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源性失眠临床观察

2019-07-09 07:54粟胜勇覃忠亮李妮娜
广西中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颈项颈源颈椎病

粟胜勇,覃忠亮,李妮娜,赵 骏,陈 霞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颈椎病及失眠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作息习惯、工作环境改变及社会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二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研究发现两者间密切相关[1],临床上将由颈椎病引起的失眠称为“颈源性失眠”,其基本发病机制为:因颈椎退行性变、颈椎小关节紊乱、椎间不稳、颈肌痉挛或项部劳损外伤炎症等因素压迫、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使大脑的兴奋性增高,产生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等症状[2]。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治疗颈源性失眠不能从单一的颈椎病或失眠入手,需关注两者间的关联性,故采用针刺结合刺血拔罐综合治疗颈源性失眠,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及门诊,并符合颈源性失眠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58(38.48±11.31)岁;病程6个月~10(4.34±2.58)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9~58(39.04±11.09)岁;病程6个月~11(4.22±2.5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因出差脱落1例,对照组患者因个人原因脱落2例,脱落病例不纳入统计。

1.2 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3]中颈源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既往睡眠良好,失眠继发于颈痛之后,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感、疲乏,白日困倦等典型的失眠症状;②失眠每周发生至少3次,并不少于1个月;③临床表现:颈部活动不利、颈肩部疼痛、上肢、手指麻木、头晕耳鸣、心慌等;④辅助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椎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韧带钙化等;⑤颈椎病的严重程度与失眠表现有关联性,即颈椎病症状加重则失眠症状也加重,反之颈椎病症状减轻则失眠症状也减轻。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源性失眠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患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③有颈部外伤史,神经功能缺损(如脊髓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④孕妇或哺乳妇女;⑤患者90项症状清单(SCL-90)[4]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者;⑥不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予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①针刺治疗。选穴:颈夹脊(双)、风池(双)、神门(双)、列缺(双)、照海(双)、百会。操作: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直刺10~30 mm,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②刺血拔罐治疗。取穴:颈百劳(双)、大椎、心俞(双)、胆俞(双)。操作:充分暴露项背部,先在刺血点行推、按、揉、捋等手法,使局部充血,常规消毒,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2~3针,刺入深度0.5~0.8 cm,将火罐快速叩于刺血局部,留罐10~15 min,起罐后用无菌棉签擦拭血液,并常规消毒。

2.2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参照《针灸治疗学》[5]中失眠的辨证分型取穴。主穴:神门(双)、内关(双)、百会、安眠(双)。配穴: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针具、刺法同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2次,周二、周五进行治疗,4次为1个疗程,共治4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6]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分。PSQI量表有18个条目共7个成分(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0~21分,以7分作为临界,<7分为正常睡眠,>7分可判为睡眠障碍,得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失眠”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3 统计方法 用PEMS3.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观察指标 观察组(n=29) 对照组(n=28)images/BZ_36_1534_2466_1554_2492.png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治疗前1.93±0.70 2.14±0.44 2.10±0.67 1.76±0.64 1.86±0.58 0.86±0.44 1.17±0.66 11.83±2.45治疗后0.79±0.56①②0.86± 0.44①②0.86± 0.52①②0.66±0.48①②0.83±0.38①②0.31±0.47①②0.14±0.35①②4.45± 1.02①②治疗前1.93±0.66 1.96±0.51 1.86±0.59 1.68±0.61 1.82±0.55 0.82±0.48 1.07±0.60 11.14±2.19治疗后1.07±0.26①1.18±0.45①1.18±0.48①1.04±0.33①1.04±0.19①0.64±0.49①0.42±0.50①6.57±0.69①

4 讨论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与失眠关系密切,但颈椎病导致失眠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其相关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8]:颈椎病导致的疼痛通过神经冲动抑制视丘下部调节系统和(或)刺激交感神经、椎动脉,使椎动脉收缩、痉挛,供血不足,则觉醒睡眠中枢失常而失眠;颈部软组织的结构、功能改变及炎症刺激交感神经节引起褪黑素分泌异常致失眠;颈椎椎体结构改变、颈部血管受压或痉挛,椎动脉供血不足,使觉醒睡眠中枢功能失常致失眠。

失眠在中医学中属“不寐”的范畴,其病机为脏腑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灵枢·大惑论》中有描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而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阴经及手足少阳经、督脉与颈项部疾患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颈项部感受外邪或劳损时,导致循行所经过颈部的经脉闭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相应脏腑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不能正常入阴可导致失眠症状的产生。

本研究以颈项部疾患与失眠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针刺主穴选颈夹脊、风池及神门、列缺、照海、百会。颈夹脊、风池穴为颈项局部取穴,刺之可祛除外邪,疏通颈项闭塞之经脉,通畅经脉气血运行。神门为手少阴心经是输穴、原穴,针刺神门可宁心安神、通络止痛。列缺、照海是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阴阳跷脉可“司眼睑开合、主司寤寐”,故刺列缺、照海可产生“阴盛则目暝”[9]作用。而脑为元神之府,刺百会穴有调理元神、安神定志之功。同时选取颈百劳、大椎、心俞、胆俞点刺出血拔罐。颈百劳、大椎为局部取穴,取之可祛邪除瘀、通经活络。心俞、胆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输穴,“心主血脉”“心藏神”“胆主骨所生病”,同时心、胆相对应的十二地支时辰分别为午时、子时,两者一阳一阴,属对冲关系,取之可祛除心胆瘀结,利于交通阴阳而治失眠。现代研究表明[10],刺血拔罐疗法可促进局部小血管壁舒缩,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而止痛。同时刺血拔罐疗法[11]可有效改善大脑皮层血液循环,并能通过脊神经根反射刺激中枢神经,振奋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消除神经紧张和大脑疲劳,促进睡眠。诸法合用,同时针对颈项部疾病及失眠进行论治,采用针刺及刺血拔罐共同作用于机体,通过调整机体功能,通畅气机,逐瘀通络,交通阴阳,使脏腑气血平和,阴平阳秘,阳能顺利入于阴则能眠。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PSQI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常规毫针刺法),为今后针灸治疗颈源性相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临床思路。

猜你喜欢
颈项颈源颈椎病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及孕中期血清标志物与病理妊娠的关系分析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
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