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
摘要:感恩是人的道德情操中的美好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由知恩为前提条件,以报恩为行为结果,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一个人感恩情操的全部内涵。大学生尚处于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养成阶段,且他们大都生活于独生子女家庭,习惯了被父母、亲朋、社会所疼惜,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 ,感恩亲人、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意识不足,感恩情操并未成型。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摇篮,给予大学生感恩情操的足够关注和采取有效的培育对策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感恩情操方面的不足与培养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情操 知恩 感恩 报恩
中华民族在绵延兴盛的民族生发史中,孕育和传承着美好的道德情操,感恩情操就是其中的重要元素,感恩文化亘古至今的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受民族的尊崇,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到《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冯梦龙《醒世恒言》的“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的真情,到黄景仁《别老母》的“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无数仁人志士对民族振兴和图腾的精诚奉献;从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情操的品味和教化都浓浓地包括其中。感恩由知恩为前提条件,以报恩为行为结果,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一个人感恩情操的全部内涵。大学生尚处于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养成阶段,且他们大都生活于独生子女家庭,习惯了被父母、亲朋、社会所疼惜,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 ,感恩亲人、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意识不足,感恩情操并未成型。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摇篮,给予大学生感恩情操的足够关注和采取有效的培育对策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感恩情操方面的不足与培养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一、大学生感恩情操不足问题的表现
(一)感恩情操的应然构成和正常反映
将知恩、感恩、报恩作为一个人完整感恩情操的有机构成,有理由讲这个完整的有机构成看作为“三部曲”,即:对恩情的知悉,这是意识的有意知晓,能够对施与给自己的恩惠和恩情察觉得到,而不是把施与给自己的恩惠和恩情视而不见、理所当然、正常享受和应该获取的“不感冒”,甚至于知识一味贪婪的获取恩情;对恩情的感动,这是情有所感、心存感激、尊重恩情、珍惜恩情、不忘恩情的经常性情感反思活动;对恩情的回报,接受他者的恩惠往往是成长者和弱者成熟与摆脱困苦桎梏的条件,内外因条件变化,受恩方可以成为施恩方,获有条件和有机会成为施恩方时,当不计得失、知恩图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让自己也成为积极的施恩人。
(二)大学生感恩情操的不完整和不正确
大学生感恩情操的不完整即体现在知恩、感恩、报恩过程中从意识到行为上的欠缺和片面。主要反映:一是对来自父母的恩情认为是应该的,或者过度索取父母的恩情。确实,生儿育女是父母的本分,但父母养育子女是不易的,从母亲的十月怀胎到将孩子送进大学之门,在经济上、精神上、体力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儿女理当心存感激、心存敬畏、指日回报,正如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的道理。但很有一些大学生淡薄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满足自己的过分需求,不计父母的得失和困苦,缺乏对父母的尊重之心和孝悌之举。二是对发生在身边的恩惠感受不到,或片面感受。我門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是十分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精神的,古往今来也都留下了许多扶危济困的佳话,就是在大学生现在的实际生活中,也不断地会接受到和体验到“送人玫瑰”的人和事,包括自身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也总会受人恩惠,如接受到教师育人的恩惠、同学友爱的恩惠、集体生活的恩惠、好心人伸出援手的恩惠、学校奖学金自主的恩惠、就业创业的政策恩惠等很多很多,但一些大学生总是觉得外因因素给予自己的恩惠太少了,或与别人相比较,自己获得的恩惠太少了,患得患失的不平衡心理和计较来计较去的“小肚鸡肠”,以至于对同学、对班集体、对老师和学校、对社会产生偏见。三是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和言行不统一,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增长才能、立德墩品的阶段,从家庭到高校在到国家对其寄托了成长成才、当好接班人的厚重期望,感恩情操主要是要见诸于学业有成和品行优良方面,但学习不用心、学业不上进、考试搞投机、对师长不够尊敬、对同学缺乏团结友爱、在校园和社会生活中表现欠佳、对就业创业缺乏足够的竞争精神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都与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和言行不统一密切相关。
二、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情操培养的理性思考
(一)形成学生管理与德育的合力
“中华民族是有浓厚感恩美德底蕴的民族,而当代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大学生亲情淡漠、人际关系冷漠、师生情淡化以及社会责任感弱化是其感恩意识缺失的典型表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从德育的理念、目标、内容、体制、过程几个方面实现传统德育的现代转型。”[1]从这种理论观点出发,结合高校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操培养的实际,可以认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情操培养的对策即重点地体现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但也体现在高校对学生管理方面,因为无论是高校德育还是高校学生工作,二者是有交集的,也正如有学者的观点:“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的基础工作,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事务管理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二者之间也有着广泛深刻的交集。由于学生管理的德育价值存在着两面性、隐蔽性和潜在性,因此在处理学生管理和德育关系时,需要我们加强研究、目标明确、紧密结合、全盘考虑。”[2]而谋求高校对大学生感恩情操培养对策的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的合力,所提出的这种思想即在于强调和明晰两方面的共同责任,也在于强调两反面既要做好本职担当,又要谋求目标一致、沟通有效、措施有力的合力作用。
(二)形成文化熏陶与活动引领的合力
大学生的感恩情操来源于感恩意识,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大学生思想品德正处于可塑期的客观情况表明,他们并非是不接受不认同人的感恩品质,相反,感恩品质作为人的“善性善品善行”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中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不会受到这方面养分和正能量的熏陶,之所以在感恩情操方面有所不足,还是主观意识的明晰不足,文化熏陶的不够,行为引导不够强化,这些不足正是高校应努力改变之处。那么,就需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的价值也普遍具有充分的认识,将感恩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具有有利条件,也有相应的经验可借鉴,有有效的载体可借助,而将这样的文化熏陶如何更紧密的经常的有效的嵌入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有意并有为的运作,总之,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够生活在浓浓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中,时时刻刻地警示和鼓励他们修养感恩情操。活动就是活力,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更能够切身体验到的培养感恩情操的机会,以身体力行的感恩活动实践来强化他们的感恩情感和激发他们的感恩行为。
(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都关注都引领的合力
感恩情操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中的一部分,而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高校加强培育,亦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给予。无论高校的培养,还是家庭和社会教育,都不能忽视和轻视大学生感恩情操的培养,都要具有这方面明晰的負责任的担当。必须充分认识,感恩情操与家国情操是联系在一起的,感恩、知恩、报恩是懂得爱的接纳、爱的感动、爱的获取和回报的,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首先是获得家庭的恩惠,所以要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有爱心才能有感恩之情和报恩之举。同样,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离不开获得国家和民族的恩惠,所以要爱集体、爱家乡、爱学校、爱工作岗位、爱国家、爱人民,在我们的国情下,更要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有这样更为高尚的爱心才能有更高尚的感恩之情和报恩之举,所以,感恩情操意识爱国主义情操中不可确实的情愫,大学生们作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接班人必须加强这方面道德情操的修为。
参考文献:
[1]吴艳东.浅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5).
[2]闫立宁,马静涛,李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研究[J].文教资料,2012,(23).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