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研究

2019-07-12 09:01储金龙杨斯奇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位数县域安徽省

储金龙,杨斯奇*

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1 相关研究与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江浙两省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同样令人瞩目。安徽正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之中,积极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是构建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1]。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多,所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广泛。吴玉鸣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了中国2 030个县域的样本,指出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表明县域经济的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相邻地区的发展存在着一定联系[2-3];李丁运用ESDA-GIS方法对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演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通过选取10项指标数据,对兰州—西宁城镇聚集区的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随着县域之间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区域经济演化的主要趋势[4]。将空间相关性纳入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虽然能够获得较为可靠的研究结论,但是截面数据无法确切地反映县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行为机制。张冰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经济基础、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工业城乡二元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建立经济产业集群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探究发展对策[5];迟梦筠等认为,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基础单元,是构建多点多极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只有夯实了作为底部支撑作用的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有力支撑区域的协调发展[6];周扬等通过采集中国2 352个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运用空间相关联技术和变差函数,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揭示了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基础、地理区位、资源开发和扶持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7]。目前,国内的研究多数基于地域空间和地理区位视角,采用以要素的投入为基础,依据研究区域的不同进行指标的差异性增减的研究方法,而区域经济是一个多要素、多变量影响的复杂的开放系统,研究选取的各项指标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但需要兼顾更多的指标综合考量,不同要素的组合将形成不同的影响作用,这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非常必要。

为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出发,以安徽省56个县为研究单元,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分析过去10年(2007—2016)的经济发展情况,在较为全面描述研究样本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测度安徽省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因子与县域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关联程度,尝试探索不同时期经济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一系列关键要素,以期促进安徽省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分位数回归

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是由Koenker和Bassett在1978年首次提出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8]。分位数回归是针对回归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线性关系的一种估计方法。传统的回归模型大多关注的是因变量的条件均值,对于因变量条件分布的其他方面的模拟较为匮乏。采用分位数回归模拟分析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分位数回归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还包括财产分配问题、恩格尔曲线问题、失业持续时间等。分位数回归作为中位数回归的一种延伸,克服了最小二乘法(OLS)在传统的线性回归中不稳定的问题而被广泛应用。最小二乘法是模拟分析回归系数的基本方法之一,描述了自变量对因变量均值的影响。与最小二乘法相比,分位数回归更适用于具有异方差性的模型,对于表征条件分布的刻画更加的严谨和细致,对于不同分位点的回归都赋予条件分布上特殊点的一些特征,并且不同分位点下所给出的参数估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分位数回归对于自变量的分布假设要求较低,在具有非正态扰动项分布的情形下,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可能更为有效,得到的数据更加稳健。

假设随机变量Y的概率分布为:F(y)=Prob(Y≤y),Y的τ分位数定义为满足F(y)≥τ的最小y值,即:q(τ)=inf{y:F(y)≥τ}

最小化目标函数可以得到:

F(y)可以由如下的经验分布函数替代:

FN(y)=(I1+I2+I3+…+IN)/N(yi≤y)

其中,y1,y2,…,yn为Y的第N个样本的观测值;I是指示函数,当ζ为真时,I(ζ)=1;当ζ为假时,I(ζ)=0。式中条件关系式ζ为yi≤y,当yi≤y时,I(yi≤y)=1,否则取值为0。可等价地表示为:

qN(τ)=argminζ{∑ρτ(yi-ζ)}

假设Y的条件分位数是由K个解释变量组成的矩阵X:

q(τ︱xi,β(τ))=xi’β(τ)

xi为解释变量向量,β(τ)是τ分位数下的系数向量。当τ在(0,1)上变动时,求解最小化问题可得到分位数回归不同的参数估计。

2.2 拟合优度的检验

V(τ)=minβ(τ)∑ρτ(yi-β0(τ))

分位数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

R1(τ)值越大,说明模型模拟估计的结果越好,越小,则估计效果不佳。

3 安徽省县域经济影响要素实证分析

3.1 影响要素选取及确定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各方面多因素的影响。地理位置是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及指示作用,对比政策要素,地理要素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更为显著的滞后效果[9-10];地区变量也是以要素投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经济溢出效益对区域经济增长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1-12];同时,各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例如,经济空间关联效应、等级关联效应以及行政关联效应对地区的发展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13];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的流动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14],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其影响作用有显著的差异性[15-20]。在综合考虑各类数据的代表性和可获取性后,本文初步选取以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变量,它在经济学中常常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从宏观的角度了解经济运行状况;地区GDP表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财政转移的能力,是政府为履行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所筹集的所有资金总和,同时还是处理社会各方面物质利益与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财政支出是政府分配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职工年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则是人民生活水平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各项数据作为一二三类产业的代表亦可侧面地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上述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探究。

3.2 数据来源及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建立

以安徽省56个县域地区为研究对象,采集2007—2016年各经济数据,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因样本数据量较大,为了使分析更加直观,现将采集到的10年数据逐年叠加并进行分位数回归,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

为了能充分展示分位数回归结果,刻画各项数据演变的特征,在Eviews 8.0统计软件中利用0.1到0.9分位点进行回归,评估各个不同分位点安徽省县域经济要素的影响(表1)。

表1 2007—2016年安徽省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分位数回归影响结果

通常认为,概率P低于0.05时可认为对应系数不为0,如取显著性水平为0.01,则概率小于0.01,就拒绝变量系数等于0的假设,此时认为变量系数显著不为0,即P值趋向于0时,有显著的影响。

3.3 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检测

对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进行Machado拟合优度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一般认为,R2值大于0.5时,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通过分析各分位点结果,发现当分位点为0.1时,R2的最小值为0.689;当分位点为0.9时,R2的最大值为0.898。因此,以上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检测。

表2 分位数回归拟合优度检测结果

4 结果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数据逐年增长,安徽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整体呈提升的态势(图1),但发展的速度及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区域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扩大。同时,从宏观区域角度来看,安徽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分区方法,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片区,从区域角度分析县域单元经济发展差异的基本特征。

4.1 皖北地区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17个县,是安徽省人口最为集聚的区域。总体看来(表3),在皖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以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农业的发展同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皖北地势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更是占到了安徽省耕地总面积的48%。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进农业改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也从侧面积极促进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增加值在分位点为0.4至0.9时,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这与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的事实相符合,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明显加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分位点为0.9时,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在低消费水平下,地区往往较为重视以建筑业、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 这一结果与工业增加值的分位数回归结果相呼应。

图1 2007—2016年安徽省各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情况

分位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职工平均工资农民纯收入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常数C0.10.000 00.000 00.000 00.647 60.092 40.049 60.024 50.027 20.000 00.000 00.963 70.388 40.233 60.20.000 00.000 00.000 00.346 80.477 90.101 90.192 10.183 70.000 00.000 00.943 60.426 60.312 70.30.000 00.000 00.000 00.167 10.848 60.060 30.282 90.270 90.000 00.000 00.427 10.689 00.084 20.40.000 00.000 00.000 00.222 50.876 50.053 20.192 00.137 80.000 00.000 00.777 20.897 20.032 70.50.000 00.000 00.000 00.435 60.796 90.048 50.010 70.003 70.000 00.000 00.877 60.462 60.033 10.60.000 00.000 00.000 00.563 00.481 60.486 90.029 70.019 70.000 00.000 00.445 50.143 40.080 20.70.000 00.000 00.000 00.947 50.001 70.777 50.000 60.000 00.000 00.000 00.429 30.206 40.803 00.80.000 00.000 00.000 00.631 20.040 20.785 50.006 30.012 40.059 80.003 00.704 10.660 30.510 80.90.000 00.000 00.000 00.046 00.000 00.341 30.000 10.000 20.000 00.000 00.001 80.000 50.119 4

4.2 皖中地区

皖中地区是安徽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区域,包括了合肥、滁州、六安、安庆四市共24个县。从皖中地区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表4),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着显著的联系;当分位点为0.3至0.9时,地方财政支出对皖中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财政支出作为一种政府的职能,体现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通过支配财政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卫生、医疗、教育事业的支出等,政府从宏观上引导和影响地区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分位点为0.3至0.9时表现出显著性,皖中地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囊括了国家级皖江城市带的诸多城市,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引入,带动了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以及各项商品服务业发展。通过分析皖中地区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在各个分位点上的显著性不断提高,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产业类型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表4 2007—2016年安徽省皖中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位数回归影响结果

(续表)

分位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职工平均工资农民纯收入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常数C0.50.000 00.165 40.121 10.040 30.338 30.802 00.253 80.301 10.000 00.001 70.006 60.275 10.000 00.60.000 00.161 80.113 30.067 90.140 20.957 30.273 50.233 10.000 50.018 40.038 40.102 20.011 20.70.000 00.181 00.129 80.010 80.340 20.597 10.062 10.082 10.000 00.041 90.000 10.000 10.000 00.80.000 00.100 70.070 90.009 20.437 40.245 80.071 50.053 90.000 50.112 20.000 00.000 00.009 40.90.000 00.089 90.070 80.008 20.596 90.619 60.042 10.078 00.000 50.169 20.000 00.001 30.000 0

4.3 皖南地区

皖南地区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包括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六市21县,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皖南地区表现出一致的推动作用(表5)。该地区工业制造业发达,拥有数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水系丰富、港口众多,大大提高了地区制造业的产品运输和周转能力;人均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直接地体现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反映了地区经济的景气程度。当分位点位于0.3至0.9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了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仅在0.1至0.2分位点上表现出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工业化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县域地区的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在分位数回归结果上并没有表现出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反而在发展的中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5 2007—2016年安徽省皖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位数回归影响结果

5 结论与启示

以2007—2016年安徽省县域经济数据为依据,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在相关影响因素选取的基础上,利用分位数回归对高低分异的影响作用进行对应的解释,得出以下结论: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区域内却呈现出了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综合分析分位数回归结果,在不同分位点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以上指标的提升有着正向的作用,能够推动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因素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总体来说,财政收入与支出对于发展的影响波动较大,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财政收支对发展贡献率较低,尤其在皖南地区,当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财政的收支情况限制了下一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负向的作用;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市场,居民的购买力增强,带动了以商品零售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却进入了瓶颈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未来政府在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应提升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保障制度,全方位推动城市的建设;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安徽省县域单元发展总体呈现集聚态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空间分异较为明显,可从空间互补方面出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尤其是收入的差距,稳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并在招商引资、创业就业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减少风险,激活安徽省经济落后地区的活力,提升各县域地区的经济运行效率;在产业规划方面,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规划,促使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安徽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要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各地区结合实地情况培育特色产业;提高优质人力资源储备,优秀的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各地区着重吸引培养高尖端优秀人才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猜你喜欢
位数县域安徽省
成长相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五次完全幂的少位数三进制展开
连续自然数及其乘积的位数分析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