银梅刻在骨子里的烙印是他故乡的《阿里郎》、《桔梗谣》,是她对家乡的眷恋和母亲的不舍,选择回避、抹去记忆的是对自己不利的场景和画面。尼采认为“遗忘是主动的压抑能力”。因此主张积极遗忘,认为缺乏忘却能力是一种为过去所羁纬、对未来无展望的病兆。所以我们在处理记忆的研究态度上应更好的按照对象的条件理解研究对象、心灵考古应把握语言真实、心里真實、历史真实以及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
(五)记忆的局限性
记忆具有不可靠性,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历史所呈现的往往是人们想象的画面。个人的记忆有局限性,误记、错记时有发生。同一个人、不同时期针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会有所差异。同一件事,不同人的所站立场不同,回忆起来也千差万别。
1.记忆受生理因素影响
记忆受个人先天条件、学习、记忆能力等因素影响。法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富耶将记忆痕迹形成理论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经验在脑中形成了持续的振动;第二种认为脑细胞的构造发生了改变;第三种认为重复刺激会使大脑产生一种生理特性。
1870年,生理学家黑林论证过所有遗传下来的或后天获得的特征,都会保留在有机体内,并作为“记忆”传给后代。黑林认为有机物善于保存和再现刺激。肌肉经过锻炼会更加发达,能够越来越轻松地重复同样的动作。显然,反复刺激使得细胞层面上出现了易化过程,“记住”了该刺激。
2.记忆受心理因素(情感)影响
记忆带有主观色彩,一个人的喜恶、感受都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完整呈现。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与文档相比,个人记忆的稳定性和可信度较低。个人的记忆成为历史的载体。乡村教师张双兵关心跟进“慰安妇”问题多年,他在回忆起过往的岁月时说:“以前自己很幼稚,一定要日本人承认罪行,让受害者们把自己的故事公开,可是三十年过去了,不但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道歉,而且让老人们处在那种循环往复的痛苦回忆中,这对她们来说太残忍了。”他后悔了,如果时光倒流,他会有不同的选择。
3.记忆受时间影响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遗忘曲线图,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并不均匀,从最初遗忘速度很快到逐渐变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心态的成熟,记忆也会重建。时间对人的化学作用不单是青春不再,皱纹丛生,还有在漫长的岁月里,时间对人的改变和启示。
70多年过去了,当过来帮助这些老人的日本留学生拿着已经老去的日本军人照片给王玉开婆婆看,她笑了出来说:“日本人连胡子都没有了。”王玉开没有控诉和悲愤,只是淡淡地笑了。她的平静,是我们我们没有预想到的,但这不代表着她之前不有仇恨和痛苦,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释怀了,跟自己心中的那段悲惨遭遇和解了。对于时间的概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时间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解读也不一样。
三、时空渐进的影像记忆
作为叙史文本的一种,纪录片只是再现历史的一种碎片组成部分,对历史进行叙述与重现。影片《二十二》采用时空渐进的叙事结构,历时4年,横跨5个省29各地区完整记录公开身份的22位慰安妇幸存者的生活。从最北的黑龙江到山西,一路南下途径湖北、广西、海南,按照时间与空间顺序还原事件本身。将历史事件的脉络、进程、节点和细節作系统的视觉化的一一呈现,进一步逼近事实真相、还原事实真相。
影片无关叙事技巧,人物本身的故事就带有无限力量。纪录片没有采用史料梳理、配乐配音和旁白等创作手法,而是以生活流的方式用镜头观察他们吃饭、发呆、行走和移动,真实的记录他们生活的原生态。用舒缓的镜头语言触摸他们内心最深的忧伤。影片不刻意制造苦难,没有刻意摆拍,没有戏剧冲突,有的只是适度的靠近。
影像记录的真实与真诚,针对方言的翻译字幕、片尾冬夏交替的叠化处理,致谢名单无不包含着导演郭柯的一片赤诚之心。时间可以带走生命,可是影像却能永续流传,它可以永久保留下来,给后人提供历史素材。
四、现实生活中的创伤记忆
创伤记忆的社会功能:见证过去、结构性反思、建构历史。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化,对创伤记忆的重拾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反思人类在历史中犯下的过错,并在反思中对受害人进行观照,对施害方的行为进行纠正。
导演郭柯说过:“拍摄这部电影当然会有伤害,如果能在这世上能够留下这些老人的最后影像,我会用余生去弥补她们。”被性侵者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站在媒体前说出自己的悲苦经历。那些几乎压垮自己一生的痛苦被强迫回忆了多少次。中国人谈性色变,这些老人多多渴望自己和普通他人一样“泯然众人矣”面对别人风言风语,指指点点让他们经历了身体之外的第二次悲愤委屈,二度伤害。老人们不愿意让子女知道,也不愿意在门开着的时候接受访问,或许只有门关着,他们的心门才会打开。
五、结语
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问题,这些存储过大事件的记忆弥补了历史之缺,而口述历史也可以使有些失去写作能力的老人通过记忆来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旅途。影片《二十二》告诉我们如何用影像去挖掘口述记忆中的历史真相,用时空渐进的艺术手法去传递令人信服的历史事实。
之所以能有3亿的高票房,除了政策支持、受上映时间节点影响外,还反映了影片的内容生产与大众产生价值共鸣,受众群体不仅包括老、中年群体,还包括90、00后的年轻一辈,超高的上座率足以说明广大受众接纳了这种口述历史的影像记录方式。当三万多个众筹名单向上缓缓滚动的时候,郭柯导演捐出400万的人收益的时候,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影片中的慰安妇们略显平静,而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面对伤痛,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也不能忘。
参考文献:
[1]杜威·德拉埃斯马.记忆的隐喻(荷).《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9.
[2]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3]尼采著,金正焕译.《善恶的彼岸》(首尔:书世界,2002),396.
[4]陈墨.口述历史:个人记忆与人类个体记忆库[J].当代电影,2012(11):87-96.
[5]晓光.喜马拉雅,影评:从《三十二》到《二十二》,2017.
[6]庄娟.纪录片口述历史的研究——以电影纪录片《二十二》为例.传播与版权,2018(8):88-90.
[7]唐纳德·里奇.牛津口述史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