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牵引能力导向多模式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

2019-07-08 02:56乔莉袁军堂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能力导向

乔莉 袁军堂

摘 要: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驱动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化需求,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急需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为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高、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工程科学家、复合性人才、国际化人才和“一带一路”留学人才等六种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能力导向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多模式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层次实践平台;能力导向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多限于某种单一模式[1-2],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针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六种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需求牵引,探索机械工程专业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在“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社会对研究型精英人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国际化机械工程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构建了强化实践、分类培养、突出创新的六种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普通班)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成为教育界、工程界的广泛共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3]: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家对于本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相关规定,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團队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理念,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等。

根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及个性化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优势,构建了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理论和方法并能从事设计、施工、生产管理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机械工程技术的人才。

根据此种培养模式设立了机械工程专业普通班,学制为4年制(2+2),实行机械大类招生,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优势分五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机电工程、电液控制、先进制造、压力成形,个性化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通过基于学生志愿、成绩排名的双向选择方式分专业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意愿。

2.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卓工班)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此种模式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本专业目前与南京中电熊猫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此种培养模式设卓工班,学制为4年制(3+1):择优选拔学生,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强化校内实践环节,依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增加企业现场教学与实践,校企双导师指导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累计不少于1年企业培养经历。

3.工程科学家人才培养模式(优才班)

针对有潜质、有特色的优秀学生设置工程科学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为这些品学兼优的本科生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采用导师负责制,由导师组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修读课程并参与科研项目,在项目期间赴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留学或游学,并享有保送研究生的优先权。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机械工程精英人才。

此种培养模式设优才班(本硕/博连读,2+2+X),与钱学森学院合作,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研究型精英人才。独立招收机械类优才班,前两年强化数理力基础,实行全程导师制,三年级起导师引导定制课程,并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确定选修课程,导师连续指导其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和硕士或硕博研究生阶段学习,获工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4.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知班)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是国内首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二级学院。为培养出理工文交融的复合性知识产权人才,开创了新的培养模式——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性人才。

设立的机-知班学制为6年制(3+1+2):在为学生打牢机械工程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与法学、知识产权等学科和专业进行交叉,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3”阶段(本科)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知识,“1”阶段(本科)学习知识产权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2”阶段(硕士)以知识产权运用、管理、保护为主体,掌握知识产权实务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可获工学学士、法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硕士学位。

5.国际化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中法班)

南京理工大学与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工程师学院,是国内仅有的三家中法工程师学院之一。与中法工程师学院合作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据此开创了国际化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达到法国CTI认证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中法班学制为6年(4+2):依托国际优质资源和成熟教育机制,通过中法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满足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要求的国际化精英工程师。“4”阶段(本科)学习机械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2”阶段(硕士)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和论文研究工作。完成学业后,学生可获中国工学学士、工程硕士学位和法国工程师文凭。

6.“一带一路”留学人才培养模式(英文班)

为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人才,设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模式,引入国际通用学术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培养人才。

英文班学制为4年制(1+3):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年语言培训、中国文化和学科教育,3年全英文独立授课的专业学位模块和全校公选模块。

二、模式引导,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全面支持多种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打牢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兼顾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技术发展成果导入、学生素质基础差异和个性化培养,多学科交叉,中外、校企多方合作的可定期调整的特色课程模块(见图1)。

主要课程模块有通识教育课、学科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等6个模块,每模块均由核心课程和扩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普通班设有五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均包括核心课程和模块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模块建设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程群,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视野,引导个性发展。

卓工班增加校内实践学时,在企业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

优才班夯实数理力基础,由导师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构建“必修课菜单”,学生根据个性化发展需求选修大类平台课。

机-知班的课程体系由机械专业学位课程、法学专业学位课程和个性化选修课组成。

中法班的课程体系由机械专业学位课程、法方特色课程、企业实践环节组成。

英文班的课程由全英文授课的机械专业学位课程和全校公选课程组成。

根据构建的模块,组建课程/课程群建设团队。团队融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持续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把科研成果编进教材、带进课堂、改进实验设施、促进案例教学,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同时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引入MOOC,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探索和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卓工班学生进企业、在生产现场授课学习加深理解,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

三、能力导向,建设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

依托机械工程优势学科平台优化创新实践平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学科、专业资源共享,校企协同,打造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综合实践与科研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能力拓展”多层次、模块化、可重构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见图2)。包括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践平台、机械学科专业共享综合实验平台、法学学科实践平台、机械创新工作室、创业实践基地等。形成了可支撑六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逐级递进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和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平台贯穿培养学生产品设计、分析、制造、管理、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创新实践能力。为6种模式班基础课及必修模块课提供268个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其中6个校内创新工作室(X·Space創客空间)作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竞赛作品制作、自主研究创新、科技社团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和技术指导。校外实践平台与中外企业合作共建了12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1个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卓工班、中法班学生提前进入工厂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兆义,郑有取.  挣脱“同一模式”下的概念迷思——对借鉴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 教育经济与管理,2017(6):59-65.

[2] 王弘. 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考[J]. 江苏高教,2015(5):32-35.

[3] 张文雪,刘俊霞,彭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得到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6):60-64.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能力导向
以能力为导向的基于模块化案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索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能力导向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水工结构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能力导向的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期待教学从表层走向深入
期待教学从表层走向深入
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