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全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症状分为阴、阳性,以阴性症状为主的多为慢性精神分裂,通常存在抑郁、思维贫乏、情感冷漠、自我效能感低等情绪[1-2]。目前,抗精神药物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主要手段。许多慢性精神分裂住院患者在接受医院的治疗、指导后,病情明显好转,病情得以控制,均能回归家庭、社会。但是,在回归家庭后,家庭成员需要长期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照料者的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为探究慢性精神分裂家庭照料者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医院选入58例疾病患者家庭照料者设定研究对象,现作以如下报告。
采集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精神科诊治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58例家庭照料者资料,设为观察组,男女比例24∶34,年龄35~56岁,平均(45.89±5.31)岁;另采集本院体检健康人群的58例家庭非照料者资料,设为对照组,男女比例28∶30,年龄31~58岁,平均(40.43±6.76)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统计工具 (1)人口统计问卷。本研究按院内情况制定人口统计学问卷,主要为家庭照料者的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婚姻状况、工作情况、照顾时间及疾病时间、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等。(2)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9个分量表,分别为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每项采用5级评分制,90个单项项目评分总和,能反映心理健康状态,评分越高,心理健康越差。(3)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4]。该问卷表共74个条目,从4个维度评定受评者,分别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每条目5级评分制,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
1.2.2 调查方法 由精神科专业培训的执业医师担当研究者,在取得被研究者知情同意后,采取一对一问卷形式,被研究者现场填写问卷表,并由研究者回收。
观察两组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并比较不同照料者生活质量;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本研究数据一致采用SPSS 21.0软件计算,正态计量资料(±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心理健康总均分(1.58±0.27)分高于对照组(1.2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869 7)。
表1 不同照料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不同照料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组间比较,aP<0.01。
images/BZ_79_213_2667_2303_2725.png照料者与患者关系 父母 30 41.75±5.02a 3.422 8 <0.01非父母 28 46.46±5.46患者病程 <60个月 23 44.99±5.89 1.565 9 >0.05≥60个月 35 42.50±6.22居住地 城镇 27 44.84±2.44 4.208 4 <0.01农村 31 42.35±2.03a BPRS评分 <45分 33 45.35±5.29 3.194 3 <0.01≥45分 25 41.08±4.86a月收入 <3 000元 37 41.98±3.03a 5.204 0 <0.01≥3 000元 21 46.13±3.04婚姻状况 已婚 46 43.71±8.56 0.466 8 >0.05未婚 12 42.67±8.39
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均分(43.55±8.37)分相比对照组(52.67±11.24)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4.956 1)。
照料者与患者关系属父母、居住地为农村、病情BPRS评分≥45分、月收入<3 000元的生活质量总均分均相比照料者与患者关系属非父母、居住地为城镇、病情BPRS评分<45分、月收入≥3 000元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影响生活生活质量的因素共4个,分别为:照料者与患者关系、居住地、病情程度、月收入。
在我国,慢性精神分裂在病情康复期通常在家中疗养,故家庭照料者对患者的病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慢性精神分裂具病程长、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疾病特点,为家庭照料带来负担,且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之一[3-4]。另外,家庭照料者易遭受社会异样眼光,被亲朋好友所歧视,促使其长期处于应激环境中,缺乏情绪表达,故心理存在一定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身心健康,亦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康复[5-7]。因此,临床有必要调查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以提供针对性指导,对患者、照料者均产生有利影响。
为此,医院对慢性精神分裂家庭照料者、健康人群照料者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理健康SCL-90总均分比对照组高,表明慢性精神分裂家庭照料者存在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家庭照料者除了家庭沉重负担外,还要负责患者的一切衣食住行,加上社会支持不足,致使照料者日复一日的照顾患者,故开始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另外,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病程长,存在复发的可能,精神症状复杂多样,存在多疑、敏感、敌对、妄想、幻想等各种症状,极易产生冲动行为,攻击他人,这种不定时的行为发作易使家庭成员精神紧张,增加其精神压力[8-9]。同时,研究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均分相比对照组较低,表明慢性精神分裂家庭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不佳。且结果发现,照料者与患者关系、居住地、病情程度、月收入是影响照料者生活质量的主要4个因素;与谢国建等[10]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与照料者关系为父母和子女,不仅要每日精心地照顾患者情绪、日常生活,还要担忧患者的未来生活,害怕父母自身随着年龄的增大,照顾能力逐渐衰退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子女该如何照顾自身日后的生活,对照料者造成极大的顾虑、担忧,影响自身生活质量[11]。与城镇家庭相比,农村家庭照料者本身生活环境艰难,家庭经济收入低,在面对患者所带来的压力时,各种家庭矛盾开始出现,致使家庭不和谐,进而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12]。因此,社会应积极关注这类疾病家属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特别是低收入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社会帮助,减少歧视、偏见,以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
综上,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料者存在心理问题,且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予以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