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泽艳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由于心脏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射血能力受损,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症,主要特征为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淤血,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心肌收缩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重症心力衰竭[1]。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各种器官功能和免疫功能的退化,以及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选择适当合理的护理模式对提高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医院对2017—2018年间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对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科室收治的100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两个小组。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61~78周岁,平均年龄(69.6±4.3)周岁,平均病程(3.3±1.5)年;干预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4~80周岁,平均年龄(68.7±4.2)周岁,平均病程(4.3±1.2)年。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本人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器质性疾病患者、合并患有严重恶性肿瘤、严重认知障碍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参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1)基础护理:保证病房的舒适干净,空气新鲜,定时打扫消毒,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康复环境,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临床症状以及病情变化,若出现心率加快、失眠、胸闷、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及时通知临床医师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2-3]。
(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主动进行沟通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经济条件等基础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多与患者交谈,给予鼓励和支持,以消除患者紧张、悲观、焦虑的心理[4-5]。
(3)宣传教育:由于老年患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有限,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对病情的理解和认知程度[6],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介绍,解释重症心力衰竭的病理知识、治疗方法、发病原因、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以及家属护理注意事项等。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7]。
(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做到饮食清淡,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的且与季节适宜的水果蔬菜,保证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戒烟忌酒,注意避免摄入胆固醇含量较高、油腻刺激的食物[8-9]。
1.3.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功能评分 包括6 min步行试验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1.3.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采取生命质量测量与评价(quality of life,QOL)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实施评估,分值共100分,每一项分值为25分,共四项内容。主要有社会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四个方面[10]。正相关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负相关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
1.3.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方面。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以SPSS 23.0对两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护理满意程度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干预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s)
images/BZ_177_1287_1890_2303_1949.png干预组 50 249.12±39.45 58.69±5.24参照组 50 157.18±31.37 43.86±5.12 t值 - 12.898 14.314 P值 - 0.000 0.000
护理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s)
images/BZ_177_213_2651_2303_2710.png干预组 50 18.25±1.23 21.26±0.67 3.13±1.71 4.03±0.34参照组 50 11.21±1.05 15.14±0.95 9.52±1.54 9.05±1.21 t值 - 30.781 4 37.225 8 19.634 7 28.242 4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 [例(%)]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占比98%,与参照组组的82%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即为重症心力衰竭,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发生障碍,心脏射血功能出现异常,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使静脉血液淤积,动脉血量灌注不足所致[11],主要临床表现为肺水肿、休克、心脏骤停等症状,发病突然,且死亡率极高。在临床护理中,常规护理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对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作出及时处理,但是常规护理通常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情绪不稳定产生的应激反应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使护理工作片面化、机械化。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其负面情绪,减少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解除患者精神顾虑有效的解毒剂,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度,使其对重症心率衰竭有全面理性的了解,提高预防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降低因对疾病认知不正确带来的心理压力。为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督促患者改正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保证患者营养摄入充足,饮食规律科学,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支持,这些临床护理方式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护理措施,除此之外,还应当限制患者的体力活动,心力衰竭较重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待心功能改善后,才能下床进行适量活动,以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12-13]。结果显示,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心功能指标有了较大的改善,其中6 min步行试验干预组(249.12±39.45)、参照组(157.18±31.37),左心室射血分数干预组(58.69±5.24)、参照组(43.86±5.12);干预组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等生活质量评分远远优于参照组,尤其是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干预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占比98%,与参照组的82%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增加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