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燕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安徽合肥,230009
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专注于利用数字技术设计产品原型的、具有创新天赋和爱好的群体[1]。创客空间(maker space)是为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互动和创新、创意思路和产品化相结合的场所[2]。创客们通常在电脑软件、工程机械、数字化加工及数字化艺术等方面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虚拟社区、原型加工设备及3D打印机等,组织相关的学术沙龙活动,促进知识共享、技术交流、跨界协作以及创新创意的实现,从而形成产品化。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不仅为大众创新提供良好的开放式物理空间,而且为大众创业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促进创客团队的交流协作,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不同创客空间的积极互动、协同工作,有利于促进创客团队激发创新灵感、获取企业资金支持、探寻新的商业模式,使得众多的创客团队拥有一个开放的、无界的、资源共享的空间。
1990年,哈佛大学战略管理专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概念,并在1998年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新竞争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特征及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公司或机构,它们同属或关联于某一特定产业,相互关联相互补充[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供大学生集中或集聚在一起,形成创客团队的聚集,可以是地理上的集中,也可以是平台之间的合作。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是图书馆支持创新和培养读者创造力的新途径。创客们通过集聚,开展多个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学术研讨、创新实践活动,更多地接触新知识、新信息,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图书馆设立不同主题的共享空间,吸引师生读者回归传统的物理空间,成为读者们聚集研学的乐土,体现“双创”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图书馆的主题物理空间作为主流已经普遍存在,对于创客空间所需要的平台环境、数据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对创客空间区域,进行功能划分,配置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小型车床、桌锯、3D 打印机、计算机和扫描仪、电信网络等相应的设备,提供与创新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发明专利文献和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等。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与发展,信息资源共享是时代的要求。图书馆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使社会公众获益。高校图书馆为学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实现泛在化的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将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5A创客空间,目标是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在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获取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图书馆创客空间共享在线知识库、开源软件,交流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等。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不仅为创客团队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而且将信息资源经过专业化的筛选、整合和重组,为创客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随着创客团队的科研和创新活动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设备设施的建设,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策略也随之更新发展,逐步将基础的软硬件资源整合、重组为可共享的专业化平台,并建立专业化资源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是以综合性服务为基础,个性化服务为目标的新的服务模式,更注重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的需求,积极利用各种专业化服务形式和专业技术,开展对专业学科读者、创客的专业化服务[4]。
社会经济学领域认为,机制包括有三个基本含义:(1)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即结构(Structure);(2)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和效应,即功能(Function);(3)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原理(Principle)。作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依托资源产业的集群,运用新的经济形态的动力机制,从“结构—功能—原理”的角度,建立资源型产业集群的SFP(Structure—Function—Principle)动力机制模型[5],如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SFP动力机制模型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结构是动力机制的基础,结构指事物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资源企业、产业网络和政府三类主体要素。
2.1.1 创客空间的资源企业是结构的主体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需要积极与资源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及获得政府的支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跨地理区域、跨专业领域的创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发挥资源聚合的作用,资源企业为创客空间提供资金、技术和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研发能力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建设发展。通过聚集各类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资源企业与高校创客空间的合作,凝练形成的内生动力与外部资源相结合,有利于维持创客空间的生态平衡,达到合作共赢。
2.1.2 创客空间形成的产业网络是结构的主要力量
产业网络是以创客团队为中心,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的企业、产业和社会组织的总和,在分工、竞争与协作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学校、企业、社区、政府共同投入,聚合专家学者、工程师和各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创客团队,加强多部门、多学科、跨领域及跨技术平台的优质资源整合,实现学科相融、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加强校企合作、产业对接、资源共享,聚焦育人、服务、创新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以优选的项目合作为驱动力,培养上下游的产业,逐步实现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跨界互补的产业网络生态链。
2.1.3 政府扶持政策是高校创客空间结构的支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运行的根本保障。政府注入相关的配套资金,鼓励各类企业投入优质资源,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及完善税收补贴奖励政策。根据高校创客空间公共服务区域面积,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按照创客空间用户数量、举办创客活动的规模等提供补贴;对运营孵化成功的项目予以奖励等,激励高校图书馆空间运营主体的积极性。
政府将不断完善创客空间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改善外部生态环境,进一步保障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2.1 资源要素是源动力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更是国家文化资源的宝库。高校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资源要素是源动力。图书馆依托文献信息资源,借助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平台。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创客,在图书馆提供的自由创造的工具、技术、物理空间内,根据自己的专业学科兴趣,不断进行科学探索。高校图书馆馆员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领略先进技术,积极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组织,为创客提供知识管理、科技查新及专利信息服务等。
2.2.2 主体要素是主动力
生产、教育、科研、政府是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主体要素,高校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基于政府建立的生产、教育、科研平台,进行技术创新,主体要素的结合是实现自主创新、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动力。
创客空间为创客团队提供物理空间、智能化设备、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创客团队以技术创新要素为主导,组织、优化和整合离散在教学、科研、企业之间的各类资源,将内部创新资源与外部资源以不同形式进行交换,使产学研合作得到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创新技术的规范化、科学化,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创新产品的产业化。
2.2.3 环境要素是助动力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健康、稳定、持续地生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借着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潮流,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之后,国家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科技部印发《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为目标,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活力,构建众创空间等服务平台,转变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加快形成“双创”的新态势。
政府对创客空间给予免征各种税收、适当的财政补贴,对特色明显、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效的众创空间给予资助和奖励。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地推出相关政策,表明政府为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局面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2.3.1 学习创新
创新是新技术、新知识的大规模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是企业、机构、产学研平台开发研究的聚集体。众多的创客在一个开放的、无界的、信息资源自由获取的空间聚集。从技术学习和创新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内具有激励创新的氛围。通过学习,实现创新,获得发明、专利产品等科技成果;经过知识转化,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的共享。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集群内的知识学习效率显著高于集群之外,以知识技术外溢的方式,被产学研平台吸收、开发和运用,进一步产生新的创新成果,开启创客空间的学习―创新―知识转化的良性循环[6](图2)。
图2 创客空间的学习―创新―知识转化
2.3.2 成本效益分析原理
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原理是公共经济学领域中研究公共物品配置效率所形成的方法。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最大化是指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即帕累托最优状态[7]。人们追求帕累托最优,市场机制要对自身体制、环境进行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
帕累托定律同样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创客团队在低成本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多媒体平台和设备设施等,同时寻求校内外相关企业合作及专家学者们的支持,招募大学生志愿者降低人工成本等。馆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将有发展潜力、研究能力强的创客团队作为核心用户,实施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3 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是新经济理论中的一种经济模型。长尾理论的模型显示,它是分别以数量和种类作为纵轴和横轴的一条需求曲线,由头部和长尾两部分组成,头部代表主流产品,长尾代表利基产品,越靠近纵轴的部分需求量越大,越远离纵轴的部分需求量越小,形成了一条拖着长尾的曲线[8]。
上海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描述创客运动:智能长尾市场的开放式万众创新。长尾曲线有两个特点:一是细,长尾是一直被忽略、份额很少的市场;二是长,市场虽小,但数量众多。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生产的利基窄众产品,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长尾。目前,创客团队聚焦小众市场,比争分夺秒地扩大市场更具理性。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在学习与创新的环境、资源和组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产业集群以创新为驱动力,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产业集群化能够从技术外部性中获益,不断研发新的工艺和技术,研制出新的产品,易于创客团队学习、吸收和扩散。知识外溢是创客团队趋于地理集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利于集群内科研项目的密切合作和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整个创客空间的创新能力。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集群内部交流学习,不断增进合作,从而减少了协商、谈判及执行的时间,节约资金和时间成本,降低了内部和外部交易的费用。同时获取更新、更丰富的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减少搜寻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产业集群内精细的分工协作、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创客团队专注于一项特定的产业,投入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时,产品的成本最低,经济效果最好。最优规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经营过程,均依据经济效率和经济原则进行分工与协作,从而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3]。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对资源的再配置和空间的重构,形成产业集聚的新业态。通过降低成本、激励创新和提高收益等多种途径,提升整个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产业集群化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不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而且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9],进一步引导产业集群实现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在“双创”时代,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是为创客服务的全新平台,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局面,开创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创客空间和创客文化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转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拓展了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功能和服务,丰富了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