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花
摘 要: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随着数学学科难度的逐渐增强,给班上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再加上他们受到主观思维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易错点,这些易错点成为了阻挡学生前行的困难因素。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易错点的干预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關键词:初中数学;易错点;提前干预策略;教学实践
提前干预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它是一种防范措施,在这一活动中更加注重寻找到学生问题中的症结所在,通过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反思与归纳总结,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目标。广大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积极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展开数学学习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易错点分析
我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从两个大的方面出现错误。首先是学生对概念不熟悉、思维混乱引发的错误。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时数学学科的难度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对于课本中重要的概念、公式,学生却非常容易忽视,有的通过死记硬背加以记忆、有的只是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大概印象,对于概念、公式推导的过程没有了解。因此,学生虽然经过了大量的题海训练,数学基础仍然没有质的提升,反而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其次,不能做到细致审题。能否正确解题,找出问题的最终答案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想要实现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审清题。从初中阶段开始,习题中的一些条件与要素变得不那么明显,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判断力与理解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审题不清就容易出现许多错误。
二、突破初中数学易错点的具体策略
1.将易错点转变为具体教学资源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知识并根据内容进行灵活应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练习可以帮助教师最大化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出他们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易错点,如果学生很容易在同类型的数学题中出现问题,就说明某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强化与深度剖析,与此同时,也可以引起教师的反思,思考是否当下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吸收与理解。例如,在教学了“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相关内容之后,我给学生出了几道计算题,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很容易受到之前数学思维的影响不重视题目中符号的作用,有的甚至会忘记变号而直接计算。如计算5a-(5a+4b-c)时,部分学生忽视了去括号的法则,没有想到当括号前面还有负号时,相关的各项都要进行变更,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易错点的总结与整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出错的概率,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2.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
教师在课堂之上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是教学的一种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数学习惯也就意味着他们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好的数学习惯可以陪伴学生的一生,让他们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日常学习。数学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入手,帮助他们找到数学学习中的易错点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归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解题习惯的养成。初中数学题有一些题目的正确答案有多种情况,需要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在计算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时,思考过程需要更加全面一些,通过顶点和腰进行不同程度的分类计算,如等腰三角形ABC的角A是60度,现在求角B的大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易错点,使学生养成分类求值的习惯,从顶角、底脚两个角度进行多维度地计算,逐步培养自身正确的解题习惯。
3.以易错点为依托构建完整知识结构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般不会存在置疑、提问的情况,如果班上有几名学生对教师的权威发出“挑战”,也会被明令禁止。现阶段,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几年数学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当下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鼓励学生从日常的学习活动、知识点、易错点较多的题型中建立数学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将课本内容与自己的数学知识现状相融合,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也可以通过总结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易错点来完善教学过程,对学生难以突破的教学难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归纳。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易错知识点的干预与调整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他们出错的概率,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渐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星星.七年级数与代数易错点提前干预的教学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戴凯娟.初中数学破“冰”之旅剖析:浅议初中数学易错题原因及其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7).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