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

2019-07-11 11:19王春艳于海英吕雪丽丁兰任宇婕戈清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下肢心肌梗死血栓

王春艳,于海英,吕雪丽,丁兰,任宇婕,戈清凤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1)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不断增加,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脏病中最严重的疾病,具有病情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较多因素有关,例如:寒冷刺激、便秘、过劳等[1]。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上腹部疼痛等。针对于此,临床方面需采用科学、可行性强的护理方案处理,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该研究将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干预作为基础,以常规护理作为参照,对比两者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患者入院尾号编号分组,将该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人数相同均为55例。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显示为:29∶26;最小年龄为40岁,最大年龄为76岁,中位年龄为(58.6±5.5)岁;病程收集范围为 2~12 h,中位病程为(7.8±2.1)h。 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显示为:31∶24;最小年龄为43岁,最大年龄为75岁,中位年龄为(59.1±5.6)岁;病程收集范围为 2~11 h,中位病程为(6.5±1.9)h。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处理对两组病例的临床所有数据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存在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疲乏、心律失常等表现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沟通障碍者、不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各项临床工作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数的监测,如果发现异常马上上报并处理。同时,定期应做好查房工作、病情变化观察工作,告知患者正确用药方法。

1.2.2 观察组 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主动和患者、患者家属沟通,为其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需要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看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临床相关工作。然后,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倾诉自身心理想法,便于护理人员予以对应的心理指导。此外,对于患者、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存在的疑虑,护理人员需予以重视,秉持认真的工作态度,细致、耐心地为其解答疑惑,从而获得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配合、理解,更顺利地开展临床相关工作,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

饮食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饮食习惯,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告知患者以清淡食物为主,可多补充一些低脂肪、含有维生素、蛋白质,以及易于消化的食物、新鲜的蔬菜及水果,每日饮水量在1 500 mL以上,进而避免发生便秘状况。

运动护理干预,治疗首日实行心电监护,协助患者被动翻身,定时为患者按摩上肢、下肢;第2~3天,练习床边静坐时间10 min,3次/d,鼓励患者独立进行洗漱、进食;第 4~5天;练习站立,时间为 5 min;第 6~8天,鼓励患者加强如厕和室内运动训练;第9~14天,可鼓励患者做以上楼梯、下楼梯训练,以此保证双下肢血液流通状态,必要时可采用间断使用充气加压设备和足底静脉泵的方式,加强对患者下肢血管的保护,主要的目的:促进患者双下肢肌肉静脉回流。

1.3 观察指标

(1)予以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和记录。

(2)护理满意度的评判:利用医院制定的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服务意识、操作水平等加以评判,十分满意、满意之和×100%,可以计算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11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临床数据信息,均列入SPSS 23.0统计学软件中,加以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 方式显示,两组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均以χ2统计检验。组间比较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数据对比结果证实为:92.73%、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2.2 观察组、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所示。

表2 观察组、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2.3 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3 所示。

表3 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并发溃疡、水肿,直接危及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情况。这时,病例则会发生突发下肢疼痛、行走障碍表现,严重的话还会产生血管壁受损、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粘稠度增加等现象[2]。故此,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方面需予以重视。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能将疾病作为导向,要求护理人员按相关标准开展工作。但如此一来无法和患者、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所以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容易对护理工作效果,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为此,该次研究实行了护理干预,该护理为在常规护理之上完善而成的护理模式,可秉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开展护理工作,更加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求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干预技巧,并不断提高自身操作水平,能将被动护理工作——主动护理服务转变[4]。该次研究,首先实行了健康教育,可为患者、患者家属讲解疾病及治疗相关内容,帮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基本的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实施心理护理,可和患者、患者家属构建良好的关系,平时主动和其沟通,实时掌握心理状态变化,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并认真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5—6];饮食护理,可结合患者病情变化、饮食习惯,构建个体化饮食方案,以便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尽可能满足患者的机体营养需求;运动护理,定时为患者按摩,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循序渐进加强训练的时间、强度,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7]。需要注意事项:禁止对患者下肢静脉穿刺输液,主要原因:反复采血会导致凝血因子为活跃的状态,对静脉瓣膜造成严重危害,这时则会形成血栓[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后,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为此,护理人员更应对患者血气、血氧饱和度进行观察。针对呼吸困难表现者来讲,应在第一时间将其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干净,旨在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状态。此外,护理人员需加强查房力度,以便及时明确患者双下肢血液流动、是否存在疼痛和肿胀等情况,如果存在上述状况需立即上报并处理。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下肢心肌梗死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