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019-07-08 03:38朱敏慧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6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培养小学数学

朱敏慧

[摘 要]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数学运用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从课程知识的关联、学生认知结构的调整、概括及動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应用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因此而无法有效地掌握数学课程的学习要点。而知识迁移能够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接触到的新内容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对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关联课堂教学内容,灵活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多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跳跃性思维,在教学计算知识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新旧知识点贯穿起来,灵活地迁移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巩固旧知识,回顾“乘”与“除”的算法,接着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联系起来,向学生提问:(8+24×6)÷8,并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这时发现,有的同学在计算括号内的算式时,在运算的顺序上出现了错误,他们会先将8与24相加,再把得出的答案乘以6,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此时,教师就要及时纠正学生运算中的偏差,在肯定他们的“先括号内再括号外”的运算方法的同时要强调“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有时在结合教材进行学习时,不完全要循规蹈矩,可以联系相近内容,将内容灵活转向新知识点。

二、同化调整知识结构,深化知识迁移

知识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在不断深入学习的前提下完成的。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想要迅速地掌握它们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分析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知识迁移。

比如,对乘法口诀有初步认识的学生,已经具备根据乘法口诀快速计算10以内乘法的能力。引导学生熟悉乘法口诀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集体背诵一次,然后一起来完成应用题,并提问:“6个碗,每碗有5个汤圆,请计算汤圆的个数”,学生列出“5×6”的算式,再根据乘法口诀算出答案。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及时同化调整,进而有效地避免学习障碍产生。

三、培养事物概括能力,切入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学生概括事物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够有效地切入知识点进行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积累认识具体事物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发现其属性,并把它归纳出来,从而推到相同种类的事物当中,对此类事物形成一个普遍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玩一个游戏,拿出一条9厘米和两条3厘米的卡纸拼接一个三角形,此时可以发现,这三条卡纸无法组合成一个三角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列一个加法算式,因为3+3=6,它的结果小于9,所以无法拼成三角形。教师把9厘米的卡纸换成5厘米的,师生再次进行尝试,发现无论怎样组合,它们都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5+3=8大于3,同时,3+3=6大于5。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概括: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能够让数学知识形象化。

比如,在教学“测量”这部分知识时,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指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和宽度,但学生的手指长度不同,无法得出统一的测量结果。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有刻度的尺子进行测量,并教会他们看尺子的刻度,最后得到准确的结果。接下来让学生使用合适的软尺对黑板、窗户等进行测量,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完成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王宗梅.迁移规律,让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升[J].黑河教育,2018(11):53-54.

[2]范丽颖,方小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2(13):46-47.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培养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