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茂 韩伟 王林君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变化、各项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比对照组(84.62%)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存在5例。经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动脉压(PAP)、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D-二聚体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高危肺栓塞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9)03-0265-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3.021
肺栓塞是常见的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高危肺栓塞死亡率高达15%,因此对高危肺栓塞的治疗极其重要[1]。静脉溶栓是常见的溶栓治疗方式。有报道显示,介入溶栓作为新兴的溶栓方式,具有用药少,见效快等优点[2,3]。为探讨介入溶栓方式与静脉溶栓方式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及观察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共计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其中观察组男7例,女6例,年龄35~75岁,平均(57.12±5.63)岁;对照组男8例,女5例,年龄37~78岁,平均(58.36±5.02)岁。纳入标准[4]:(1)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版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指南解读》诊断标准,肺CT造影检查确诊为高危肺栓塞患者;(2)肺动脉压(PAP)、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D-二聚体等指标变化大;(3)急性右心力衰竭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足;(4)患者出现休克或低血压症状。排除标准:(1)患者肺栓塞为中低等级;(2)患者存在溶栓治疗禁忌;(3)患者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肾功能障碍。整个研究进行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得到我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血常规,心电图,肺动脉CTA,测定PAP、PaO2、PaCO2、D-二聚体等指标、肺栓塞CT表现分级。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总剂量为2万U/kg的尿激酶静注,2小时内完成。观察组患者给予介入溶栓治疗。经健侧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或上肢浅静脉穿刺插入5F导管鞘,在超滑导丝引导下,插入4~5F的猪尾导管,至主肺动脉行肺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明确肺动脉栓塞的血栓部位、形态、大小和范围后,将导管插至肺动脉栓塞所累及的肺动脉分支;再次行造影检查后,予猪尾导管在血栓区域反复转动,并结合超滑导丝行猪尾导管及导丝碎栓术,碎栓过程中共经导管予尿激酶25万单位,20min内注入,行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之后再行肺动脉造影;对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为防止再发肺动脉栓塞,完成肺动脉栓塞介入接触性溶栓术后,在其下腔静脉内置入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采用综合性介入治疗[2]。
1.3 疗效评定标准:肺栓塞CT表现分级[4]:肺动脉未见无充盈缺损为0级;段及段以下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50%为2级;两侧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或左、右肺动脉干充盈缺损为3级。疗效评定标准[5]:显效: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完全恢复血管血流,无并发症情况;有效:患者症状部分缓解,血流部分恢复,少量并发症情况;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血管仍栓塞,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5 for windows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进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3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組(8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栓塞变化: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却仍存在5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经溶栓治疗后,患者PAP、PaO2、PaCO2、D-二聚体等指标均得到改善,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并发症情况发生,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例(7.6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例(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随访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未出现肺动脉高压,6个月时行CT血管造影术复查发现患者肺动脉血栓明显减少甚至血栓基本消失。
3 讨论
肺栓塞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主要为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根据危险分层指标可以将肺栓塞分为低、中、高三类等级[6]。肺栓塞轻者症状不明显,而高危肺栓塞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压、咯血、胸痛等症状,因其误诊率、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所以使患者得到及时地治疗至关重要[7,8]。临床上治疗高危肺栓塞的常见办法是静脉溶栓,采用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从而疏通栓塞。高危肺栓塞确诊困难,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至关重要。静脉溶栓可有效缓解症状,赢得更多抢救时间,并对心肺功能预后有很大帮助[9]。因此,静脉溶栓在临床上得到大力推广。
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所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10]。介入溶栓是一种新兴的溶栓方式,能够短时间疏通血管,恢复血流,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局部溶栓药物浓度以及药物与血栓接触的面积,并能提高局部溶栓疗效[11]。本文结果说明静脉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不大,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来说,介入治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有关研究认为,溶栓治疗具有减少用药剂量和缩短治疗时间的优势,从而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12]。本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不大,说明了二者都能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发生肺栓塞时,PAP、PaO2、PaCO2、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会变得异常,特别是D-二聚体,它是诊断血管栓塞及检测溶栓治疗的关键指标。本文中,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比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变化更加明显。此外,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体内PAP、PaO2、PaCO2水平改善比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明显。这些指标表明介入溶栓治疗疗效好于静脉溶栓治疗。
综上所述,介入溶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差异不明显,二者均能短时间内恢复栓塞血管血流,缓解症状,但用药剂量小,引起并发症情况发生极少,安全性相对高。
参考文献
[1]曾昭凡,陈浩,戚悠飞,等.介入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26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2):119-122.
[2]周晓明,任乃刚,冯学威,等.阿替普酶治疗中高危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2):111-113.
[3]傅军,李选,韩金涛,等.高危肺栓塞的介入治疗10年回顾[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1):13-18.
[4]熊长明,郑亚国,何建国,等.2014版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1):864-866.
[5]金杰,丁文彬,袁瑞凡,等.不同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8):667-671.
[6]刘心甜,刘成伟,吴明祥,等.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出血风险对比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1):21-24.
[7]Liang NL, Avgerinos ED, Marone LK, et al. Comparative outcomes of ultrasound-assisted thrombolysis and standard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 Vasc Endovascular Surg,2016,50(6):405-410.
[8]Konstantinides SV, Barco S, Rosenkranz S, et al. Late outcomes afte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FOCU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 J Thromb Thrombolysis,2016,42(4):600-609.
[9]李旭,邢壯杰,赵晖,等.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2013,8(5):633-634.
[10]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3):233-235,240.
[11]Bajaj NS, Kalra R, Arora P, et al. Catheter-directed treatment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Systematic review and single-arm meta-analyses[J]. Int J Cardiol,2016,225:128-139.
[12]鄢厚梓,刘丽平.中高危肺栓塞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30):142-142,143.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