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级教师 祝 禧
听王乐芬老师教学儿童诗“梦想国”,总是被一种情绪牵引着走。这种情绪是什么?是兴奋?是激动?是会心的一笑?是深深的思索?还是渐渐沉静下来的心灵?都有。这是一种美感。让我们往深里走,去寻找这种美感的奥秘。
乐芬老师选择的文本本身很有魔力。谢尔大叔的诗歌充满奇妙的想法,就像开场的《邀请》,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任何事都会成为可能。《谁》《作业机》《懒懒的简》《魔术橡皮》《蛇的问题》,读题目就很吸引人。谢尔的诗歌语言纯正自然,充满韵味,沿着文字前进的方向,就像翻越一座座小山:“谁能把足球从这里一脚踢到阿富汗?我!谁在街头和老虎大战而警察们抱头鼠窜?我! ”这些语言充满了起伏感,又像一个个迷宫,曲曲折折,充满诱惑力。在“通往出口”的最后一句,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来看看——‘9+4=?’答案是‘3’。3?哦,我的天! 看来它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等啊等啊等啊,等着天上落下雨点。”一个个不被我们在意的自然的世界、生活的世界,被诗人捕捉到了。不仅如此,还被好玩地写下来。这是诗人对世界无限热爱的表达。只有爱才有这样细致的观察与大胆的想象。这样奇妙的语言,被同样对世界充满热爱的老师发现了,儿童诗所揭示的,就是语言创造事物的神奇力量。语言是可以创造世界的。或者说,事物获得了一种在语言中存在的方式,这是美的、有感情的、温暖的。这种爱和温暖是可感可触的。无拘无束的表达,充满趣味的表达,孩子们特别喜欢读,喜欢模仿。儿童诗的课堂,就是让儿童走进神奇的语言世界。
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发现,儿童习得语言是遵循特别的顺序的,他们不会随意说出类似成人的话语,也不会出现随意的错误,因此他们不可能是仅仅通过模仿来习得语言的。换句话说,语言习得是个积极的过程,儿童并不是在被动吸收他所接触到的语言,相反,他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构建语言。正因为儿童诗符合儿童语言的密码,所以儿童特别喜欢。
乐芬老师很智慧,很有教学气质,人与诗融为一体。她就像月光母亲,像守护神谕一样,虔诚地守护着语言。她又借助语言的魔力,把儿童带入一个梦幻的、诗意的、奇趣的世界。王老师借助诗歌所固有的氛围和场景,竭力营造神奇的美的课堂。
第一,促使感官获得审美的愉悦与满足。儿童诗的语言明显具有“情境建构”的特征,抑扬顿挫,鲜明的轻重音,柔婉的儿化音,悦耳的双声叠韵以及长短对句等。儿童最喜欢走不平路,他们天生对事物有一种形式感。乐芬老师特别关注儿童的感受性阅读活动,感受语言形式的美。学生一次次自己朗读,和伙伴一起合作读、分享读、想象读,一次次经历,就是一次次“爬山”或者“钻迷宫”的过程。诗歌文本情境化的再现,让儿童觉得诗歌中的事物就是“我”的朋友,或者就是“我”,就像《谁》中的“我”就是“我自己”! 图像诗《懒懒的简》就是懒懒的简的生动表现。充满奇趣的事物的形象被读出来了,诗歌的情感被读出来了,有意味的形式也就出来了。
第二,激发儿童悦心悦意的审美情绪。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课堂主要的心理活动是认知性的。然而,我们可以追问:儿童的心理活动除了认知性,还有什么?专家们认为,情感是儿童和世界建立关系的第一条纽带。在儿童时期,人不是靠认知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而是靠情绪建立的。心灵的活跃、活动是和知识基础同样重要的。情绪、情感既有驱动力的作用,又有调节、辐射和引领作用,也应当是有目的性的。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诗是情感的艺术。课堂上,老师不只关注学生怎么阅读,还关注怎么调动他们学习的情绪,让一种积极的、温柔的情感伴随着学习的过程。
第三,直抵儿童精神成长的审美境界。儿童诗是对世界的反映,对生活的反映,不管是何种教学,都要让儿童在文本中获得自身意义上的精神成长。就像孩子们在读《作业机》时说的:“可能是这个小男孩想赚钱,就设计了一台作业机。但实际上他数学也不怎么样,连9+4 都算不出!”“可能是男孩想捉弄一下那些偷懒的人,所以故意乱答一气! ”“可能是这个小男孩想赚点钱去买糖吃,所以爬到作业机里代人做作业。”“可能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吧! ”
课堂上,老师没有止于教诗歌技巧,而是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把儿童的生活和世界和诗人连在一起,把对世界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让儿童观察自己的生活,通过奇思妙想,在“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引领下,写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使者,让儿童感觉到审美的力量,进而发现语言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儿童在无拘无束的心灵放飞中,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图像诗、文字诗、配图诗。孩子们创作的《谁》:“谁把长长的地球赤道当作50 米赛道?我!谁把滚烫的岩浆当作冰镇饮料?我!”那么奇妙,那么精彩,不可思议!
让我们像乐芬老师那样,做一个智慧的月光母亲,给儿童神奇的语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