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之于语文教育

2019-07-15 07:02王昕媚
卷宗 2019年16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国学

摘 要:国学这个论题的产生在我国已近百年,学界如今对这个概念还没有充分的论断。教育界明确当代学生有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具体措施仍未出台。本篇文章从国学之历史渊源、国学之于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国学压力的政策三个方面出发。以办好国学教育为最终目的,探求国学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合作办法,旨在以语文学科为依托,让同学们理解国学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国学与语文

1 国学之历史渊源

“国学”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作为固有文化传统的部分,已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1]。何为国学?按照吴必先生下的定义,国学是中国全部传统学术的总称。正是因为这个定义涵盖的范畴过于广阔,这导致任何一个学者都可能立足于其所认可的层面视自身的学术为“国学”,同时指责自身所立足的层面以外的所有研究为“非国学”[2],一时间大家各执其次。

历史上国学和国学教育存在着两次高潮[3]。第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研究表明自清末至1935年,就有关于国学文章七千余篇,涉及五百余杂志报纸[4]。这一时间段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国学概念的界定,虽然这个问题在近代并没有得出结论,但是这段时间的研究为后期国学的发展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国学的救国色彩大于教育作用。第二个研究高潮产生于五四运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场运动研究目的不尽相同。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国学的教育功能已经开始显现。这个阶段的国学的作用是用来救治不良社会精神的良方。

2 国学之于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教材中国学内容数量的误区

未改版之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比重是相当低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与日本语文教科书中所收的中国古诗文相比[5]。2003年,教育部提出国学不仅有必要性还有可行性,认为国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对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将国学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国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占比。但显然不是国学内容占比越多国学教育就越成功。基础教育在的语文课程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将近半数的古代文学作品占据了必修课本,原应让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可是想从其中想要学习“写”的技能的同学毕竟在少数,国家中写作人才也并没有那么紧缺,更何况最初想要通过其传达给学生的优良品德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不能完全到位。加大古代文学的数量可以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2.2 对于国学教育意义的理解过于单一

除上述所说的数量问题外,更严重的是如今对于国学的单一认知。提到国学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古诗文。回到高中教科书,课本中所选的国学内容大多是古代文学作品,只有《孟子》、《史记》等不属于纯文学作品,但编选者也是从文学的眼光出发去摘录。经、史、子的部分几乎没有涉猎,集部中也没有经世致用的文章[6]。这很显然存在一个问题——认为古代文学就是传统文化。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对学习者的精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文学是国学的一部分,但国学并不止步于文学。它是一种文化素养,但更深来说它更是一种道德品质。莫谈政治,莫问时局的传统很可能凝为一潭死水,不能像河流那样不断“汲取、汇聚、融合”各种文化元素[7]。这样的国学岂不可悲可叹。

2.3 教育体系自上而下漏洞多

想要办好某项教育必须要有政府、教师这些外部保障。从学校外部来说,国学只是一个“新生儿”,尽管它依托于语文这样的老牌学科,但是它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用考试或者考察的方法就能测量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所以在教育政策上自然是被忽略的。而在领导层面,许多领导在退休前对国学教育闭口不谈,而在退休后却频繁出现在各大国学宣传场所鼓励大家学习国学[8]。很多人认为国学是一些封建腐败的旧物,便不愿承担宣扬其的风险。但是作为学习者的我们一定要站稳脚跟,国学的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糟粕的一面,但大体上是瑕不掩瑜的,切忌因为历史的原因失去了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温情与敬意”[9]。

而从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来说,我们不难看出国学教师的师资力量是极度薄弱的。教师层面两个最为显性的问题,一是教师本身对国学就不甚了解,更不要说教会学生;另一是教师本身对国学领悟得不错但是却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的原因如下,其一是国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高校中也很难建立起单一的国学学科,因此不利于知识的传承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二是研究国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当代的情况,没有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很难出大成绩,但现代社会的研究又是标榜“多出成绩、快出成绩”的畸形标准,再加上早先王国维等大家已将国学研究过,想超越他们实属不易,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敢跨进国学的深层次。

3 解决当前国学压力的策略

3.1 外部保障方面

一个成功的教育定然是上级指导下级贯彻实现,我们应以泰然之心和辩证的态度对待国学教育,没必要对于国学教育的出现诚惶诚恐,也没必要对国学教育的出现趋之若鹜,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学教育[10]。只有政府立场坚定地对其进行推广,教师们才能放心教,学生、家长们才能放心学。此外,还要加强小学语文老师的国学素质培训。既然目前国学教育尚不能独立构成学科,那么与其最接近的,同样能影响学习者精神品质的语文课程就要担负起相应责任。尽快研究出国学与语文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莫让国学教育雷声大雨点小。与此同时我们要压缩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篇目,增加反映哲学、政治、军事等思想的优秀篇章。最后应当加强校园国学教育环境及氛围建设,除了课堂上的授课,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对其的关注。

3.2 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中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也就是让学习者主导的对国学主动地问“为什么”和“应如何”。这种对“为什么”的思考源起于一种纵横比较的视野,这种对“应如何”的把握根植于对自身文化特色及发展历程的自知之明[11]。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文化自信,是一种对我国传统文化由衷肯定后发自肺腑的虔诚。但这并不是一种盲从,而是将国学生动形象化的一种手段,我们需要教给学生,让他们对国学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知道它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消寂又为什么会重生。长篇大论和刻板的文字不仅不能让学生们领会其中的要旨还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压力。在现实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国学课与语文当中的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内在的动力主要是希望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培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避免与国学相结合后沦为单纯的工具学科。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国学研究(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发刊词(1).

[2]贺盛昌.国学的知识取向—兼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东南学术.2010(2):108-109.

[3]闫芳、和学新.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2):66-69.

[4]北平图书馆索引组.国学论文索引1-4编(1929-1936)[Z].北平中华图书协会.

[5]胡顺安.试论中小学及高师汉语言师范专业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J].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4(4):22-25.

[6]吴国富、蔡美娟.“国学热”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J].江西科研教育,2007(8):106-108.

[7]金岱.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文化近路[J].学术研究,2011(7):145.

[8]钟永圣.“国学”的内涵、误解及纠正[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0-95.

[9]杜霞.国学经典教育尺度与分寸[J].教育学报,2012(1):14.

[10]范涌峰.国学教育的理性探究[J].太原师范大学学报,2008(11):67.

[11]費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群言.2003(4):18.

作者简介

王昕媚(1996-),女,汉族,福建福州,硕士在读,学科教学(语文),闽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