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典型报道的写作策略

2019-07-11 01:42李佳佳
新闻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叙事真实性

李佳佳

【关键词】典型报道;真实性;叙事

与文学典型不同的是,典型报道必须以客观的社会事实作为依据。鲜活、生动的故事既有利于塑造典型形象,也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典型素材、探索典型报道的叙事写作模式,讲好典型故事应该成为新时期新闻工作者主动追求的目标。

一、用心挖掘典型素材

典型素材是指典型报道中应用的主要事实材料,包括报道的主题和报道的内容,是评判一篇典型报道是否精彩,是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依据。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能成为典型,典型意味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在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对题材进行仔细的选择。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要大力宣传在生产运动中的先进典型,指出傍着“活事件”来讨论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1]

讲好典型故事,就要深入现场用心感受和发现。例如《人民日报》刊发的《推广欢行手语,帮助听障人士,秦坤——指尖传出温暖“声音”》,就是记者深入到听障群体中,去感受秦坤作为一个健全人帮助和鼓励听障群体的实际行动和奉献精神。记者观看了为听障群体编排的音乐剧,逐渐了解秦坤从事公益事业的缘起,以及开展公益活动的一系列举措,特别是走进听障群体并想方设法学习手语,在他们身上倾注理解和关心。这里,典型故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用心挖掘的真实、鲜活、具体的社会事实而建构的。

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获取典型素材的必备条件。纵观国内外优秀的典型报道,总是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深入体验和扎根实际的新闻写作。

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聚焦和探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件、经验和模范人物,充分挖掘典型素材,才能写出有内涵、更鲜活的典型故事。

二、提高典型人物的表现层次

人物是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典型故事的核心内容。典型人物可以是典型的集体形象,也可以是个人形象。典型报道要以人物作为故事内容的支撑,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的写作也要讲究叙事策略,才能更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

描绘人物外貌。对典型人物进行生动简明的外貌描写,不仅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性,让读者了解典型人物的外貌气质,还可以辅助展现典型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情感。人物外貌的刻画主要是对人物进行具象的展开,而不是直接用限定词概括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外貌的细致刻画可以增强读者阅读典型报道时的画面感和说服力。在《“晚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仍在发光发热》一文中,记者对徐虎进行了传神的外貌描绘:

一辆“老坦克”(破旧的自行车)、一个“全天候”报修箱,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张真诚的笑脸,十几年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弄堂街坊——上世纪90年代,一位上海普通水电修理工感动了中国。(人民日报2016年6月21日)

黑框眼镜、笑脸,记者在报道时注重对人物外貌的刻畫,将人物外貌的描写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这篇典型报道虽仅用了一句话描绘一位平凡的水电修理工,但足以表现典型人物徐虎真诚、热心的个性。

捕捉人物语言。语言是人物的心声,记者通过引用典型人物的语言,可以有效地表现人物的品质,成为塑造典型形象的依据。记者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善于捕捉典型人物的语言,善于用人物语言侧面表现人物的特点。

那是今年夏天的一天,冯亚宁下班回家,屋子里闷热极了。儿子飞飞坐在床上,先是冲她摆手,接着吃力地喊了一句话,“妈,你累了。”冯亚宁的心颤抖了,愣了老半天,两眼一热,泪就流下来了,“妈不累,妈给你做饭。”

彼时,丈夫在河南打工,冯亚宁在家种着4亩地,如果留下这个脑瘫的儿子,她得比常人多无数倍的付出,“孩子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了,我怎么忍心再抛弃一次?”

每次下地干活,冯亚宁手里拉着女儿,背上背着儿子,“谁都看不起我们,说我傻,捡这么一个孩子。我这辈子啥事没干成,但也没做过啥亏心事,我们捡了这孩子,就要好好待他。”“我的大女儿今年20岁,对飞飞这个弟弟很照顾,这让我们很欣慰。”丈夫胡启亮说,今后的路不管多难走,一定会不抛弃不放弃。(大秦都市报2017年10月14日)

在这篇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中,“妈不累,妈给你做饭”、“我怎么忍心再抛弃一次”、“我们捡了这孩子,就要好好待他”等,用朴实的日常生活语言描写了冯亚宁一家的普通生活,展现了冯亚宁的善良、负责和坚韧的品质。

观察和记录人物动作。相比语言描写,对人物动作的描述,能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还原场景。动作描写是动态的过程,能够让读者的记忆和联想活跃起来,同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使读者与典型报道中的人物互动,有利于引起读者阅读时的参与感。

突然,“叮当”一声“巨响”,打破了静谧,一把直角钳被主刀医生扔到了手术盘里。精力全在患者胸腔的医生,甚至没有看一眼刚刚由见习护士递到手中的器械,仅凭手感,就知道不是此刻需要的肺叶钳,为节省时间,他下意识地扔掉了。也就是一瞬间,带班护士长周颖迅速把肺叶钳递到了主刀医生还摊开的手掌上。角度、力度,一切刚好。(江西日报2016年11月19日)

这篇报道说的是南昌大学二附院护士的“手术笔记”,记者通过“扔”“看”“递”等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表现手术台上主刀医生正在手术的动态画面,进一步凸显医生和护士的默契配合和医生手术的熟练程度。

表现人物时代精神。典型人物不仅有个体个性,还有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时代个性,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学者陈伟军认为:“记者能够在作品中真实地写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生动地展示其性格和心理,一定程度呈现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宽度,就会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水平。”[2]

典型报道正是通过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感召人们对于时代精神的追求。《人民日报》2019年4月12日登载的《无悔 无怨 无憾》一文,表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在工作岗位上的敬业奉献精神,也注重宣扬执法人员所体现的法治和奋斗的时代精神。

三、精心安排典型经验的叙事结构

经验是典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事件和情节构建起来的。典型经验必须通过典型故事来体现,情节设置是故事的基础。故事没有情节作为支撑是枯燥的,不易受众阅读和吸收。总结性的典型经验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还要以具体的故事作为内容取向,恰当地进行情节安排。典型经验不仅需要把握叙事的顺序,还要思考故事情节的精心编排。

掌握叙事顺序。典型经验的叙述需要清晰的叙事脉络,配合读者阅读故事的正常习惯书写故事。记者在对典型故事进行刻画时,需要对核心故事进行合理的结构安排,正确而恰当的叙述结构是把握叙事节奏的前提。叙述结构的清晰能够增强典型故事的可读性和可记忆性,使读者更好地把握典型报道传达的主题。

1970年3月底,一天傍晚,还没等郝向荣的妻子回过神,郝向荣就被冲进来的几个人带走了。由于事发突然,郝向荣的妻子和3个孩子就断粮了,生活陷入困境,在那个年代,各家口粮都很紧张。就在这时,邻村乔达乡巴什拉克比纳木村的磨面匠喀迪尔·卓亚知道郝向荣家的情况后,先后节省出20公斤玉米,磨成玉米面分2次给郝向荣家送去,解决了他妻儿的燃眉之急。

郝向荣了解到喀迪尔家十分辛苦,暗下决心,宁让自己和家人苦一点也要帮喀迪尔家买下地干活的马和牛,帮助发展养殖业,还将自家的10亩西瓜地无偿赠与喀迪尔家耕种。

喀迪尔去世后,他的7个孩子生活都能自立,只有小儿子阿卜拉寄养在喀迪尔的弟弟家中。尽管阿卜拉没有和郝向荣在一起生活,但郝向荣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阿卜拉,有好吃的、好玩的不是拿回家,而是直接拿去给阿卜拉。(和田日报2017年12月13日)

这篇作品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章从开头到结尾,叙事结构明朗,用顺序的叙事还原故事发生的场景,讲述了从1970年喀迪尔帮助郝向荣家里解决粮食困难,到郝向荣竭尽全力帮助改善喀迪尔家经济状况的故事。

精心编排故事情节。典型报道的情节安排,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基础,典型经验通过具有情节性的故事加以表现,既真实又生动,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将典型故事的结果或现状置于新闻报道的开头,适当设置悬念,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打破原有的常规叙事模式,形成典型经验报道特有的叙事风格。上述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的作品,开篇就向读者展现了冯亚宁在听到儿子说“妈,你累了”的话后,眼泪就流下来了的场景。母子之间简单朴实的对话,为什么会让一个母亲流泪呢?记者接着介绍了冯亚宁一家的状况,说明收养脑瘫孩子的原因和经过,以及其中经历的困难,吸引读者阅读。因此,对典型事实的安排,还离不开记者灵活运用一些叙事技巧。

典型报道借鉴文学故事的叙事手法,要以新闻的要领作为写作的标准和基础。文学典型的人物和经验是想象的,新闻典型的人物和经验都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随意想象和篡改。典型报道中运用文学写作手法,有助于报道的生動性和突出主题。在将文学典型的叙事技巧“为我所用”的过程中,需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差异,在结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写出高信度、高质量、高水平的好故事。■

注释:

[1]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陈伟军.典型人物的报道策略与文学技法[J].新闻与写作,2018(09).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叙事真实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