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2019-07-11 01:42刘天宇
新闻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息处理媒介素养大学生

刘天宇

【關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使用;信息处理

一、研究问题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作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从媒介接触、 媒介信息处理、政治认知、媒介参与意向等多个角度出发,学者围绕此议题取得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互联网原住民的千禧一代“作为思想活跃、观念开放、最具创新创造意识的主体,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与媒介的联系更为紧密,受媒介的影响也更为显著”。[2]因此有必要对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进行考察,重点关注卡斯特所谓“网络社会”语境下该群体所表现出的媒介素养特质、成因及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网络信息的获取、评价、处理三个维度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Q1: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获取上呈现何种特征?原因为何?

Q2: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信源信任感上呈现何种特征?原因为何?

Q3:大学生网络信息处理能力上处于何种水平?

Q4:大学生在网络意见表达实践上呈现何种特征?原因为何?

其中,Q1考察网络信息的获取;Q2考察网络信息评价;Q3、Q4考察网络信息的处理情况。

二、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滚雪球抽样,在2017年4月至7月使用“问卷网”向在校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及博士)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到来自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318份问卷,其中男性135名,占42.45%,女性183名,占57.55%,样本性别比较均衡;专业类别方面以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为主,专业为“理工农医”的大学生125名,占39.31%,专业为“人文社科”的大学生165名,占51.89%,专业为“艺术及设计学科”的大学生28名。将统计结果导入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作为调查的补充,笔者还对13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发现

(一)网络信息获取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搜索、获取新闻行为的参与频率上表现出较高水平,有40.25%的受访对象选择“经常”,8.81%的受访对象选择“非常频繁”(见表1)。在访谈中,受访者普遍对在网络中接收政治、社会热点等公共议题信息持较认可的态度,认为其传播发布信息的即时性能有效促进自身快速获取政治社会信息:“网上的信息十分多、传播速度也快,它应该是促进了我对各方面信息的接收。”(被访者5,男)而相较于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等新闻来源,被访对象也肯定了社交媒体在网络信息获取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认为社交媒体的“交互性”特征有助于自身了解公众立场:“我觉得社交媒体可以促进接收信息,透过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了解到普罗大众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议题,以及多数人的立场是什么。”(被访者2,女)“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时政信息,尤其是一些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上引发热议的相关话题,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时,我对这一话题才会有更多的认识。”(被访者10,男)

(二)网络信息评价

设置排序题“当遇到真相存在争议的网络事件时,您更信任的信息源排序”以考察大学生在公共议题中的信源认同度。笔者只选取在排序时被受访者排在首位的选项进行分析(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上题中有受访者表示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总体而言,大学生在面对争议事件时更倾向于信任的依旧是政府公告(65.41%)、传统媒体(21.38%)等“主流信息源”,而选择信任“社交媒体”选项的占比为3.46%。“我认为社交媒体账户的言论发出后他们可能不需要负责任,不必为自己说错话而道歉,因此他们可能更大胆,会宣传某些考证不够的信息;而主流媒体的言论背后应该是经过了仔细的论证,具有较有说服力的事实支撑。”(被访者5,男)而有受访者认为在遇到敏感争议议题时,需要将主流媒体信息源与社交媒体信息源发布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取决于报道的话题,如果是社会民生类,特别是包括敏感话题的,我会选择二者参考,我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形成认识,‘兼听则明。”(被访者13,女)

(三)网络信息处理

1、网络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周葆华、陆晔对受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将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划分为“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核实报道能力”[3]设置问题“以下使用网络处理信息的行为表述,您认为符合的程度?”,选项分别为:喜欢在网上传播信息时寻找‘弦外之音;在阅读网上的信息时能经常提出疑问;有时会拒绝网上传播的信息中所提供的观点;有时通过多种途径对网络信息进行核实和确认。对受访对象的回答进行赋值并求均值,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信息深度解读能力得分最低(3.08)、独立思考能力最高(3.56),批判质疑能力得分3.30,核实报道能力得分3.50。

2、网络意见表达

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意见表达的积极性有限(见表3、表4)。在“点赞或转发新闻议题”选项,仅有1.26%的受访对象选择“非常频繁”,8.81%的受访对象选择“经常”。在“在网上发表对时政信息或社会热点的评论”选项,仅有0.63%的受访对象选择“非常频繁”,5.03%的受访对象选择“经常”。受访者担心因显露公共议题的看法而被“贴标签”,表示会尽量避免提出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同的声音,回避辩驳,甚至可能通过转发并不认同的信息来“摆明立场”:“我很少转发评论,顾虑主要来自与我利益相关的人,譬如工作上客户,如果意见与我相左,那我岂不就得罪他了。因此无形中就会自我审查。现在网络上人人可对你进行言论上的批评,有些激进者甚至会做人身攻击,没必要为了发表意见而蹚浑水。”(被访者3,女)

3、网络意见表达的“身份选择”

笔者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意见表达时的“身份选择”(见表5)。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是否使用匿名身份进行网络意见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58.8%的受访者选择在网络意见表达时采用“网络身份”,19.8%的受访者表示采用“实名身份”。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选择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评价、网络信息处理三个维度对其媒介素养特质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搜索、获取新闻行为的参与频率上表现出较高水平,在接收网络信息时更加信任传统媒体等主流信源,但也会通过社交媒体感知公众态度,以此“评估”自身立场。此外,当代大学生是关注社会热点议题的群体,但在进行意见表达时常因“对网络暴力的担忧”或“亲友压力”表现出谨慎与克制,多选用网络匿名的身份进行意见表达。

数字时代,提升媒介素养的最终目的不再局限于培养人们成为有经验的媒介消费者,而是成为更加成熟、理性的社会公民。[4]可以看到,在“深度解读”、“批判质疑”、“独立思考”、“核实报道”等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层面当代大学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加快形成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在网络时代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其由“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应该引起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者的关注。

注释:

[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116-118.

[2]李天龙,李明德,张志坚.媒介接触对农村青年线下公共事务参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西北四省县(区)农村的调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9):80-91+128.

[3]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04):58-66.

[4]强月新,陈星.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角及其现状[J].新闻与写作,2017(06):5-11.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信息处理媒介素养大学生
浅谈空间傅里叶“变”换之“变”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S模式空管二次雷达询问与监视技术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