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应对家长的“不信任”

2019-07-08 04:01王林林凡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校信任家长

王林 林凡瑞

李镇西老师在《我最大的阻力来自家长的不信任》(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24日)一文中激愤地诉说了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还列举了家长不信任老师的种种实例,并将这些“不信任事件”定性为校园最大的“恐怖事件”,并阐述了家长信任老师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朋友:爱孩子,就一定要爱他的老师;信任孩子,就一定要信任他的老师。因为老师对孩子的爱和信任,能够转化为孩子对老师的爱和信任;而只有感受到爱和信任的老师,才能有热情和智慧。

其实,我们硬性要求家长必须信任老师,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信任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对于他人的信任,更多源于自我信任感,只有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才会信任别人,并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家长如果不相信对方,就很难选择对方。有些家长之所以不信任老师,甚至对老师有抵触,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曾经遇到过一些不值得信任的老师,这些老师的种种“不光彩”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家长不信任甚至质疑老师的因由,对此,我们要有明确的姿态。

一、 面对家长的不信任,教师应有的姿态

1. 要理性对待问题,少些怨天尤人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家长的不信任和质疑有时也确实能反映出老师工作的不足,而他们的建议与要求也有很多的可借鉴性,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正是弥补自己缺憾与不足的机会。对家长善意而正确的提议,老师要虚心接纳并心存谢意,要以人为鉴,检阅自我,发现不足,排查自己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深度反思,力爭改进,完善自我;切莫把一切不同的声音都当成洪水猛兽,总是怨天尤人。

2. 要学会吃宽心丸,给自己解压

教师如同烹饪师,想做一桌人人都合口味的“满汉全席”确实很难;教师又如同乐器师,想每一棒都打在鼓心上确实也很难。老师遇到个别家长的不信任甚至质疑,实属正常;有时候还从侧面证明我们工作的合理性——比如,有的家长想托关系给孩子特殊照顾,因遭到老师拒绝而心怀不满。

3. 要换位思考,宽容家长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未来,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所以择校、择师情有可原,家长对学校、老师要求越来越高也势在必然,老师大多也是孩子的家长,也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些的学校,交到负责的、教学水平高些的老师手里,也存在对老师信任与否的问题,也存在对老师质疑的举动。换位思考,能让我们心宽气顺,少些怨怼,多些容忍,从而化悲观为乐观。

4. 要逻辑思维,提升自己

家长不信任老师,甚至经常质疑老师,找老师的茬,而老师总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努力证明自己的完美,这就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有对立的老师警觉性高,自觉性强,更容易增强戒备心,言行更加谨慎,做事更有考量,更加周全,从而少走弯路,少有缺失,甚至少犯错误。

二、面对家长的不信任或者质疑,教师应该这样应对

1. 讲好情理,用真爱唤醒家长觉悟

有时候,教师常常被家长一些无理的要求和刻薄的嘲弄所困扰,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家长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而是我们的合作伙伴,面对一些家长的不信任、质疑甚至不讲理,教师不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否则,不但会有损形象,还会把事情弄糟。面对此种情形,有经验的教师不但能够从容应对,还会巧妙地去开挖家长处的教育资源,促进班级建设。

被钱理群教授称为“真正的教师”的杨林柯老师,不认同只为考试和实用而存在的“工具化”语文,立志放大语文价值,让语文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追求思想智慧和能量的“大语文观”。他组建教学共同体,大胆开发语文课程,大凡美文、电影、歌曲、演讲等,凡是母语能承载的内容都融入了课堂,因此他的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孰料,很多家长开始质疑他,到校长那里投诉他,说他教育理念不当,观点有问题,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成长不利,就连他对学生推荐优秀学生读物也成了“罪状”。学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希望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杨老师觉得自己没有错,他埋头读书,积极思考,以笔代言,饱含真情实感,给家长写了著名的“万言信”:《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字里行间,凸显出的真情、实意、困惑、痛苦,是那样的真挚、温热,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其热切呼喊与深深忧患的背后,紧紧勾连着孩子们美好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万言信一发出,许多家长被其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中国教育的真诚思考而深深打动,认为他“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和生命成长十分有利。

一纸情理交融的“万言信”消除了家长的“排异反应”,也建设起了一条家校“沟通链”,让家长明晰了他的教改初衷、教学思路,明晰了他的与众不同正是能够成就孩子未来的创新精神。

2. 讲对道理,牵引家长并肩而行

面对少数家长的无理、失礼、找茬,教师不能“以无礼的方式对待无理”,教师应该通过讲正面道理、摆正反事例的方法,将家长对老师的误解和怨恨引到正途,使“背对背”的“家校不合”变成“心连心”的“家校合作”。如果我们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群等方式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讲明原因,说透道理,家长一定会明其理、顺其行的。

贺华义老师在他的博文《打开一扇明亮的窗》中讲了他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他说,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会借助一些机会向家长讲明道理,让家长明确各自的定位,老师、家长各司其职,相互给力,彼此配合,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例如,对于学校教育,老师要是更为专业,家长可建议但不可过多干预,家校分离的最大受害者往往是孩子,老师一般不会生孩子的气,但肯定会对无理取闹的家长生气……在一次班会上,他对家长这样讲道理:谋事之时,你我眼神真诚相碰,我得意地种下一个梦,你却把它一脚踢醒……这个肯定不行!当战鼓擂响的时候,你在我耳边大声喊:冲啊!我冲了,你却冲咖啡去了……这样也不行!请让我们相信潜能,笃信汗水;同舟共济,彼此珍惜。接着,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内容大致是:传说有一只鸟,一个身体九个头。当它找到食物时,九个头都互相争着啄食,互相争斗,结果互相啄得遍体鳞伤,还都没有得到食物……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让教育在内耗中消亡,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要并肩、携手一起走。

是的,这样生动形象的话语,家长怎么会不爱听呢?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家长讲道理,内容浅显易懂,形式趣味无穷,家长一定会喜欢,也一定会有好效果。

3. 讲清法理,有力说服家长共同担当

在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今天,依法治校早已纳入了教育日程。但是,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对法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差异很大,很多家长对依法治校的内涵了解甚少,对孩子应受哪些法律保护也知之甚少;有的家长虽然知晓一些,但善于打擦边球,推卸自己的责任,恨不得把“黑”都抹到学校和老师身上。从而,一些家长不信任老師,质疑老师,甚至侮辱、控告老师……老师最好在法律的框架下,对家长予以合法提醒和敦促,面对家长的不信任和质疑,教师应拿起法律武器,给家长一个“现场说法”,给自己制造一个“坚硬的盾牌”。

一位老师将“学校安全教育平台”APP下载操作事项通过QQ群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下载并安装,以便全面了解校园安全知识,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此项活动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是,也有少数家长不了解,向老师提出质疑。他们说,这项活动明摆着有“学校”两个字,本意就是让学校老师完成的,老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没有理由把责任转嫁给家长。

面对家长的不信任和质疑,这位老师不卑不亢,及时应对:别看这项活动贴有“学校”二字,实际上打造平安校园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就讲了“家庭保护”的内容,该章第十一条、十二条分别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老师强调说,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监管内容之一,只要你们动动手,少玩几分钟的游戏,就可以轻松搞定下载和学习任务,然后,每天坚持学习五分钟,就可以了解掌握很多安全知识,不仅对孩子有益处,而且对家长也是很好的教育。教育下一代,是我们长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有共同的担当,只有家校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面对家长以种种理由推卸监管之责,教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依据,明确家长应承担的职责,督促家长履行管教责任,顺应情理,合乎法度,让家长心服口服,自觉配合老师的行动。

家校沟通,像是越过一扇锁住的门,要么硬性撞开门,要么找到合适的钥匙——生硬地撞门,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找到适合的钥匙,才是众望所归,其需要的方法、技巧,更能体现出老师的素养。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家校信任家长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表示信任
家长错了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