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芬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会不会阅读决定他知识掌握的多少和信息获得的快慢,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他的成功与否。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阅读;语文主题学习;识字;理解;鉴赏;批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045-01
自从语文主题学习概念被提出以来,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我校作为实验点之一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我作为低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也已经参与了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学。通过这段时间的实验教学,我发现了主题学习的优点是让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明确。老师在教学中,知识与方法得到了发展与更新,同时,课本以外的材料也引起了学生们更多的学习兴趣。
但是因为我是执教一年级语文,实验教学以来,我也感到自己遇到了比高年级老师更多的困难与困惑。
首先就是,学生们的基本识字能力仍旧没有的情况下,难以带领学生阅读,更不用说体会文字的美。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还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从语法的角度来说,一年级教学内容仍旧停留在音,字,词阶段,远没有进入句子,篇章阶段。就算接触到优美的古诗与现代诗与小短文,老师更多的时候也只是要求学生在认字的基础上,将其背诵而已。就算老师进行了诗歌的意思说明,很多学生也记不住。在课堂上的扩展阅读就只能变成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或者老师朗读,学生听。实验中所强调的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可能在低年级阶段发挥出来,我感到困惑。
第二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完全,在有些学生还未掌握基础课本知识的情况下,将课堂时间用到拓展性阅读上,是否合适。虽然我们的教学要求“一个都不能少”,老师要兼顾所有学生。但是,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进入一年级前已经识字过百,有的学生拼音都没有学过呢。有的学生可能一遍就能学会新的知识,有的学生迟迟无法记下上节课的内容。这种巨大的差距如何平衡,是否要迅速结束课本内容教学,进入拓展阅读阶段,而不管落在后面的学生?
窦桂梅老师在总结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方法时,提到过她如何打破原本的教学课时安排,将课时分为大中小三种,而不是统一的45分鐘一节课。由此我想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是否有必要按照小学,中学,高中这样的年级制度去分级。按照年级来区分阅读材料,只是在原本制度上的修修补补。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差别有些时候可能超过初中与高中的差别。从不会拼音,不识字变成一个会拼音,识字,能用字典自己认字的学生,这一跃,是打开一个文字世界的大门,对学生的冲击,其实远大于换了一个新学校,学了一些新知识的冲击。
由此引出了我的题目,以及我对会阅读的思考。我所理解的会阅读应该包含四个阶段,即识字,理解,鉴赏,批判。而小学阶段的语文主题学习,虽然以扩大阅读量为目的,但或许每个阶段仍旧应该有侧重点,而不是笼统的要求体会文字文章文学的美。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仍旧只要求学生能够认得阅读材料里的字,而不要求理解。小学三四年级侧重理解能力,能够看懂拓展材料在说什么。小学五六年级提升到鉴赏与批判能力上。
那么我作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侧重点应该是在识字上。当然识字并没有什么捷径。但我想,在拓展阅读材料上,我不应该限制在目前所提供的两本书上,而应该自己去发觉一些更加适合提升学生识字能力的材料。但是,这样个阅读材料的筛选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我却感到一丝犹豫。以我的水平与能力,尚无法给出完整的筛选标准。但我已经知道,只是停留在美文的阶段并不合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样的传统蒙学经典是否合适,我也感到犹疑。
比如现代西方有不少女权主义者对于孩子的性别意识教育十分看中,著名英国女演员凯丽·奈特莉曾经在访谈节目中谈到她有些书是禁止自己的孩子看的。如不让自己的孩子看《灰姑娘》和《小美人鱼》这两个童话。不让看《灰姑娘》是因为,不要等着王子来拯救你,你要自己拯救自己。不让看《小美人鱼》是因为,不要为了一个男人放弃自己的美丽声音。她这样做,到底是好还是坏,我们无法评价,但就是一种价值导向的阅读材料选择。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经典未必真的一定能够传递正能量。
人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到什么,不是编书的人决定,甚至不是能够由作者决定的。所以只是经典还不够,只是用鉴赏的眼光选择材料也不够。就算有最简单的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挑选材料,但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批判地审视纷繁的阅读材料,仍旧需要有识之士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