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珠
摘 要:文章从爱阅读、创情境、重指导三个方面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详细的研究,力求让学生真正做到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建构学生的心灵家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情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035-02
“读经典的书,做有素养的人。”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关乎学生的精神成长。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也开始关注语文教学改革,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倾注了全力,厦门市、南昌市、烟台市等一些小学已经开始了实践研究,就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理论指导。就当前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而言,课外书的阅读太过随意,对读物的选择也缺乏相应指导,阅读训练的质量很差,很多学生的阅读都流于形式,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分数,功利性强,不注重自身的精神建构。对此本文意在寻求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探究立足学生实际的课外阅读实施途径,让书籍成为学生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使学生的生活中溢满书香。
一、爱阅读,弃陋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拓展性阅读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阅读的文化熏陶让学生不仅能够徜徉在中华文化中感受其丰厚博大,更能在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眼界。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践操作中却是十分艰难,首要问题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电子产品很多,爱玩电脑、手机,对纸质的书籍感到乏味,没有阅读的主动性。爱上阅读,改掉陋习,应是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第一步。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立足于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上课伊始,我就与学生漫谈,提出一个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这个周末我们去春游,高兴吗?”学生们都非常高兴,情绪也随着笑声激发出来。“那么,我就有一个小问题了,这次出游只能带一件东西,你会带什么去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起来,有带零食的,有带帐篷的,有带手机的。我看着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问问我呢?”他们终于把关注点放在了我身上,我说:“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学生们诧异的表情立即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恐慌,这是怎样的一种责任?于是我修改了自己的教學目标,这节课中我要依托课堂,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热爱。
书是什么?在阅读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者对书籍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文中,作者将书籍比作自己的家和朋友,即便是见了很多面也依然会有不同的遇见,即便内心多么浮躁,也能在书籍中找寻到自己的一份安稳。面对一本书,作者会不断地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个怎样的人?”我问学生:“你们是否真正地阅读过?有没有像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去思考过?”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只因学生从未真正地去感受文字,感受其中寄予的情感。我趁机引导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是我们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在读书的时候走进文本,感受不同的阅读体验。每本书我们都可以读几次,看看每次读的感觉是否相同。今天我推荐大家课下去读一本书——《青铜葵花》,看看青铜和葵花两个孩子经历了什么,试想如果你是青铜,你会怎么办?他们的人生与你们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呦!读完后我们一起来交流阅读经验,好不好?”学生们跃跃欲试,马上就想一睹为快。
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主动性的阅读可以使小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对陋习横出的小学生,让阅读取代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他们走出迷茫的阅读认知,这将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的一个正确方向。
二、创情境,诱动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中的材料,第二套是课外阅读和其他材料来源。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阅读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倡“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这正是对阅读教育的一种真正践行。当前小学生的阅读懈怠主要源自他们的动机意识不强,没有动机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在面对陌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时,小学生很难沉下心来感受文本,这就需要教师或者家长为其创设阅读情境,切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去开展阅读活动,创设符合学生年龄段的阅读情境。每个学段的儿童的特点不同,通过关注、深入、融合三步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非常适合小学生,关注学生,深入地去研究他们,与他们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自觉地走进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对教师推荐的书籍感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渗透了课外阅读的理念。在这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我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因为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情节的描述也极具情感表现力,我让学生在读完后来讲述情节,这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我让大家谈自己的体会,他们却很难理解一元五角钱的窘迫。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小学生们对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甚至对一些无理的要求家长也给予满足。这篇课文中的母亲重视孩子对书籍的渴求态度,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自己十分辛苦劳累以满足换取儿子对书籍的渴求。“这样的爱,你们可曾有过?”学生们开始说起了自己的母亲。趁时机刚好,我推荐学生去读《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在阅读之前,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我自己与母亲相处的几个视频片段,包括给妈妈剪指甲、洗脚,妈妈帮我带孩子等生活日常。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看着,我边放视频边解说:“我们终将长大,你们的妈妈也终将变老,我们互相的爱意却不曾消减。可是怎样表达我们的爱意呢?我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正是对这样的爱的一种诠释,你们可愿意读?”学生们都表示愿意回家与自己的妈妈一起来读。这样的情感情境的创建依托的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共鸣,他们在与我的亲近中去体会自己与母亲的情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动机性也更强。
情感的要素应大于场景的要素,情境创设并不是单一地提供一个情景、一个空间。清代戴震曾经讲过一句话:“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没有情感的渗透,情境创设就没有了精神支撑。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情境创设才是我们教师应追寻的目标。
三、重指导,化主动
小学生的能力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需要正确、积极的引导才能促进其将能力发挥到极致。阅读需要学生的自我参与,也需要学生的自我表现。只有学生自己讲述书中的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在与他人的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成长。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过分地看重拓展内容的多少,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阅读指导中,要立足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为己任,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在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指导中,要重点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安排了一节阅读指导课。在上课伊始,我拿了一本经典版本的《鲁滨孙漂流记》,先让学生去看封面上的人物,找到鲁滨孙,初次感受人物形象。然后向学生介绍作者丹尼尔·笛福,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我选取了《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节选片段让学生观看,学生被画面感和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在观看后我为学生简单地讲述了故事情节,之后向学生提问:“当突发事件把你抛入险恶的环境,你能否战胜困难?”让学生们自主去讨论,学生们立即有了发言的机会,想看鲁滨孙是怎样面对生存困境的。有了兴趣后我就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关注人物形象,采取批注阅读的形式将文本进行初次处理。如果看到有关人物的言行、肖像、心理或者是細节描写的时候,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在书的旁边用小字进行批注,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记录下来。这样获得的直观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这些直观的体验可在下次阅读课的时候与教师、同学一起来交流、畅谈。比如“赶在大风将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抢运上岛”。这句话就可以批注“工具的重要性”。“打退野人的进攻,平定大船上的叛乱”,这句话就可以批注“具有军事谋略,政治才能”。在这样的批注中,学生对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整部作品的脉络也有了整体思路。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方法的传授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基础,在着眼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快乐感和成就感。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和好奇的,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把握需要教师去指引,教师的引路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眼前的繁花盛开。教师的课外阅读教育的目标便是让学生做到“自主读书”,授之以渔,立足学生本位,让小学生徜徉在书海中获得美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不言而喻,而立足学生本位开展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帮助学生摆脱掉恶习,让学生爱上阅读,在书籍中找寻那片丢失的童真,获得内心的丰盈,对生活充满期待,这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将课内课外阅读统一起来,借助课内的知识体系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但是切不能将课外阅读课内化,这样的混杂会使学生乱了方寸。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研究怎样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养料,锻造自己的未来。批注阅读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情境的创设也很有必要。在情境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带入感,逐渐感知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正是为了儿童使我成为一个执着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一个多情的诗人。”愿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为了儿童的未来去探索一条适合儿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陆凤琴.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能力的提升[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8(2):63-65.
[2]杨香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5(12):61-62.
[3]曹永亮.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