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梅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来说,在编排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在课文类型上包含着许多的故事类文本,这些課文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感人,能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有着较高的教学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部分课文的时候,应该注重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要挖掘故事类文本的趣味点,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道理,还要注重挖掘练习点,这都有助于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类;策略
故事类文本包括童话、寓言、神话三类。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大量的故事类文本,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精彩的故事中受到思想启迪。特别是相较于传统的现实性题材的记叙文,故事类文本一方面契合了小学生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小学生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提高对此类文本的学习兴趣,从而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对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虽然小学生都喜欢精彩的故事,但要想确保故事类文本的良好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充满兴趣的积极主动参与思考探究,真正在课文中获得知识和道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挖掘趣味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故事类文本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小学生又非常喜欢听故事。其中童话类的故事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夸张的语言描写,还蕴含比较浅显的道理,这都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比如最著名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白雪公主在和毒皇后对抗的过程之中,受到了七个各有缺点却又十分善良的小矮人的帮助,最终战胜了毒皇后,也迎来了自己的真爱。这样的童话故事包含了对现实世界的隐射,也向小学生传达了一定的价值观念。由于这些故事往往具有丰富多变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因此其相较于一般的文本,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还有寓言故事,此类故事一般借助动植物的事情来委婉地表达道理,学生容易理解。因为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学生,其还存在“泛神论”的倾向,就是认为世界万物均有灵性,就像语文当中常用的一个表现手法“拟人化”一样,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感受的,不管是桌子椅子,还是花花草草。在这样的心理特征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寓言故事具有强烈的兴趣了。最后是神话故事,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故事情节也很曲折,同样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神话故事的内容往往来自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传说,其虽然是以人类为原型的,但是其中的人物都有超离现实的能力,且代表着不同的力量,比如丘比特代表爱,而我国古代的神农则代表着勇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等。这些故事寄托了人类对美好力量和感情的向往,因此更能引起小学阶段孩童的注意。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挖掘这些文本的趣味点,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这样一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实际的教学质量。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故事类文本,讲述了小松鼠到花生地里找花生果的故事,文中还出现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对这些动物的拟人化写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兴趣倍增,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松鼠和蚯蚓,并且在对话过程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活力。再比如《大禹治水》,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教师在讲授这一故事的时候,可以事先将这一人物的故事以生动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包括他在治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经过了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眼等。当学生们认识到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洪水以后,对大禹这个神话人物也充满了敬佩之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兴趣十足,最终在头脑中树立起了大禹的人物形象,课下还可能会搜索更多的经典神话故事进行阅读。如此一来,故事类文本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才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深入挖掘蕴含的道理,加深情感体验
故事类文本的趣味性很强,但也不只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故事背后的教育价值更值得关注,因为每个故事类文本都阐明了一定的道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故事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故事类文本蕴含的道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深刻领悟到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情最快乐》这一课文时,当学生认识到小青蛙与啄木鸟、水牛和蜜蜂的对话内容以后,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故事的趣味性,此时教师应该发挥出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道理,要让他们最终明白“帮助别人才是最快乐的”这个道理。引导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包含一定的艺术性。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最快乐的事情,然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帮助学习遇到困难的同学,或者是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以此来体会到助人为乐在实际生活当中的意义。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又使其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助于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再比如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以后,重点要让学生们从中认识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有孝顺母亲的良好品质,这比知识教学更加重要。为了深化这一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作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并在班级内举办故事演讲大赛,以此来激励学生更深入地去体会这些品质的现实意义。类似的故事类文本还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注重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将其合理地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体现出这些文学作品的价值。除此之外,当挖掘出这些价值之后,教师还要开发出后续的深入发展的渠道,将这些故事当中体现的哲理和现实当中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体会故事类文本学习乐趣的同时,从中获得滋养自身成长的源泉,并且形成基本的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三、注重挖掘练习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故事类文本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其中的语言练习点,组织学生开展趣味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具体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这篇课文会看起来这么生动有趣呢?它和平常的作文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就会有細心的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当中有很多的对话!”“这篇课文当中有很多的比喻!”等。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顺藤摸瓜,牵引出课文中一个个生动有效的表达例子,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对话的写作方式、拟人和比喻的写作方式、排比句的写作方式等。例如《小露珠》这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露珠的形成及消失过程,表达了一些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写作方法,比如有三处“像……那么……”句式的表达,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方式,学生应该重点体会运用比喻的精彩之处,尝试在以后自己写作文的时候运用比喻这一表达方式,从而实现作文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类群思维,也就是将知识“现学现卖”,将一个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例如在教授了对话类的故事文本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给学生布置写作对话类故事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同样以对话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假想的童话世界,并且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而在学习比喻句式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进行比喻句的造句,以此来提高其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使用各类表现手法的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课本当中的故事类文本始终是一种难得的教学素材,因为其相较于其他的教学内容,有着得天独厚的能够吸引小学生兴趣的优势,除此之外,其中还隐含着各种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因此也能够成为绝佳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素材。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故事类文本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深入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体验,充满兴趣的学习探究,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形成真正的终身阅读兴趣与能力[1]。而不是仅仅将阅读停留在短暂的课内学习时光中。
【参考文献】
[1]张向阳 . 故事类文本复述策略浅谈[J].语文天地,2016(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