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响下劳动力市场研究

2019-07-10 00:15郑佳慧
党政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失衡人工智能

郑佳慧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种需求变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替代效应、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结果。在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和总量均将发生变化,变化的具体情况主要受人工智能技术性能、人工智能成本、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劳动力供给维持不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将进一步导致劳动力市场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双重失衡。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再平衡,关键是劳动力供给的适应性调整,重点是结构再平衡,但也不能忽视对劳动力需求的调节与总量再平衡。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下,劳动力市场依靠自身恢复再平衡面临诸多难点问题,政府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再平衡的实现。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失衡;再平衡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其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智能化,并正在成为21世纪尖端科学技术,在交通,教育,能源,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且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学者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性影响。王君等人分别对人工智能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做了分析,并针对消极部分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①。蔡秀玲、高文群认为智能制造将同时带来就业的 “替代效应”和 “创造效应” ②。

杜娟从智能机器对发达国家就业的影响入手,提出未来就业形势严峻的观点,尤其是在劳动力密集的发展中国家,机器已经在替代大量低技能岗位③ 。聂洪辉、朱源提出“机器换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④ 。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教授CariBenediktFrey 和 MichaelA·sborne研究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近一半的美国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并不乐观。

另有一些学者专门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特定领域就业的影响。赵伟、李响阐述工业机器人码垛线在提高生产质量的同时也取代大量人工作业 ⑤。熊国荣、李贤秀表示“机器人记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未来新闻记者的就业,并直接淘汰了编辑岗位的新闻记者 ⑥。

国内大多学者都认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劳动力市场,但是对于劳动力供求的再平衡没有多做分析,国外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稍有深入,Dominic Barton认为教育和培训体系应当与时俱进,政府应提高公共数据的公开程度,出台新经济政策。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阐述了人工智能的现状,称其将成为改善卫生保健、交通、环境、刑事司法和经济包容等领域的一个宝贵工具。但人工智能也会引发一些问题,政府要出台新的经济政策以保证人人享受AI的经济收

益 ⑦。白宫报告首先提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然后指出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包括容易被取代的职业以及新创造出来的职业,因此报告为解决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对整个美国经济的影响建议了三大范围宽泛的策略,以保证劳动力市场重新恢复平衡 ⑧。

综上可见,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虽有一些文献进行了研究,但是都侧重于阐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对于如何应对这种冲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深远,其引发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极大。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劳动力供求如何实现再平衡进行具体分析,令社会平等共享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经济收益。

二、人工智能引发劳动力市场失衡

2016年,AlphaGo战胜人类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随后智能技术迅速进入实用层面,不仅在制造业有所突破,而且在医疗、教育、金融等服务领域也获得应用。但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解放人类简单劳动,使人类生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运用也会导致有些行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被挤占。因劳动力供给不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产生太大的变化,所以本文主要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探讨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原因

(1)就业的“替代效应”

机器生产代替人力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就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或者可以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机会的替代,是以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成本与人工相比作为基础考虑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使得每单位产量需要的劳动力减少。人工智能进步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在全球一些地区已初步显现,并且技术还在加速进步,智能装备将逐渐取得更大的成本优势,这必然加速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 “机器换人”的步伐。智能装备首先淘汰的就是简单、重复性较强的工作,中等技能的工人首当其冲,当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时,司机、出纳员和文秘等服务性工作也会受到冲击。而且高端工种也不能完全幸免,例如,医生、新闻撰写者等专业人士的部分工作也可能被自动化。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会得到极大压缩。

(2)就业的“创造效应”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带来就业 “替代效应”的同时,也将带来 “创造效应”。古典经济学家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由于对技术进步持鼓励态度,在反驳技术进步破坏就业的论调下逐渐形成了古典经济系统中的“补偿理论”,也被叫作“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即技术进步直接破坏就业,但也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促进就业增长,因而在总体上就业率还是增长的。在此次科技革命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兴技术领域将新增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如工程师,机器维修师等; 二是智能制造将引致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并产生新型业态,由此产生全新工作岗位。

在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應”的共同影响下,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和总量都将发生变化,短期内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但从长期来看,就业总量是上升还是会造成大规模失业,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2. 影响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

(1)人工智能成本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力投入和后期运营都需要成本,这将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就现阶段而言普通企业无法承受,技术研发也主要集中在各大科技公司。谷歌从2008年到2015年在智能研发上的总投入超过3283亿元,我国企业阿里巴巴和百度每年在人工智能科研上的投入也过100亿元。因此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由于投入成本过高,并不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太大影响。

但是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摩尔定律俨然已成为更低成本下更强大技术日益普及的代名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的相对价格也会不断下降。由此面对日益强大的科技力量,人类应该早做准备。

(2)技术性能水平

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它大致分为两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其中,服务智能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的重要类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工业智能机器人已深入运用于制造业,初级人工智能技术已占据大部分制造业市场,随着智能机床,智能机器手和工业机器人的进军,工业劳动力淘汰率最高。即使在汽车制造业,接近八成的工作也已经被机器人接管。

然而在服务业,智能机器人并不普及,只替代一些重复性较强的工作,例如秘书和技工等,所以智能技术在服务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对相关智能技术的需求也会促使智能技术呈摩尔定律般发展,使员工完全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智能方面的操控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3)劳动力供给数量及其价格

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分布的劳动力资源也不同。基于成本因素和技术水平因素的原因,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够投入各个行业各个职位,而企业在权衡劳动力和人工智能技术时,是以成本为基础的。

假设一企业在A、B两地设立工厂,劳动力供给不变,所以劳动供给曲线Ls是垂直的,劳动供给完全无弹性。当工资下降时,与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相比,劳动力变得相对便宜,利润增加,企业就有动力雇佣更多的工人,因此劳动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A地劳动力资源供给小于B地,因此A地区劳动力工资WA>WB,工资相对于机器成本较高,那么A地区可能更倾向于研发和使用智能设备,让智能技术取代人工成本。而B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就算行业内已有智能设备,相比较之下企业还是会选择劳动力。因此,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使得每单位产量需要的劳动力减少。但是还是要考虑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成本与劳动力工资相比的。

由此,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即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并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这可能带来的影响就是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得到改善,低技能劳动力失业,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财富分配进一步集聚到高技能劳动力,导致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并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社会现象,所以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造成的一个大问题。

三、实现劳动力市场再平衡的路径

由上述可知,在肯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和两者之间的“结构失衡”。新的科技革命意味着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正在上升,而对教育和技能较低工人的需求正在下降,最终可能会带来“马太效应”,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虽然这场科技革命将使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但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影响,我们更要深入思考如何适应這场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总体效应,接受这些技术带来的不一样的劳动力供求模式,最终在重新平衡劳动力市场的前提下,改善世界状况,维持社会稳定,塑造崭新未来。

1.重新设计教育和职业培训系统

在科技飞速发展过程中,有些部门迅速崛起,有些部门正在萎缩,这需要不断提高工人的素质和不同部门的劳动力再分配,许多职业并不会消失,但他们的工作内容将会改变,这将不可避免地使一些质量难以改善、部门间难以转换的劳动力被市场所弃。从这一角度看,科技进步是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育和培训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制造型企业将更需要具备扎实专业技能水平的“现代工匠”,如对智能设备的操作、控制以及维修等。因此对于年纪尚轻、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我国应重新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系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掌握新技能。或以学徒的方式重新获取智能制造时代需要的技能,引导其与机器操作员、机器人协调员、维修技术员等新技术职位接口。在这方面,德国 “双轨”职业教育、日本 “企业内学习”就已经将“现代学徒”培养方法提上日程。

而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应增设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专业,积极培育高端人工智能人才,以便在人工智能研发上取得突破。目前,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的供给与智能企业的需求无法平衡。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领域包括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但是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家大多只集中在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领域,其他领域人才相对稀缺。因此中国大学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数学和统计学要求,集中资源开展这一领域的全球前沿研究。因此,我国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构建 “现代工匠”培育体系,为智能制造输送技术岗位人才和高端研发人才。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首先取代了大量低端就业岗位,并释放了一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队伍。一部分人因能力素质等原因,即使愿意通过刻苦学习来获得新技能,也会受到年龄、教育成本等各方面的约束,难以获得新的就业岗位。为解决这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政府不仅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失业保险,保证生活最低标准,而且还可以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方式,提供职业介绍和指导,为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3.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目前,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围绕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相关服务和新型业态开始出现,对智能技术的培训需求急剧增加,也孕育出一批为企业量身定做工作站式机器人或整厂式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公司,并出现机器人掌握金融投资市场的趋势。这些新型服务和业态不但直接创造了相关培训、工程、金融、等领域新的工作岗位,扩大了就业渠道,并进一步推动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这次科技革命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有望引领信息通信产业的革命性突破。

4.支持返乡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支持制造业农业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不仅能够帮助智能制造挤出的劳动力实现再就业,还可以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但不是所有劳动力都具备返乡创业的条件,可将其分为几类:

(1)将出口资源嫁接到进口市场,支持既熟悉出口资源又熟悉进口市场的劳动力返乡,推广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实现出口资源和进口市场的嫁接。

(2)比较优势产业带动的返乡创业,鼓励有创业基础的劳动力返乡开发乡土、乡村价值,发展生态农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

(3)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的返乡就业,支持农业转移劳动力返乡,创建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等,围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技推广、农资配送、贸易营销等建立生产和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发展品牌。

5.政府设立“人机合作”税收机制

前文所指的技能偏向型进步效应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率,但也可能造成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为解决此问题,使政府有效保障被淘汰劳动力权益,应当对智能设备设立税收机制,明确定义税务系统要素,如纳税义务人、 课税对象、 纳税环节、 纳税地点和纳税期限等,即对人工智能企业在庞大用户量中所获得的利润设立税收制度。当然, 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鼓励其发展, 在初始阶段有必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发展后期,人工智能技术已成熟并全面应用于市场各个领域,则可以对其设立税收机制,用于失业人员再培训等方面。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提高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另一方面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性失业”。本文強调劳动力市场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再平衡,重点是结构再平衡,但也不能忽视对劳动力需求的调节与总量再平衡。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下,劳动力市场依靠自身恢复再平衡面临诸多难点问题,政府更应该做好保护措施,着重在教育、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以及税收制度上建立健全的机制,实现劳动力市场再平衡,让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造福全人类。

注释:

①王君、张于喆、张义博、洪群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10期。

②蔡秀玲、高文群:《中国智能制造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③杜娟:《论智能机器对就业的影响》,《开放导报》2017年第2期。

④聂洪辉、朱源:《“机器换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影响》,《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⑤赵伟、李响:《工业机器人码垛线的设计》,

《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第10期。

⑥熊国荣、李贤秀:《“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就业的冲击及应对》,《编辑之友》2016年第11期。

⑦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2016年。

⑧白宫: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utomation,and the economy.2016.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劳动力市场失衡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乡劳动力结构变迁影响因素透析
下一幕,人工智能!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