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玮
考场作文点题、扣题非常重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有点题、扣题意识,而点题、扣题又不能简单、生硬地重复文题,如何才能真正在行文中落实文题,巧妙地点题、扣题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受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启发,将要诀总结为“浓墨重彩显题眼,精工细描才动人”。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提示写作内容或体现中心的关键性词语。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文题的题眼就是“走”“再走”,如何凸显这个题眼呢?我们发现课文中18至28小节从三个方面凸显了“走”“再走”:
一、写了“我”在爸爸的指导下“走”的落脚点。先是23小节中“岩背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然后是26小节中“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最后是28小节中“底部凌乱的岩石”。
二、表示“走”“再走”这个意思的动词变换使用。有:挪动、踩住、移动、感觉、找到、往右边下面、往下、落脚、往下爬、迈出、踩到等。
三、写了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眼睛:看到那块石头。身体:转过身去。手:松开左手,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心:“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等。
“落脚点”是“走”“再走”的必然存在,动作的分解再现了“走”“再走”的步骤,身体的配合则是“走”“再走”的自然结果,有了这三个方面对“走”“再走”的细致呈现,读者清楚透彻地了解了“走”“再走”的过程,同时又为文章末尾的议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叙为议的前提,议是叙的升华。
由此,我们发现,如果命题作文的文题的题眼是动词,那么写作时一定要做到细化分解,尽量用不同的动词,从不同的方面写出题眼所要表现的动作或过程。
再举一例,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的题眼是“夺魁”,所以作者在文章第2、3、4小节中写道: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连贯的跳水动作被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描写,犹如慢镜头回放,从而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夺魁”的过程,文章标题中的题眼“夺魁”二字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标题都是动词,例如“温暖的陪伴”“哇,真香”这类文题,它们的题眼是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语。文章的题眼如果是形容词,那么拟题者的意图应该是让学生以某种事物、某个人物为载体,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状态,那么文章必然要写出自己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
对于这样的文题,怎样才能扣题、点题呢?我们以“哇,真香”这个标题为例进行分析。“香”可以指“气味好闻”,可以指“食物的味道好”,可以指“睡得踏实”,可以指“受欢迎,被看重”,学生的取材范围广,可以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但不管以什么为题材,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香”。什么香?这涉及题材的选择。为什么香?这涉及写作顺序如何确定和主旨如何升华。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便是点题的艺术。一位八年级学生以此为题,从家庭生活取材,写外婆给全家人包的粽子,箬叶的清香、糯米的甜香、时间的“悠香”及外婆的疼爱酿造了端午节粽子的无比香味,是一篇考场佳作。其中的点题语言有:
蓦地,那种独特的箬叶清香又漾于唇齿间……
那场景,那清香,我到现在仍记得清清楚楚。雪白的糯米与青碧的箬叶在细碎的阳光下闪着莹莹的光辉,在無声中仿佛有种和谐的音韵,箬叶娴静地浸在水中,一盆清澈的水如像变成了“池塘”弥漫出了自然的气息。
外婆的手指在糯米与箬叶间轻捷地弹跳着,箬叶在空气与水汽间轻盈地飞扬,清香醉人。
粽子很快在沸水里沉浮起来,隐匿在箬叶中的清香便款款地走了出来,随着沸水汩汩的音乐声,在我的鼻尖与心头蔓延开来。
终于出锅了!哇,好香!
那种独特的清香,因为深深烙上了外婆的印迹,在我的心里久久萦绕着。
这篇文章中共有六处文字或明点“香”,或暗写“香”,有时是直接写气味的香,有的是写独特的心理体验。小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紧扣文题中的“香”,通过粽子的香甜可口来写自己与外婆间浓浓的温馨亲情,令阅卷老师唇齿间仿佛也漾出了香甜。
再如以“今天我真美”为题的命题作文,某七年级学生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写自己和同学遇到一个患老年痴呆的陌生老奶奶,想送其回家,却苦于不知道老奶奶家在何处。他联想到自己的奶奶有时不记得晚辈的名字却从来没有忘记过常去的浴室,心生一计,请老奶奶回忆自己经常买菜的菜场的名称,从而判断出了老奶奶家的大致位置,成功将其送回了家。文章内容充实,构思巧妙,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仁爱之心和聪明才智,但结尾时仅以“今天我真美”作为收束全文的句子,点题虽明确,题旨却没有诠释尽。经过升格指导后,他又增加了结尾文句:
这世间的美是可以后天成就的,若心存善念,世间皆有温暖,流淌成阵阵暖流,濯去风尘,涤开旧绪,美便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如春来树绿,雨滋花红。
这样点题,文题中深刻的题旨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传达给阅读者,“美”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又深化了文章主旨。总之,如果文章标题的题眼是形容词,则应该细细品味,写出题眼中所示的形容词的心理或感受。
文章的题眼还有可能是名词,比如“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风景在路上”,这两个文题的题眼是“画面”“风景”,当然,“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这个文题中还有一个揭示了写作中心的题眼“流连”。具体写作时必然要写清楚“这样的画面”是怎样的画面:是一幅画面,还是一组画面;画面中有什么人,有什么景,它们以怎样的顺序组合在一起;画面中有可看见的景,还应该有可以感受的情,或是超出于画面的神韵。把这些内容在行文中写清楚了,才是真正的审题了题意,突出了重点。
比如说,“风景在路上”这个文题中的“风景”,可以是自然风景,可以写看到的人,还可以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不管写什么“风景”,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将“风景”进行定格,把“风景”描绘出来。一个七年级学生在写这个文题时,从校园集体活动中取材,写了班级集体攀爬苏州穹窿山的经过。文中共设置了三处点题语言,前两处是“山脚下的风景”“山腰的风景”,更具匠心的是,小作者将攀爬过程中同学们坚持不懈、互帮互助的情景视为第三处风景。小作者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笔定格,很好地完成了命题。类似的文题和题眼还有“共度好时光”中的“时光”,“您怀中的味道”中的“味道”,“雨,牵动了我的情思”中的“情思”等。总之,文章标题的题眼是名词的话,题眼本身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时要注意细腻地呈现出和题眼有关的场景。
综上所述,写作文时,在审清题意后,行文过程中要巧妙生动地凸显出题眼,必须要有点题、扣题的意识。但是,点题、扣题又不能生硬地重复文题,而是要运用描写,细化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即所谓“浓墨重彩显题眼,精工细描才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