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 许发金
《现代汉语词典》将“范本”解释为:可做模范的样本(多指书画)。教绘画、书法的教师所能讲出的道理是有限的。学绘画、书法主要是从模仿和领悟开始。模仿必须有作为标准的样本,这种被模仿的标准样本就是范本。
小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范本教学,这主要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范本教学,即根据儿童语文学习规律及文本特点,提炼课文的范本价值,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的“经典语料”,品味其中的精彩、精要、精妙、精华,从而内化、活化范本内蕴的言语经验、思维方法和思想情感。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范本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本体性,即选择最有示范价值、最简明、最具含金量的语言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明确课文的范本价值;二是建构性,即通过丰富的言语知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建构;三是生长性,即发挥“经典语料”的带动和促进功能,将知识转化为最可靠、最有效、最有生产力的语文素养。
“经典语料”之所以能够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向心性,表现为这一知识可以超越知识的符号表征,蕴含文章的主题主旨,指向人、事、景、物的典型意义和思想价值;二是动态性,表现为能引领和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即这种知识能通过练习转化为语文能力;三是融合性,表现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是语言的思维、语言的审美和语言的文化的统一体。
“纯化、内化、活化”是实施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三个阶段: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提炼范本价值,确定典范性的教学内容,是范本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例如,统编教材二(下)课文《蜘蛛开店》,从学科本质出发,可选择的教学点非常多,大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小到词句、标点。哪些教学内容才具有范本价值呢?这要结合课标学段目标、文体特点以及课后习题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这样的考量下,“根据示意图讲故事、续编故事”就成了本课在这一阶段最具范本价值的言语知识。
教师要全面关注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根据示意图讲故事、续编故事”这一言语知识的内部构成(由“读出示意图”“读好故事”“讲好故事”“续编故事”四层结构组成),进而深入探究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思想意义、情感态度等,并思考这些知识对学生当下认知结构的变化以及未来能力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科学有效且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某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的关联,要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避免碎片化知识的教学和各知识点的简单贩卖。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练习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这番话启示我们,明确课文的范本价值,就应该围绕课文的范本价值去选择教材资源,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和“深度加工”。
着眼于范本教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应有所创新。教师要有反思教材的意识,尤其要注意分析教材对学生成长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精准选择的内容中实现课文的“例子”功能。如:“读出示意图”需要学生通读全篇课文,进行提炼与概括,属于篇章范本;“读好故事”“讲好故事”可以选择文本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以此带动其他故事的学习,从文本利用的角度来说,属于局部范本;“续编故事”则是基于教材的创生范本。
在语文范本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理解教材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知识组织样式等的深层结构,大胆地对教材进行解释、演绎和构思,使教材成为经过师生教学实践检验的真正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开发,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帮助学生从事更高级的语文学习活动。
言语知识的建构,强调主体在语用实践中的内省深化,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转化。适宜的路径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言语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及有关的问题,进而获得具体的“如何行动”“怎样做事”的能力。以《蜘蛛开店》为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实践体验与感悟,内化范本意蕴。
“根据示意图讲故事”的前提和基础是把握故事的层次结构。该故事的要素很多,如:“蜘蛛开店先后都卖了什么?”“谁来了?”“他怎么样?”“蜘蛛织了多长时间?”“蜘蛛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这些故事的要素如果用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方式发问,教学势必烦琐,也不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这些故事要素也应该是学生自己读出,而非教师告知,否则就不能构建起童话故事的内在逻辑。这就需要我们分析课文示意图的特点,提炼出能串联文本结构的核心问题。
这些故事的要素中,“卖什么”和“发生什么事”是故事的主要结构,因此可以通过两次设问引导学生自己读出文章主线。①第一次朗读全文,思考:蜘蛛开店都卖了什么?读出故事的第一层结构(“卖什么”)。②第二次朗读全文,思考:蜘蛛开编织店,为什么今天卖这个明天卖那个?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进而读出故事的第二层结构(“谁来了”“他怎么样”“蜘蛛织了多长时间”“蜘蛛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从知识主线到问题主线,范本价值在探究与发现中得到落实。
要讲好故事,必先读好故事。第一学段读好故事的要求是“读出语气语调”。要落实这样的要求,借助表情图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会感悟,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给第一个故事添加表情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中隐含的情绪、情感。如第4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出示故事片段:“①顾客来了,②是一只河马。③河马嘴巴那么大,④口罩好难织啊,⑤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⑥终于织完了。”让学生结合语境从下列表情图中选择最适合的6 种表情进行朗读体会,并要求带表情朗读。学生在选择表情图的过程中,就会深入地去体会每个语句隐含的情绪、情感,同时通过有表情的朗读来表达情绪,外化情感,培养语感。
根据示意图串讲故事的时候,既要用上课文中的语言,也要用好自己的语言。对于这样的程序性知识,需要教师做好示范,在教师的范讲中启迪学生。黄克剑教授认为:真正称职的教师,决不把受教育者紧紧拴系在知识的因果链上,但他会以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去启迪受教者,使受教者凭着智慧出入知识而不为知识所累,他会诱导受教者以自己的生命体验逼近那些留在创造性成果中的前人或时贤的生命的真迹,由先觉者的“觉”的既成现实诱发后觉者的有着现实化冲动的“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范本教学可以说是学生“生命的翻译和心灵的引渡”。
因此,要让学生讲好故事,教师不妨先示范讲故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做着学生的范本,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模仿或评判着你。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超过他所授知识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言语智能素养生成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心转化机制就是“化实为虚”“化有为无”“化物为神”,这种“心化”与“神化”的过程就好像是米酿成酒的过程。范本教学,要求掌握知识方法技巧,还要知道为什么要掌握这一知识方法技巧,在什么情境下用,其缺陷在哪里……由此,生长出精神气度、思维品质、眼界胸怀、思想情怀、风范境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在范本价值的统摄下表现范本,就是引导学生用言语达成一定的现实主张或心理诉求。如:在学生读懂示意图、读好故事、初步串讲故事的基础上,可以创设“请你亮相”的讲故事情境,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二个、第三个小故事中选择一个进行改编与展示; 也可以创设“请你续编”的情境,让学生在童话情境“顾客来了,原来是狮子和黑熊,他们想买帽子和手套,这次蜘蛛会怎么办呢”中展开想象,设计故事示意图(结构提纲),续编故事,从而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创设诸如“请你解说、请你推介、请你规劝、请你设计、请你包装、请你演示……”的教学环节,将范本价值置于交往功能中,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呼应,使言语知识成为学生言语和精神的一种应答机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东西。围绕范本价值进行“举一反三”,“反三”是历练方法,习得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
要实现“反三”的目的,就需要精选略读内容,提纲挈领地指导略读。《蜘蛛开店》是鲁冰的童话集《小蝌蚪吞了一块天》中的一个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从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来阅读,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情感体验,创生了思想观念,使文本学习和精神建构 (心灵生活)互相推进,相得益彰。
“纯化以求本体”,意在精准地选择教学内容,发挥语言知识的示范功能;“内化以求建构”,意在通过由“个”及“类”的学习,帮助学生实践言语知识,建构语言能力;“活化以求生长”,意在通过表现言语知识,生长言语素养。小学语文范本教学中的“言语知识”是状态化的,充盈着趣味和情境;是复合化的,与范本价值、素材、思维拓展融为一体; 是一个灵动鲜活的“知识生命体”。
今天,很多研究者都在思考如何避免 “知识” 被异化为“符号”,以及如何通过开展知识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样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显然,小学语文范本教学力图和语文核心素养融为一体:核心素养是范本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范本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式。只有范本教学落到实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