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瑞林
摘要“动笔写”是中小学教师提高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梳理、反思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教科研水平;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内化吸收和教学成果、教育思想的宣传推广。中小学教师可以从工作实际出发,在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堂教学实录、教育评论四种普适性的文体写作上下功夫,以写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专业表达力;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堂教学实录;教育评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6-0031-03
中小学教師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日常课堂教学主要倚重口头表达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写作能力和笔头功夫无足轻重。提升写作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提高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下新课改深度推进、进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新阶段,提高写作能力,做个不仅能讲而且善写的教师非常重要。
教育写作就是对教育实践以及学术研究的专业表达。中小学教师每天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体验风格各异的课堂,如果能够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悟思考、经验教训记录下来,用文字传递对生命的理解与对话,并且坚持下去,那么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 在总结中反思,让碎片化教学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经验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每天忙得团团转,整个教育活动循环圈就是“实践-实践-实践”,而专家学者型教师则不同,他们的职业生命是“实践-反思-提升”。[1]教师的工作经验需要时间来积累,专业素养需要在摸索、体悟、反思中提升,这个过程是教师内心世界不断丰盈的过程。但是如果不对每个阶段课堂教学的得失与感悟及时总结、反思,外化输出为文字,时过境迁就会变得模糊,思想的火花也会暗淡。
中小学教师如果能对平时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培训学习、师生交流等勤加记录,并加以反思梳理,就可能让教育教学过程中碎片化的微创新、小改进、小收获上升为较为系统的经验,甚至提炼出具有创新性、普适性的方法。在梳理与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补足措施。
2. 锻炼思维方式,让“研磨”式写作功力转化为科研能力
为了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能力素质提出的诸多新要求,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由此为专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写作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文章需要经过反复推敲、不断研磨,教师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所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其内部逻辑结构,还要考虑论证是否科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有力,这有利于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教研科研水平,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3. 深化理论学习,让“个体化”的教学风格延展为教学成果
教育理论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的过程,学习效果如何,则需要通过输出和外化过程来检验。而“动笔写”就是一个输出和外化的过程,它激励教师经过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此外,教师在实践的同时多“动笔写”,有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炼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许多名师名家都是通过教育写作与文章发表让社会公众熟知并建立起关联的。比如:谈李吉林就想到“情境教育”,谈吴正宪就想到“儿童数学”,谈黄厚江就想到“本色语文”,谈华应龙就想到“化错教育”……因此,在这个大众传媒时代,要想成为一个专家学者型教师、教学名师,光靠“讲”得好还不够,还得善写、多写。
那么为何很多教师“动口不动手”、很少落笔呢?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能力不足:缺积累,写不出
很多教师提笔不知道写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积累,知识储备不足限制了思维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只有多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没有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校园中、课堂上看到的仅仅是现象或表象;而有了理论的指引,教师才能在看似平常的现象与其背后的价值、意义及教育教学规律之间建立关联。
2. 动力缺乏:压力大,不愿写
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较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多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确实造成他们难以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去“动笔写”,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动笔写”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习惯“埋头拉车”而不注意“抬头看路”,没有下功夫努力提升写作能力。其结果是造成他们的工作经验只是时间的简单累加而难有质的提升。
3. 努力不够:动笔少,不勤写
教师不善于写,另一个原因是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于课堂教学懒于记录,这样到了想写的时候,即使能搭起理论的框架,也苦于没有“料”使之丰满充盈。还有一部分教师,特别是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自认为书面表达能力差,对于“动笔写”有种天然的畏惧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写作恐惧症”。
中小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尝试多种体裁、形式的写作,寻找更加贴近自己的表达方式。
1. 写教学反思:深度思考,找好切入点
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包括内省式反思(如反思日记、备课后记、成长自传)、学习式反思、交流式反思、研究式反思等。中小学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可以把成功的课堂设计、互动生成、理论应用、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处理等以文字形式固化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对于失误之处,则可以通过反思查找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因此,写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
从观照的视角来看,教学反思类文章的写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个视角是观照自我,也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既可以是对某一堂课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己一个时期教学得失与成长的反思。例如:湖北省襄阳市云湾光彩小学校长张静写的《那一回,我糗大了》,就是对自己在一次送教下乡时的示范课进行细致反思,因为有了对自我的深度追问,方才有触动灵魂的收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在《在教与学的重构中成长》一文中,对自己从教28年来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反思,这是对一个较长时期得与失的反思,写这类反思,平时的思考和积累就非常重要。
第二个视角是观照他人与社会,即對学科领域或更广范围内的某种教学现象、教学流派或改革动向进行反思,阐释自己的所悟所思。比如: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主张的“来”与“去”》一文中,就对当前很多教师或学校热衷于提出“××语文”“××数学”这类新概念的现象进行反思,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硬招”》一文中,则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各种改革模式、各个教学流派进行了梳理反思和评论。这种以他人和社会为观照对象的反思,要求作者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较高的思想境界,文章能做到客观公允,给人以启迪。
上述四个案例具有内在的逻辑,也符合教师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年轻教师宜从第一种教学反思写起,当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教学经验后,才能熟练驾驭第三、第四种教学反思写作方式。
2. 写教育叙事:呈现故事,找到意义感
教育叙事可以让普通教师找到写作的切入口—日常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写课堂上的故事,写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教师以叙事方式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自己觉醒和转变的教育故事,促使教育教学与学习、研究合为一体,这是教师应有的专业工作方式。
教育叙事写作其实就是在追问教育“背后的故事”,主要通过“探索实践-叙述记录-反思整理-追问提升”的逻辑顺序,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呈现教育意义。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生活中的小故事,适时把自己“融入”故事里。例如: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的钟春梅老师因为坚持写教育叙事,最近几年出版了两本专著,还获得“全国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提名奖。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则鼓励全校教师写“教育故事”“课程故事”,并组织评奖,这其实就是用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促进教师提高育人意识和教学能力。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员王维审(著有《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认为,不管用何种方式,只要生动讲述了一个人的教育故事,捕捉到人物间心灵的颤动,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给读者精神的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叙事。[2]可以说,教育叙事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是非常接地气、有价值且具有普适性的写作方式。
3. 写课堂教学实录:聚焦课堂,关注创新点
课堂教学实录是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写课堂教学实录,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课堂教学实录可以用剧本对白式或叙事描述式两种不同方式来写,不管哪种方式,重要的是要聚焦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课堂教学的创新点、亮点或者存在的问题。记录要详略得当,文字要精练。对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见解也可详细写下来。同时,最好还要写上自己的思考分析或听课专家的点评,力争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以便在日后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作为自己工作留存记录的教学实录可以写得详尽一些、篇幅长一些,但是作为对外投稿、希望公开发表的教学实录,受字数所限,则一定要精练,不能成为流水账。
4. 写教育评论:多角度思考,生发智慧点
评论写作是一个洞察外界和反省自身的过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身处课堂而超越课堂时空局限,以更宽广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教育现象,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写教育评论或者教学随笔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评论的对象,除了课堂内外的教育问题和现象,也可以是某项政策举措、某句名言谚语、某个专家观点,可以围绕它谈自己的观点或感想,言之成理即可。教育评论的写作,有利于锻炼教师发现问题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小学教师要想写好教育评论,除了要有敏锐的视角、理性的精神,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此外,写教育评论时,作者不能被情绪左右,更不能被社会舆情裹挟,要有理有据,科学严谨地论证。
以上四种文体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适用性较广的写作类型。中小学教师还可以基于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学科教师还可以撰写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文章,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写解题研究类的文章, 语文教师可以像学生一样写命题作文 , 理科教师可以写实验创新类的文章, 音体美学科的教师可以写一些技能训练方面的文章, 等等。[3]
总之,中小学教师写作应该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宏观叙事从小处落笔,突出创新意义,以写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而非单纯地为各种功利性目的而写作。我们相信,教师只要笔耕不辍,专业素养的提升必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罗树庚.教师如何快速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栗勇.教育叙事 不一样的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8-04-09.
[3] 白雪峰.用写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师,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