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炎症机制探讨

2019-07-09 07:54程南方梁艳桂吴智鑫陈嘉慧
广西中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风病血瘀活血

程南方,谭 峰,梁艳桂,黎 鸣,吴智鑫,詹 杰,许 青,陈嘉慧

(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528000)

目前除了急性期溶栓及介入治疗外,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而上述治疗方法对就诊时间、治疗条件等要求较为严格,因此迫切需要具有更广泛时间窗及可施条件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脑缺血损伤等与炎症密切相关[1]。血瘀是中风病(脑梗死)的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2]。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血瘀与炎症具有密切关系[3],那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机制如何、是否与炎症相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阐释。本研究应用活血颗粒治疗ACI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尝试为本病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及有益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西医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诊断辨证为“中风病血瘀证”的患者,共计128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4]。诊断要点: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经CT或MRI检查证实脑部有梗死灶;⑦腰穿脑脊液检查不含血。

1.2.2 中医诊断依据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6]:血瘀积分≥7分者符合血瘀证辨证诊断。各项症候评分标准如下,①舌质:舌背脉络瘀张青紫(4分),舌紫暗(5分),有瘀点(6分),有瘀斑(8分),青紫(9分);②头痛:头痛而痛处不移(5分),头痛如针刺或如炸裂(7分);③肢体:肢痛不移(5分),爪甲青紫(6分);④面色:睑下青黑(2分),口唇紫暗(3分),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5分);⑤脉象:脉弦细(1分),沉弦迟(2分),涩或结代(3分);⑥附加分:高粘滞血症(5分)。

1.3 纳入标准 ①发病年龄40~80岁;②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③发病时间6~72 h;④NIHSS评分4~25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脑出血者;②急慢性感染疾病者;③患有肝功能异常(血清谷丙转氨酶值≥3倍正常上限值)、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级)、肾功能不全(肌酐值≥442 μmol/L)、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④发病前有严重残疾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对治疗药物过敏或有不良反应者。

1.5 分组方法 按就诊顺序,应用EXCEL软件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与治疗组63例。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每片0.1 g),每次0.1 g,每日1次,口服,不能耐受者代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每片75 mg),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调脂稳斑: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每片20 mg),每次20 mg,每天睡前口服1次。调控血压: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10 mmHg或伴高血压脑病、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可缓慢降压,必要时使用短效降压药物,如盐酸拉贝洛尔片(江苏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120,每片50 mg),每次100 mg,每天2次,口服;盐酸尼卡地平缓释片(重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59,每片40 mg),每次40 mg,每天1次,口服。血压低者根据病因给予处理。调控血糖: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7]处理。神经保护: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342,每支规格为5 ml∶10 mg)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

1.6.2 治疗组 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活血颗粒,每次1袋,开水冲服,每日3次(日用量约相当于生药量黄芪30 g,当归10 g,红花10 g,桃仁10 g,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龙6 g,全蝎5 g)。

1.7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进行评分。②生化指标: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离心收集上清,-70℃保存。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金域检验公司)。③血瘀积分: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6]评价血瘀积分。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 ±s)描述定量资料,应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时点多次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水平为α=0.05,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组有2例因服用其他中药制剂剔除,1例提前出院脱失;对照组有2例因服用其他中药制剂剔除,1例未按要求服药剔除,2例提前出院脱失;最终两组纳入研究病例各60例。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3~80(64.45±8.65)岁;体重指数16.75~28.63(22.73±2.91)。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5~80(65.30±8.84)岁;体重指数16.70~28.60(22.51±2.93)。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瘀积分、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瘀积分、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血瘀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两组治疗后第14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活血颗粒可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瘀程度。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瘀积分、NIHS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瘀积分、NIHSS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②P<0.01;与同组治疗后第7天比较,③P<0.05,④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⑤P<0.05,⑥P<0.01;下同

组 别n 血瘀积分NIHSS评分images/BZ_7_1393_1561_1416_1613.png治疗组对照组60 60治疗前17.90±6.73 18.33±6.56治疗后第7天13.93±6.07②16.37±6.28②治疗后第14天9.68±5.41④⑤13.87±5.71②治疗前14.27±6.49 14.68±6.30治疗后第7天11.70±5.55①12.15±6.19①治疗后第14天7.90±4.92④⑤9.97±5.45③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CRP、TNF-α水平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后IL-1β、IL-6及IL-10水平比较见表3。两组CRP、TNF-α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IL-6、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其中两组治疗后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IL-10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时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第14天较治疗后第7天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上述结果提示活血颗粒具有降低CRP水平,下调IL-1β、TNF-α表达及上调ACI患者血清IL-10水平的作用。

2.4 神经功能评分与血瘀积分、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相关分析 拟定IL-1β=χ1,IL-10=χ2,TNF-α=χ3,血瘀积分=χ4,NIHSS评分=因变量Y,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Anova检验显示血瘀积分与NIHSS评分线性相关;IL-1β、IL-10、TNF-α含量与血瘀存在多重线性相关(不能排除其与NIHSS评分有较弱关联或通过血瘀因素而对NIHSS评分起到混杂因素作用)。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RP、TNF-α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RP、TNF-α水平比较

组 别n CRP(mg/L)images/BZ_7_1404_2882_1430_2934.pngTNF-α(ng/ml)治疗组对照组60 60治疗前13.21±4.98 13.51±5.03治疗后第7天10.17±4.25②④10.46±4.23②治疗后第14天7.67±3.10④⑥8.32±3.07④治疗前14.47±2.56 14.66±2.39治疗后第7天10.17±2.52②④11.36±2.36②治疗后第14天7.77±2.52④⑥9.57±2.36④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1β、IL-6及IL-10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1β、IL-6及IL-10水平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60 6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IL-1β 38.18±7.20 31.71±6.59②⑥26.65±6.74④⑥38.61±7.58 35.12±7.32②30.61±7.25④IL-6 3.68±0.51 3.12±0.51②2.71±0.50④3.73±0.53 3.16±0.52②2.76±0.49④IL-10 2.09±0.46 3.77±0.45②⑥2.79±0.42④⑥2.05±0.42 3.07±0.40②2.19±0.40④

3 讨 论

中医认为,血瘀为脑梗死关键致病因素与基本核心病机[9]。任继学总结了1 637例中风患者的诊治辨证,认为中风病发病核心在于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血脉不畅、气血循行受阻[2]。叶用英等[10]认为,气虚血瘀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根本,气虚是致病的根源,血瘀是病机的核心,治疗上应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之法进行救治[11]。可见,益气活血化瘀法能疏散瘀血、畅通血脉,与现代医学“改善循环”异曲同工,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原方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本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在此方基础上酌加全蝎,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院内制剂“活血颗粒”。该剂君药黄芪,补益元气,意在补气以助血行、祛瘀通络;当归尾用为臣药,活血通络;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协同当归尾活血化瘀,地龙、全蝎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皆为佐药。全方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用于中风气虚血瘀证。

现代医学认为,炎症反应是脑梗死早期引起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在脑梗死缺血早期,动脉阻塞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缺氧,炎症进程即从血管内开始。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其释放的炎症介质(如白介素类、TNF-α等)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等,促使循环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滚动、粘附至损伤的血管内皮,迁移并穿过血脑屏障渗透、浸润脑实质,并通过释放多种促炎介质进一步扩大局部炎症反应,加剧损伤部位及缺血半暗带的组织损伤,形成速发炎症状态[12]。

血瘀及炎症反应分别是脑梗死中西医重要病机病理,二者是否具有相关性?活血化瘀法对脑梗死炎症有何影响?是否可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脑梗死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呢?本研究发现:①治疗组与对照组IL-1β、TNF-α含量在治疗第7、第14天均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IL-10含量在治疗第7天、第14天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另外,两组血瘀积分、NIHSS积分在第7天、第14天皆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以上提示,活血颗粒具有上调ACI患者血清IL-10、下调IL-1β和TNF-α表达的作用,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血瘀程度的疗效。②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瘀积分与NIHSS评分线性相关;IL-1β、IL-10、TNF-α含量与血瘀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提示血清IL-1β、IL-10、TNF-α含量或为ACI患者血瘀(证)物质基础;活血颗粒具有宏观上改善血瘀程度、微观上调节炎症因子含量的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最终起到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疗效。

在脑梗死炎症反应中,IL-1β、TNF-α及IL-10之间具有密切关系:NF-κ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是真核细胞浆中的一种快反应转录因子,可在转录水平调节IL-1β、TNF-α表达,后两者又可进一步激活核因子κB,从而加剧炎症反应[13],而抑炎因子IL-10则对上述炎症过程及相关因子具有抑制作用。据三者在脑梗死炎症反应中的相互关系及本研究结果,考虑活血颗粒治疗ACI患者临床疗效的可能机制为:活血颗粒具有上调ACI患者血清IL-10含量的作用,以及由此抑制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转录[14-15],影响NF-κB活化及信号转导,从而产生抗炎作用,减轻神经细胞炎症损伤,起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细胞分子学深入研究。炎症因子网络复杂,作用于多途径、多通路的药物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中药治疗具有多靶点、多效应、低毒副作用等特点,在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缺血损伤、促进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16-18],在治疗脑缺血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19]。本研究通过对活血颗粒治疗ACI疗效及炎症机制的探讨,为本病治疗新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与临床依据。

猜你喜欢
中风病血瘀活血
话说血瘀证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