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微作文”的创意实践

2019-07-08 04:01杨双双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微作文拟题题目

杨双双

作文是学生表达的一种方式,某种程度上与说话一脉相承,然而很多学生口若悬河却握笔无言。这不是学生能力问题,而是教师“揠苗助长”,一遇到作文就要求必须达到多少字数的要求,因而学生对习作总是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笔者认为“作文”只要想写,可长亦可短,应该做到随心而写,自然真实。笔者将短小的“微作文”带入传统写作教学中,意在让“作文”放下身段,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笔者在这里结合实践谈谈如何让课内习作变脸,点燃学生的言语表达激情,怎样在习作内容里加料,让学生呈现出个性表达,哪些评价方式帮学生激活习作源动力。

一、课内习作变脸——点燃言语表达激情

课内习作是学生写作实践的重要平台,可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也是课内习作。因为课内习作内容一成不变,选材、立意诸多限制,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因此,课内习作应变变脸,点燃学生的言语表达激情,让他们笔随心动,欲罢不能。

其实教材寸土寸金, 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都是学生进行仿写的最好模板。教师应立足文本特点,引导学生站在作家的肩膀上,从课文中学习一字、一词、一句、一修饰……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1. 花样拟题,让学生解码开篇题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对全文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是纵观学生的习作题目,不是“题不对文”就是“陈旧老套”。因此,教学生拟出一个好题目,非常有必要。

笔者这样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

1. 品课题

师:孩子们,这个课题真是与众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两个圆点符号。

生2:由三个词语组成。

生3:中间还用圆点隔开。

师:你们说这样的题目有什么优点?

生:非常特别,一目了然。

2. 学拟题

师:谁能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拟拟题?(生很快领悟此法。)

生1:盛夏·童年·竹摇椅

生2:老师·老虎·老顽童

……

一个优美的题目,绝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而是花费了作者一番心血而来的。课揠的题目,如《听听,秋的声音》《“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生命 生命》等运用了拟人、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教师带领学生解码后,学生基本能心领神会,在日常的习作中拟出了精彩的题目:如《我的“魔女”妈妈》《战“痘”到底》等。有些题目还可以加上符号,如《优等生?忧等生!》等。习作内容要变脸,首先应从花样拟题开始。向课文学拟题,就像从细节处学功夫,以小见大。

2. 精彩布局,让学生感悟文法寻踪

朱熹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态。”这就是文法所在。课文提供给我们借鉴,让学生感悟布局谋篇,打开习作思路。可是,大部分学生写文章时,用的结构基本是三段式,丝毫没有沾染“神”气。直到我们一起遇见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生:这是一篇采访稿。

师:采访稿简单明了、自然朴素。

生:老师,我是台州晚报小记者,可以模仿写,也可以采访他人。

果然,该生用所学的方法,在校美食节上采访了前来参加的家长、老师和同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章的结构就是它的“骨骼”,虽然作文构思方法种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拿来”。课文中像这样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文章举不胜举。篇章讲究布局,段落也一样[1]。教学就是关注这些段落层次,并从中概括出表现规律,以此为迁移点,教会学生借鉴。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按“闻到—看到—想到”的顺序展开,其中第二自然段先总写荷花开了,再从描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两者之间用一个“冒”字串联起来。过渡句的使用,是连段成篇的有效方法。

3. 灵动表达,让学生实践遣词造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关注课文的表达,让词句灵动起来无疑是最好的秘诀。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这个句子真有意思,谁也能模仿说一说。

生:随着旋律,音乐喷泉时而像含苞欲放的花朵,时而像直冲云霄的宝剑,时而像翩翩起舞的姑娘,时而像璀璨的珠帘,音乐也时时变换调子。

……

从花样拟题、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开始,依着课文这个葫芦画出富有创意的瓢,无形中学生爱上“微习作”。虽然文章有长有短,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但学生愿意写,习作兴趣的种子就悄悄地埋下了。

二、习作内容加料——呈现个性表达精彩  

习作内容应以趣为先,不把“真、善、美”与“高尚情结”强加到作文要求中去,要真正做到淡化技巧,内容开放,呈现个性表达。往“微习作”里加加料,让学生喜闻乐见欲罢不能。

1. 加点爆料

校园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他们写写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建议,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学生写信给校长,爆料了很多校园里的怪现象。又如结合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写作既有趣又有价值,他们很喜欢。

2. 加点笑料

幽默是很高的智慧,在习作中加点这样的调料也是极受学生欢迎的。最近穿越剧热播,孩子们也爱上了穿越。因此,这次“微作文”的内容学生也可以穿越,但要有些历史、科学知识。他们写下了《又见李白》《杜甫变形记》……随着想象,学生穿越得不亦乐乎,一时掀起一股穿越热潮。

3. 加点新料

“微作文”也可图文并茂,笔者鼓励学生用简单的插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寫一首小诗配上对应的小插图,写一段文章配上相应的小插画,寥寥数笔都是给文章增色不少。无论图文,都是孩子真性情的表达。

“微习作”让习作内容更开放,只要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习作兴趣的种子已经悄悄发芽。

三、多维评价点睛——激活习作动力源

要让学生爱上习作,除了通过习作变脸,内容加料进行改革外,笔者还在习作评价上进行创新实践,以多维度的评价延续学生习作的动力。

1. 信手涂鸦的“芳草集”

笔者立足班级实际,设计了具有班级特色的个人习作成长册——“芳草集”。这是一本精美的小册子,上面有象征班级的朵朵向日葵,有代表每个孩子的“向阳精灵”标志。

学生一拿到小册子就一见钟情,竟然开始设计个人“芳草集”的“前言”和“目录”。摘录几句学生写的前言:

只要多笔耕,笔端便会如泉涌。我要加油!

我要让“芳草集”成为我回忆中精彩的一页。

我是一朵快乐的“向阳花”,我要用笔记录我成长的瞬间。

学生把写“芳草集”当成了一种习惯,即使教师没有布置此项作业,他们也会主动索要作业。如此一来,平日的随文练笔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餐后水果,而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2. 声情并茂的“朗读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指导学生“微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把学生的作品朗读出来,这样他们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评议中,取长补短。

3. 众说纷纭的“微信号”

在这个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当道的时代,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跟脚步。笔者组建班级微信群,把学生的“微作文”及时发布到讨论群,在微信群里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样一来,“微作文”的读者群更加广泛,除了作者自己,还有同学、朋友、家长、老师,以及不相识的网友。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在一片“赞”声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激情。

笔者还开辟了班级公众订阅号,借助公众订阅号实现和学生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让微信平台成为习作的助推器。“微信”的强大功能和“微习作”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成了学生习作的新活动。

4. 全面展示的“向阳报”

近年来,笔者创办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向阳小报”来全面展示学生的作品。定期将学生的课堂练笔和平时优秀习作组稿,刊发出来。一起寻找、一起阅读成了班级中一道绝美的风景线。一期期小报是集体的成长记录,写出了学生每一季的色彩。既满足了他们倾吐的欲望,又让他们明确方向,自信满满。

个人专著“芳草集”,集体汇编“向阳小报”都是留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日后再读起来,人人都会微笑。“微作文”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这些发自内心的文章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课内习作变脸,点燃学生言语表达激情;习作内容加料,让学生呈现个性表达;多维评价点睛,帮学生激活习作动力源。期待着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习作教学能在一片墨韵书香中,看到一片希望的田野,迎来一个丰收的时节。

参考文献

[1]谢玄玄.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0(28).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微作文拟题题目
扮靓作文之“眼”
擦亮文章的“眼睛”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擦亮文章的“眼睛”
方法种种巧拟题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微作文”:让写作教学风驰电掣
如何开展体验“微作文”的研究
微作文,让作文教学走上快车道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