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财,李猛,丁洋,张苏闽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江苏南京210000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透壁性肉芽肿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可累及整个消化道。肛周克罗恩病(perianal Crohn's disease,PCD)包括肛瘘、肛周脓肿、直肠阴道瘘、直肠肛门狭窄等,其发病率为40%~60%[1]。PCD 治疗困难,复发率高,且容易致残[2]。本文报道1例克罗恩病伴肛瘘、直肠阴道瘘患者,其病情迁延,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中心诊治,疗效确切。因此,旨在通过分享本病例诊治经验,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3 岁,因“肛旁包块流脓水、阴道有粪便流出3月余”于2018年1月3日入住我院。患者3个月前发现肛旁包块流脓水,自觉便后阴道有粪便流出,于当地医院予外用药涂抹,效果欠佳,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无腹泻,每日大便1~2次,呈糊状、无粘液脓血,小便正常,饮食睡眠可,近半年来体重下降5 kg。曾于2015年6月在外院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伤口偶有隐痛。否认传染性疾病病史。未婚未育,近3 个月无月经来潮。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本病患者。入院查体:体温36.8 ℃,呼吸20 次/分,脉搏90 次/分,血压110/68 mmHg,体重41 kg,身高158 cm,体质指数16.42 kg/m2,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 评估总分>3 分,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 为200。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肛门部检查:肛周皮赘增生,截石位11 点距肛缘2 cm 可见一大小为0.2 cm×0.2 cm 包块,皮温升高,压痛明显,挤压白色脓液流出,肛内指诊直肠前壁距肛缘2 cm 处可及凹陷,挤压阴道内见少许粪渣流出,退指无血染。实验室检查:(1)三大常规: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5.2×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71%,红细胞计数3.33×1012/L,血红蛋白79 g/L,血小板计数270×109/L;大便常规示潜血阳性;尿常规未见异常。(2)C-反应蛋白29.8 mg/L,血沉44 mm/h;肝功能示白蛋白27 g/L、前白蛋白79 mg/L,余肝功能及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免疫相关指标、消化道肿瘤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培养(3次)未见明显异常。炎症性肠病相关检验结果:抗醋酒酵母抗体(ASCA IgG)阳性,ASCA IgA 阳性,抗乙糖苷甘露醇抗体(AYMA IgG)阴性,抗乙糖苷壳糖抗体(AYCA IgA)阴性,F12Y IgG阴性,pANCA阴性;粪便钙卫蛋白300.81 μg/g,T-SPOT、巨细胞病毒检测、EB 病毒、艰难梭菌检测均为阴性。(3)全腹CT 平扫+增强:①右下肺少许间质性病变;②脾脏增大,副脾结节;③结肠肠管管壁增厚。直肠腔内超声:截石位2~6 点、10~2 点位,两侧坐骨直肠间隙及肛管后深间隙见低回声区,经括约肌通向6 点齿状线内口,其中11 点位高位瘘管走行到11点肛提肌下方,1点齿线附近可见0.8 cm低回声管道通向阴道下部,诊断“高位复杂性肛瘘,直肠阴道瘘”。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高位复杂性肛瘘;(2)直肠阴道瘘;(3)营养不良;(4)克罗恩病?
考虑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肛周剧烈疼痛,不能耐受肠道准备,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暂缓肠镜检查,先予切开排脓,减轻肛周压力,阻止阴道瘘进一步扩大,遂急诊行“肛瘘切开引流挂线术”,术中未破坏肛管组织,直肠阴道瘘暂不予处理。术后患者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 ℃,多次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波动在(3.77~4.19)×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波动在79%~80%,CRP 波动在63.25~94.2 mg/L,多次血培养、大便培养均未见异常,肛门伤口未见明显流脓感染,盆腔磁共振检查未见感染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见末端回肠及回盲瓣深大溃疡,全结肠可见铺路石样改变及部分息肉样增生,直肠前壁距肛缘1 cm 处见一直径0.5 cm直肠阴道瘘瘘口,见图1;病理提示(回盲部及横结肠)黏膜中度急慢性炎症、伴溃疡糜烂形成。结合患者临床表现、IBD特异性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诊断克罗恩病(小肠+结肠型,肛瘘+直肠阴道瘘,活动期,重度)。予禁食、肠外营养逐渐过度为鼻饲全肠内营养,1 周后体温恢复正常,炎症指标水平在正常参考范围,后予生物制剂类克治疗,遵循5 mg/kg(0、2、6 周)诱导缓解,每8 周维持治疗。
经过手术、创面换药、营养支持、生物制剂等综合治疗,第3次类克治疗之后复查肠镜,见肠道黏膜基本愈合,直肠阴道瘘基本愈合,见图2。随访第24周,患者无发热,体重上升11 kg,BMI上升为20.83 kg/m2,CDAI评分<100,肛门伤口基本愈合,未有阴道漏液、漏气等症状,随访至2018年9月未见复发。
图1 肛瘘切开引流挂线术后行肠镜所见
图2 第3次类克之后复查肠镜所见
肛瘘是CD 常见并发症。据统计,约25%CD 患者伴有肛瘘,随着病变往肠道远端蔓延,肛周病变的发病率越高,回盲部病变伴发肛瘘约占15%,结直肠受累者肛瘘发病率高达92%。CD伴发直肠阴道瘘总发病率相对较低,占5.9%~10%[3]。克罗恩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发病隐匿者更易误诊误治。本例患者病情迁延不愈,辗转于多家医院治疗均未明确诊断,可见对于疑诊病例,早期多中心的诊疗协作,应在克罗恩病诊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PCD 的治疗目标是缓解局部症状,最大限度保护肛门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临床研究中,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促进和维持瘘管愈合疗效确切[2],英夫利昔单抗(IFX)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TNF-α 制剂。杨柏霖等[4]对15 例克罗恩病伴肛瘘患者行IFX 联合手术治疗14周后,86.7%的肛瘘完全愈合,4例肛门直肠狭窄明显改善,治疗后炎症指标下降。Haennig等[5]对81例CD伴发肛瘘患者运用IFX治疗,研究发现瘘管愈合率达75%。IFX 通过抑制CD 免疫通路中关键因子TNF-α,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肠道黏膜愈合,促进瘘管闭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营养支持在CD 的治疗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CD患者营养吸收差,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需手术的CD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更是超过80%[6]。最新专家共识指出[7],存在营养不良的CD 患者应首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EN可以诱导疾病缓解,改善营养状况。本例患者术后出现反复发热,可能原因是术后感染、肠道活动性炎症以及破坏组织的吸收热等。进一步分析,可能与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有关,手术激发了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应答,从而引起发热。研究表明[8],EN 中的各种抗氧化物和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代谢产物可以为肠黏膜上皮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黏膜免疫状况,诱导临床缓解。在直肠阴道瘘方面,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包括瘘管切开缝合、单纯瘘管切除分层修补术、直肠推移瓣修补术、Mason手术、经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等手术方式[9],均存在术后复发及反复手术风险。笔者认为,基于CD病变透壁性破坏的特征,直肠壁机化严重,传统手术方式很难实现瘘管完全闭合不再复发。遵循PCD 的治疗创伤最小化的原则,本例患者仅行切开引流术,缓解肛周压力,消除肛周炎症,联合运用肠内营养+类克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肠道炎症,促进黏膜愈合,促进瘘管愈合,从而避免了更多因手术造成大的创伤。
克罗恩病以肛周病变为首发症状患者发病多隐匿,易误诊误治,多中心协作、整合医疗资源有利于优化诊疗。PCD 具有一定的致残风险,外科治疗目标是减轻局部症状,最大限度保护肛门功能,术前正确的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以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于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患者应遵循指南,积极治疗原发病,从疾病源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