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2019-07-08 02:56王瑶琪尹玉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本科教育能力培养

王瑶琪 尹玉

摘 要:本文从分析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使命入手,阐述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本质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未来培养社会的中坚和引领者,着力点是聚焦受教育者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即具有引领或服务社会、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念力,真善美的践行力、应对超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耐力;指出高水平本科教育要处理好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好制度构建和资源支持,即在教学理念上明确“教学研究”的学术性质,进行以“宽口径、厚基础、前瞻性、动态化”为标准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增强针对“以本为本”的制度支撑,从而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

关键词:本科教育;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科教融合;教学学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使命,高水平本科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根基。2018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堪称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本科教育的响鼓重锤。《意见》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坚持“以本为本”,办好高水平本科教育,是国家需要、时代要求,也是广大青年学子的渴望,可以说是各层面共识性认识。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使命

1.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是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从世界经济发展看,虽然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经济政策频频出现,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逆全球化的行为有从经济领域开始外延的迹象;同时,工业化的红利逐渐褪去,新旧经济动能交接尚未完成,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从科技发展角度看,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但面临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大,比如资源、就业、伦理安全等;从全球地缘政治看,地区摩擦甚至冲突持续不断,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处在变革进程之中。“灰犀牛危机”和“黑天鹅事件”的客观存在,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鲜明标签。问题的应对和解决依靠各国的软硬实力,归根到底靠的都是人才实力。为此,各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都把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本科教育是拔尖人才成长的沃土,本科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未来人才队伍的基础,也是一流大学名实相符的重要体现。如果缺乏高水平本科教育,则从源头上缺乏能够应对当今世界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持久竞争力,更谈不上具备引领未来发展的力量。

2.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人才培养新挑战的需要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正在面临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由于知识的传授和获取更多地将由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承载,一方面,人工智能融入很多产业,带来了劳动能力需求的转换,高校的学科专业面临需求对接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学习模式、教师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也发生重大变革:基于知识获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被淘汰,基于能力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将成为主流;教师教书育人的重点也将由知识传授输出转移到知识探究互动和价值观传导等方面。换言之,大学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模式构建。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将在此基础上,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组织、学习模式等方面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并自身精耕细作,从而适应并进一步主导科技革命和知识创新对人才的需求。

3.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是解决我国大学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本科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发展,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相对陈旧,学校在资源配置上偏重硬件、偏重科研,教师以科学研究为第一要务,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基础不厚、口径不宽;即使是国内一流大学,也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同步的问题,本科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回归人才培养正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趋势。2016年英国教育部发布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被认为是该国正在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回归教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超一流大学近年来也纷纷启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以科研立身的斯坦福大学提出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1]。同时,世界名校在既有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对优秀后备人才的吸引,比如2018年10月,拥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世界百强名校、“罗素大学集团”核心成员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宣布将从2019年起接受中国学生的高考成绩,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直接到该校就读本科,无须先读一年的预科课程;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子女高中阶段瞄准欧美名校的一线城市家庭数也日益增加。可以说,来自世界名校的招生竞争压力和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本科的差距,使得办好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问题更加紧迫。

二、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本質和着力点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底座,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部分走在“双一流”建设前列的高校已经率先推出提升本科教育的行动计划。但是,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不是一笔画就的,正像陈宝生部长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所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振兴本科面临的历史惯性很大、需求变化很大、社会环境很复杂,任务难度非常大,本科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提升仍在艰难爬坡过坎。”[2]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本质和着力点。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本质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未来培养社会的中坚和引领者。本科教育的对象是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青年,本科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结合时代特征,通过知识的传授、探究、创新、实践,形成对受教育者头脑、性格和情怀的塑造。随着科技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具体的知识可能会陈旧,但德行和能力不会过时。因此,高水平本科教育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能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和引领者的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信念力,即具有引领或服务社会、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坚定信仰;二是真善美的践行力,即求真、求善、求美,并能传播真善美的力量;三是耐力,即应对社会和个体发展中各种超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承受度。高水平本科教育就要围绕上述能力特质,结合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特点,建立真正适合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的教学模式,将教师定位为思想和能力的引路人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提高优质本科课程的前沿性和丰富性,提高教学组织活力和教学的严肃性,加强制度支撑和资源保障,切实把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学生的价值观、能力素质的培养上,为学生成长为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创造条件。

三、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系统推进

高水平本科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大学组织的各个方面,必须立足时代需要,面向未来,多管齐下,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

1.实现高水平本科教育需要处理好两对重要关系

一是需要正确把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大学是知识宝库和知识创新的高地,也是培育高水平人才的主阵地。教学是大学办学的基石,学科和科研是大学履行四大职能的功能载体。学科建设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推进知识创新,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复杂问题。学科之外无科研,科研的高度、跨度和深度也就是学科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科研的探究过程即發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验证解决方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纳入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其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才会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探究力的养成。科研融入教学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受教育者探究力的强弱。因而,要建立“学科—科研—教学”的联结体,特别是在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一流学科和科研将是高水平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要加强科教的融合,通过科学研究融入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探究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使一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非厚此薄彼。

二是要科学把握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推进,在知识传授和知识记忆两个层面,“教”“学”都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挑战。传道授业解惑的重点,必然从知识单一讲授转到价值引领和能力养成方面,传授知识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师资,要把培养学生的信念力、真善美的践行力和面对不确定性的耐力作为重点,并成为相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通过“教师价值引领为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个性化指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展示理论如何用于实践,以头脑引导头脑,以品格影响品格,成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教练”。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信念要坚定,对于人才培养有真爱,对高质量互动式教学有科研储备和教学技术储备。

2.实现高水平本科教育需要大学做好制度构建和资源支持

一是在教学理念上确立“教学研究”的学术性质。随着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观下的知识解读和传授,而是“办学理念、教学理念、教学组织、专业和课程的规划设计、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的有机体;教学研究,不是个体的优秀教学,而是一个范畴,一个能够不断充实优化的学术主题。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改进教学,将“教学”本身作为学术范畴予以研究,是高水平本科教育实现的必经之路。从操作层面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一样,需要钻研、实践、验证,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课程规划和设计要研讨论证,探究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授课老师学习打磨,成就“金课”需要在备课、讲课、评课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要有优秀教师的传帮带,要基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先进性、创新性甚至艺术性,这种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型的研究和创造。

二是以“宽口径、厚基础、前瞻性、动态化”为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是高水平本科教学的基础,优质课程体系是高水平专业设置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对学生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直接载体。专业目标要对大学使命形成支撑,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要对专业目标的支撑。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所以能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下,高水平本科教育必须要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中坚和引领者,聚焦高水平人才共识性特质——信念力、真善美的践行力和耐力,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要突出跨学科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设置,建立通识核心课程,着重人文知识、信息课程、心理健康和体能课程,体现宽口径和厚基础;要加强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精炼原理课程,打破学科壁垒,突出探究性、前瞻性和动态化;同时,通专核心课程都要有足够的丰富性,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共性发展,又能够实现学生的差异性成长。

三是增强对“以本为本”的制度支撑。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命之本,“以本为本”的观念要真正为大学管理者和教师所接受和实践,还需要配套相应的制度支撑和资源支持。如何在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科研项目、人才计划、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职称评审等重重包围中突破,使得教师的精力聚焦在本科教育、初心回归到本科教学,使“教学研究”真正得到学校的制度和资源支持,还不是一件易事。首先需要建立基于“知识理解探究运用”为支点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使得教学考核评价有可信服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指挥棒”的调整,即在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等工作中,增加教学质量的权重;再次是健全完全学分制,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尝试本硕博课程贯通的选课体系,着眼于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实现选课自由、选专业自由,甚至选择学习进程的自由;最后是搭建开拓研究视野和实践视野的国内国际交流平台。上述改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科学调研和大胆尝试,这些也考验着办学者以本为本的决心和改革担当的勇气。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是一项时不我待的使命。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全方位、持久性的挑战;从经济发展看,新产业变革代表未来提出了新的人才能力需求;从国家战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看,培养能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流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任务和方向。办好高水平本科教育,是由教育大国到强国转变的标志性起点,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时所说,“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刻不容缓,只有决心担当,主动作为,才能真正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出新探索、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庆环.回归本科教育 答好时代之题[N].光明日报,2018-06-22(08版).

[2] 晋浩天.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N].光明日报,2018-11-02(08版).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本科教育能力培养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