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内涵及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19-07-08 02:13任新玉徐婷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内涵

任新玉 徐婷婷

[摘 要] 混合式教学是应用型本科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效融合,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方式。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混合”“怎样混合”,想要实现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从教与学的角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深入理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鼓励教师灵活开展多元混合,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培养、转表师生角色,准确定位,保证高质量教学资源建设才能进一步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混合式教学;内涵;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6-0058-02

一 应用型本科学情现状及人才培养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学情现状

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需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能力水平,掌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学习目标看,当代大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大都是以“就业”为导向、更多追求的是通过知识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发展时期,对就业的学习目标定位与时代相符合,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从学习动机看,现阶段高校学生均为95后,00后也已粉墨登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這些学生的整体特点是情商较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强,但是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较差,需要在教师的引导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是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基础教育,强调应用型和技能型,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学科设置方面,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学科和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

二 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教学在形式上可理解为“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相混合,但更深层次含义则指向通过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混合”,其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教与学角色混合: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学习共同体

互联条件网下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出现,重构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的关系,纯粹的网络学习还不足以支撑教学,单纯的课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混合式教学依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同步学习的状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平台混合:网络平台+传统课堂平台+实践平台=教学平台

混合式教学的在线学习平台中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集成开放教育资源,依托现代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新技术,打造网络课程新模式。但是光靠网络学习需要学生足够的主动性,慕课等在线课程高开低走现实证明,有效的教学质量应该是多种平台相混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平台中除了网络与课堂引导以外,需要实践平台的加入,实现多平台有机结合。

(三)教学方法混合:传统教学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升级

混合式教学线上多借助于网络,但并不局限于电脑终端,传统的课堂中除了讲授,还可以采取问题引导、小组探究、辩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可以将微信、QQ、手机App等多媒体混合于课堂教学中,既可以实时同步,也可以非实时异步实现教学方法的升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动手能力是培养训练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混合:课前教学+课中引导+课后强化=教学链条

按照传统的教学三个流程设计,混合式教学想要实现预期效果同样需要从课前、课中、课后着手。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也是为更好地课堂学习做准备。课中面对面是混合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将知识融会贯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任务发布,学生课后复习,从而使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对知识系统掌握。混合式教学,利用多个平台和多个资源,从课前预习传递知识,课堂面对面讲授实现知识内化,到课后测试、发布任务,巩固知识,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

(五)教学环境混合:线上+线下=网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线上线下,传统课堂与网络学习有效融合,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内化,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以实践为主,在采取混合教学的同时不应仅仅关注课堂,而且应把目光放到实践中,及时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延伸。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是靠个人实践投入和团队合作影响实现的。因此,混合式教学的混合同时也是多种教学环境的混合。

(六)教学评价混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综合评价

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效果评价同样应该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混合。过程性评价依据网络提供的数据,结合课中学习学生的表现以及而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取决于期末的考核方式。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大数据对可以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如学习时间、活跃程度、参与度等。为保证评价的公正性,评价中应该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组内互评等方式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充分监控。

五 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一)鼓励探索灵活性多元混合方式

混合式教学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课前进行线上学习并完成效果测试,课上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课后在线进行知识拓展巩固提升的混合。但是现实中有些老师过分地局限于形式上的模仿,纷纷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但却忽视了整体课程的设计,过分追求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而忽视课堂的引导。混合式教学应该提倡采取灵活混合,在线课程作为资源但不一定百分百具备。有些课程不适合混合,或者不具备在线课程建设条件,可以进行多元混合,如按照学习活动所处的时空场所不同,可以采用类似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App工具进行讲授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教师随时发起开放式讨论或者测试,有针对性的临场设计和调整,最终实现教师引导性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混合,归根结底实现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加強教师发展及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

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多媒体应用技术,影响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宏观设计上却存在不足,整体格局较低。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要注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如学校高教室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一定的师资培训项目,系统地学习各种新型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既要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动员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质量提升需要教师素养和技能的双重保障。

(三)转变师生观念和角色,准确定位

混合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是主导,教师是引导,“双导”作用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师生自身的角色定位准确,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多采用“满堂灌”,课堂是师生之间共同学习、交流思想、内化知识的场所,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和课堂学习活动,更多的时间应该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汇报展示,话题讨论,答疑解惑,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的对话者。同时学生也要转变角色,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参与为积极主动参与,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保证混合式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又像一场活动的主持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节课堂的氛围与进度,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同时适当地将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与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接收。通过教师与学生通力合作才能让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

(四)高质量教学资源建设是混合式教学的保障

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有优秀的教学资源作为保障,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自己制作的资源更符合实际教学需求。在互联网时代,智慧教学改革是每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学校应该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微视频制作,以及满足移动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基础设施等给予相应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个性化教学需求,并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保证混合式教学取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慎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混合式学习改革的策略与实践———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例[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11).

[2]郭学品,黄 成,周玉萍.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7).

[3]蒋立兵,陈佑清.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1).

[4]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