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山东济宁 27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退变性疾病,椎间盘老化及各种原因导致的髓核的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为主的综合症候群,是引起腰腿痛的最主要病因[1]。笔者选取 2017年1月—2018年9月为研究时段,临床观察针罐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山东济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80例患者,随机分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6.16岁。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37.2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1)多数患者曾有腰部肌肉劳损、受风受寒及外伤等病史。(2)一侧或两侧的腰背部出现剧烈的疼痛并且疼痛持续,翻身时疼痛加重,下腰困难,可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腹压增加(如喷嚏、咳嗽)时疼痛加剧。(3)体征:腰背部肌肉僵硬,损伤相对应的棘突的叩击痛及压痛明显,多半可引起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双下肢的肌力、肌张力及皮肤浅感觉较平时可有改变,肢端血运情况及活动正常。(4)腰椎影像学检查(正侧位片、CT、MRI)可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椎MRI的诊断最佳。
(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且经X线摄片和 CT 检查确诊;(2)年龄 25~70周岁;(3)在接受该研究方法期间停用其他治疗;(4)自愿加入该实验并签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高血压、心脏病等原发性疾病发病期、精神疾病患者;不愿意接受刺络拔罐治疗者。剔除标准:纳入后未按实验方案所规定的治疗措施治疗的病例;纳入后继续接受其他的治疗方法并未告知施术者。脱落标准:患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进行治疗者;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治疗并中途退出者。
1.5.1 治疗组 (1)针刺:针具使用针灸针,取穴:双侧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华佗腰椎夹脊穴、秩边、环跳、腰阳关、腰俞、委中、悬钟。操作:患者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三焦俞、肾俞、气海俞、腰阳关直刺0.5~1寸;大肠俞直刺0.8~1.2寸;夹脊穴稍向内斜刺0.5~1寸;秩边直刺1.5~2寸;环跳直刺2~3寸;腰俞向上斜刺0.5~1寸;委中直刺约1~1.5寸;悬钟直刺0.5~0.8寸;以上腧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2周为1个疗程。(2)刺络拔罐:针具使用三棱针,取穴:主穴:经验穴-腰突穴[3](腰椎4或5棘突下旁开1.5~2.0 cm)、髂上穴(竖脊肌外侧缘与髂嵴交点处下1 cm)。配穴:腰4/5椎间盘突出选腰阳关穴;腰5骶1椎间盘突出选腰俞穴。操作:腰突穴、髂上穴:先用2%碘伏常规消毒,然后用三棱针在选中穴位上点刺5~8下,深度3~5 mm,迅速用闪火法拔罐,留罐7~10 min,每穴出血量8~15 mL;腰阳关穴、腰俞穴:操作方法同经验穴。治疗结束后,创面可贴创可贴进行保护,嘱创面48 h不要沾水。2次/1周,2周为1个疗程。
1.5.2 对照组 单纯针刺治疗,取穴及针刺方法同治疗组。
1.6.1 疼痛程度评定JOA评分[4]:JOA是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表,量表中主要包括主观症状(腰痛、下肢痛及麻木、步行能力)、体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生活动作及膀胱功能四方面评定。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功能障碍越明显者分数越低。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通过改善指数可反应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
1.6.2 疗效判定标准 运用JOA腰腿痛评分系统[4]对疗效进行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治愈:腰腿部及相关的疼痛症状消失,拉塞格征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高于75%;显效:腰腿部及相关的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拉塞格征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有效:腰腿部及相关的疼痛症状减轻,拉塞格征疑似阳性,部分恢复工作,改善率≥25%且<50%;无效:腰腿部及相关的疼痛症状没有改善,拉塞格征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不足25%。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JOA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升高,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JOA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JOA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2周后治疗组(n=40)对照组(n=40)(13.26±3.58)▼13.13±3.71(19.59±4.18)★☆(15.37±4.34)★(24.73±3.79)★☆(19.83±4.11)★
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7.50%,对照组有效率85.00%,治疗组疗效更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病”范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过度等是其发病的常见因素[5]。随着对针刺、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该病的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笔者选取的刺血经验穴-腰突穴接近西医解剖上腰5和骶1神经根的出口位置,研究表明[6],该穴有丰富的神经血管组织,且位于第四或五腰椎棘突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较著处,为炎性因子聚集之处,刺络该穴可直达病灶以散邪祛瘀止痛。髂上穴是臀上皮神经跨过髂棘走行于臀部的位置,刺络此穴可改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血液流动性、粘滞性及微循环障碍。祛除瘀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生成新血,从而缓解疼痛[7]。
针刺疗法运用四诊辨证、穴位配伍及针刺手法相结合,使气血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调理全身,疏通经络,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背腧穴位于各个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2寸,位于膀胱经,针刺此穴可起到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肾俞穴是肾的背俞穴,即为肾的精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腰为肾之府,肾俞穴可壮腰益肾。针刺肾俞穴可以强壮腰脊,解疫止痛。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关大肠俞的论述:“治腰痛,肠鸣,腹胀。”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大肠俞穴深层有第四、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有关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所以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各个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中,恰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重叠之处,针刺此穴可以联络两经,起到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的作用。夹脊穴深层解剖有腰神经后支、肋间后动脉及腰动脉。针刺此穴可以影响脊神经后支,从而影响交感神经,具有调理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气血运行通畅,疼痛自然可以缓解。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达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说明刺络拔罐能有效增加单纯针刺治疗突出腰椎间盘症的疗效。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共同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了水肿的吸收及炎症的消除,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同时也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了治疗时间,安全而行之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