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2019-07-08 03:48姜伟苏瑜
教育界·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列式梨树板书

姜伟 苏瑜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7~29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依据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与方法。

2.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回顾反思的完整解题过程,提高分析、比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领悟从问题出发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选择典型的素材,引发学生思考

师:运动服装店最近开展了销售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书上的例题和图一起呈现)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小声地自由地读一读,开始!

学生自由读题

师:你读到了什么?

生1:一套黄色运动服130元,一套红色运动服148元。

师:你读到了条件,还有条件要补充的吗?

生2:蓝色运动鞋85元,黄色运动鞋108元,黄色的帽子16元,蓝色帽子24元。

生3:小明和爸爸一共带了300元。

师:说得真清楚,你们还读到了什么?

生4:我还读到了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师:条件和问题我们都读到了,请同学们再轻声地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板书:最多剩下多少元)

【评析:这个环节,学生经历了两次及以上的读题,而且要求与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读题,提醒学生读通句子,找到条件和问题;第二次再让学生进行充分读题,旨在让学生不仅要读出条件与问题,还要边读边想,理解条件和问题的含义,从而整体上把握条件和问题。】

二、经历过程,掌握方法

1.加强引领,初识策略

(1)理解题意

师: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

生1:我认为最多剩下多少元,就是剩下的钱要最多。

生2:我认为用去的钱越少,剩下的钱就会越多。

师:你的意思我听明白了,还有谁也听明白了?

生3:他的意思是买价格最低的商品,才会使剩下的钱最多。

生4:也就是要选最便宜的运动服和最便宜的运动鞋买,剩的钱就最多。

……

师:听大家的交流,我明白了要使剩的钱最多,用去的钱就要最少,购买商品的价格就要最便宜。

(2)分析数量关系

师:刚刚我们通过读,读出了条件和问题,并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板书:理解题意)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条件和问题是不是都有关系,如果有,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里交流交流。

小组汇报

生1:和帽子没有关系,因为问题中要买的是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师:抓住问题(板书:问题),找到无关的条件,我们把它隐去。【隐去PPT上例题情景图上的帽子图】

生2:和130元的运动服和85元的运动鞋有关系,因为问题中问的是最多找回多少钱,所以我要挑最便宜的买。

师:紧紧抓住问题思考,选择最便宜的组合。

生3:还和300元有关系的,问题中要求的是剩下多少元,要用带来的300元减去用去的钱就是剩下的钱。

师:看来抓住问题思考至关重要。现在你能把这道题完整的思路说给同桌听一听吗?(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同桌互说,汇报交流)

生1:最多剩下多少元,等于带来的钱减去最少用去的钱。

生2:用最便宜的运动服的价钱加上最便宜的运动鞋的价钱,先算出最少用去多少元。

(完善板书)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最多剩下多少元?

带来的钱 - 最少用去的钱

最便宜运动服元数 + 最便宜运动鞋元数

(3)列式解答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能列式解決这个问题吗?(板书:列式解答)完成学习单上的第一题。

生1:  130+85=215(元)    生2:  130+16=146(元)

300-215=85(元)             300-146=154(元)

师:这两个同学的做法你们都同意吗?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同意第一个同学的做法,因为问题中买的是衣服和鞋子,和帽子没有关系。

师:看来,列算式解决问题时还要回过头来想一想每步算的是什么,有没有一定的道理。(板书:检验反思)

(4)简要回顾

师: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从什么出发去思考的?

生1:从问题出发去思考的。

生2:抓住问题思考,找到与条件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师:是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可以从所要求的问题出发, 先找到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 再根据条件确定可以先算出什么, 再算出什么。

【点评:顺着学生审题时的问题 “最多剩下多少元?”,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剖析,从问题出发向条件展开思考,找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出两种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在两种做法对比中,孩子们体会到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基于问题选择所需要的条件,从而对新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

2.放手探索,再次体验

出示: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你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别急,看看老师的活动要求。

(出示如下思考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后,在小组里交流想法。)

1. 读:读懂条件和问题。

2. 想:根据问题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算:列式解答,写在作业纸上。

汇报交流

生1:要求最少找回多少元,就要用带的钱减去最多用去的钱。

生2:要求最少找回多少元,要先算最多用去多少元,就要选择价格最贵的帽子。

生3:列式是24×3=72(元),100 - 72=28(元)。

【評析:教师完全放手,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

3.回顾反思,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明连续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回顾刚刚的整个过程想一想,我们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并汇报。)

生1:解决这两个问题,都是抓住问题去想的。

师: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2: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确定先算什么。

师:像这样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我们称它“从问题想起”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小结:从问题想起就像下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地根据问题理清思路,找到有用的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历了哪些步骤?

学生根据板书说出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师:是啊,我们先通过读,读懂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理解了题意,再从问题想起,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式解答,算完之后再回头看看每一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

【评析:经历两次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反思,对比求同时中学生明白了“从问题想起”要抓住什么去想,怎样去想,感悟这种方法的好处,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多元活动,提升策略

1.内化策略

完成“想想做做”第1 题。

(出示问题1: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因为“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数=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所以要知道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

(出示问题2:桃树有52 棵,梨树有3 行,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师:给你条件,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生1:不能,桃树的棵数我们知道了,但只知道梨树的行数,不知道梨树的棵数。

生2:题目中只知道梨树有3 行,所以缺少的条件是“梨树每行的棵数”。

师追问:梨树每行有20棵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这样的话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了,和问题不符。

出示第(2)题。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题中的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生:这道题缺少的条件是“每袋乒乓球有多少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买来乒乓球的个数是羽毛球的几倍,就要知道买来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各多少个。题中只知道买乒乓球的袋数,求买来乒乓球的个数,缺少的条件是“每袋乒乓球的个数”。

让学生先补充条件,再组织反馈。

2.运用策略

(出示“想想做做”第3 题:先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再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做在练习纸上,然后汇报交流。

师:解决这两个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提升策略

完成“想想做做”第4 题。

出示题目。

师:请自由读题,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样进行思考,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生1:根据问题可以想到,“铺白地砖的块数=地砖的总块数-花地砖的块数”,花地砖的块数暂时不知道,我们要先算出花地砖的块数。

生2:也可以从条件想起,花地砖一共有5 个9 块,可以先用5×9 算出花地砖的块数,再用总块数减去花地砖的块数,得到白地砖的块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并组织反馈。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1:解决问题时,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以从条件想起。

生2:我们都是根据“白地砖的块数=一共的块数-花地砖的块数”这个数量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3:看图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

师:说得都很好!解决问题时,我们既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它们都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常用策略。

【评析:本课练习设计呈现三个层次,第1小题通过变式形式出现,可减少情境变换带给学生的干扰。抓住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缺少的条件,丰富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和理解;第3小题利用多余条件的介入,着重突出要寻找与问题有联系的两个条件;第4题则是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达成策略的自觉应用。】

四、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数学的编写特色之一,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有计划地教学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一般都需要经历“审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列式解答—反思验证”等过程。 “从问题想起”这节课也是这样。但这节课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需要从问题出发展开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数量关系是寻找解决问题思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基础,更是后期系统知识学习的经验和智力支撑。课堂上姜老师特别关注数量关系,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数学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问题,让枯燥的读题走向灵动的审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别于一般的课,学生需要经历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到底怎样审题?在审题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什么?姜老师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给足学生时间,让孩子自由读题,以问题“读一读,你读到了什么?” “再读,读懂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读通题目,全方位审视题目。读一读,学生能读出条件和问题,再读,对条件和问题进行自我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或复述条件和问题,甚至可以用图或符号表达对条件和问题的理解。这样的过程充盈着思考,充满挑战。

2.问题,让点状的思维走向严密的逻辑

学生思维的深入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追问和引导,通过对问题价值的逐步挖掘,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展开有理有据的思辨。 “这些条件和问题是不是都有关系,如果有,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里,姜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舍得放慢脚步,舍得放大思维空间,让学生再次审视问题情境中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多维考量的思辨中实现对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表征与描述。这个问题,使得学生的点状思维走向严密的逻辑,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3.问题,让单个的解题走向策略的提升

一堂好的课,往往可以把许多看似独立的知识串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一种“一览无余,豁然开朗”的感觉。姜老师的课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对比不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求同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简介】

姜伟,溧阳市教学能手,获得溧阳市评优课一等奖、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多次执教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苏瑜,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常州市优秀教师,溧阳市名师成长工作室领衔人。

猜你喜欢
列式梨树板书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小气的梨树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每筐多装多少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