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危机、思维转换与实践路径

2019-07-08 03:51王晓鹏朱成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实践路径人工智能

王晓鹏 朱成科

摘   要 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审视教师职业,教师却面临四面楚歌式的生存危机。为此,教师须在危机丛生中寻求出路,在人工智能时代寻求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路径:知己知彼,与人工智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打破陈规,不断进行角色创新。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角色  思维转换  实践路径

近些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极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AI”)与教育的结合使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教育阶段[1]。2016年在达沃斯举行的第46届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报告《工作的未来》指出,未来全新的职业将由今天65%的小学生去从事。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政策上要求学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变革,这给未来教师的工作带来巨大危机与挑战。

一、AI给教师带来四面楚歌式的生存危机

1.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面临“失业危机”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说道:“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中国教育必须把知识积累式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式教育模式。

中科院研究员王跃进教授重新对“世界”进行了定义,并且提出了每个世界的“轴心时代”概念。他将世界划分为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智能世界,在经历了雅思贝尔斯所谓的“第一次轴心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从文艺复兴到爱因斯坦代表的理性觉醒的“第二次轴心时代”,现如今人类即将进入由人工智能引发的“第三次轴心时代”。人类迈步到新的时代,令大家广为担忧的便是工作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打破过去“一支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因材施教。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的教师的大量工作将逐渐由机器人代替,教师面临着“失业危机”。

2.教育目标的转变,教师面临“角色认同”危机

社会职业在未来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程序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衡量程序性劳动的基本标准是精准率和熟练性,而衡量创造性劳动的基本标准是创意的独特性和过程的能效比[1]。因此必须打破过去以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记忆和熟练输出为主的传统方式,转向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以培养学生能够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然而,部分教师在人工智能社会仍然存在着“教书匠”的传统教师形象,信奉“经验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灌输主义”的教学手段[2]。而在智能时代,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无法与时代相符,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社会对未来教师的角色认同同样出现让教师进退两难的“窘境”,对教师角色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以及教师以何身份存在,都让教师对自己未来的角色无所适从。

3.教育资源的丰富,教师面临“失语”危机

人工智能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结合,使整个教育形成一个立体有机整体。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资源开发中,通过检索教学资源库,如音频、视频、纯文本、BTF、HTML等格式的文件,准确把握所要教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人工智能已经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各学科领域之间的整合和交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因此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知识的“评价者”等等,可以代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成了“旁观者”,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管理、评价等方面,无需自己动嘴动手便可以完成教学目标,面临尴尬的“失语”窘境。

二、教师在危机丛生中思维转换寻求出路

1.转变观念,变“失业”为“转业”

“失业”问题并不是从人类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才出现,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大量的手工业者就面临着失业问题,但是机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提升“失业率”,因为出现了与新时代匹配的新的产业,那些所謂的“手工业者”也相继转化成“机器修理师”“机械师”等职业。所以,一个新的行业的崛起必定会使得旧的职业没落,也会带来新兴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因此,教师职业或许会面临新的“失业”问题,也必将会有新的、与教师相关的、适应时代的新职业诞生,教师要面临的不是“失业”,而是“转业”,转化“单一的”教师角色为综合性的角色,比如人机配合,为学生量身打造,制定符合每位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规划,成为学生的“学习规划师”,满足学生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定制化。

2.转换思维,增强自我角色认同

李政涛教授提到,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不会自动发生,也不能够仅凭自学就可养成,他们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对话者、帮助者、互动者、和陪伴者[3],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必须要担当的角色,教师只有具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才能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做好“摆渡者”的角色,才能在学生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带来情感的关怀与慰藉,才能在人生的十字关口帮助他们顺利通关,达到人生的彼岸。教师应在“角色认同”危机中勇敢地跳出固有的传统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的同时,打造“学习共同体”,通过“角色认同”的转变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打破传统,开辟新的话语通道

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大量的共享资源,教师因此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减轻了“话语”的释放,这会让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无所适从。当教师还习惯于侃侃而谈时,人工智能已然运用最先进的科技将学生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过来;当教师还沉浸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达到情感交互体验,与学生近距离对话。人工智能的出现剥夺了教师的“话语权”,教师只有认清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另辟话语通道,重拾自己的话语权利。如在德育领域,教师要超越人工智能完成对学生道德培养的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话语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展现自身的组织功能,在言语上碾压人工智能;在与学生情感沟通环节中,教师要打破机器与人交互过程的1/8秒界限,完成师生之间“零距离”互动。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路径

1.知己知彼,与人工智能优势互补

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帶来诸多优势,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目标的细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是,在人工智能广泛地运用时,教师作为“人”本身,不仅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显著优势,还要清楚人工智能隐藏的缺陷,使自身能发挥作为教师独特的作用,与人工智能优势互补。

教师首先应该清楚地看到,人工智能缺少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自由地聊天,但是人工智能的语言属于编程语言,无法跟人实现“零距离”互动。再者,人工智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无法像人一样发现问题,因此这给予教师优势的突破。最后,人工智能缺少心理属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也许可以在思维上跟人越来越接近,但是因为它不可能有人类特有的情感,因此永远不会完全取代人类。项贤明教授谈到未来教育发展时,也认为“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情感与德行等人性特有的品质应当受到极大的重视”[4]。因此,未来教育中道德与情感教育将是教育重要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2.扬长避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能力

(1)提高科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教育模式、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方面的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培养方向。教育不再是为行业培养人才,而是遵循本质,培养思考者,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5]。教师只有在未来提高科研能力,运用有效的科研手段才能应对这些变化。

培养综合性和专业型人才是未来教育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未来教师的使命。那么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哪些综合素养,如何提高这些素养,人工智能又能如何帮助教师去实现这些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反思,运用科学研究的视角去分析社会形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规划。随着“人工智能+”观念的普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会面对愈来愈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手段必将难以胜任未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而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态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教师应通过科研的方法,借助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未来学校模式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科研这一有效应对时代变化的重要工具。

(2)提升沟通能力,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

上海心理学会秘书长陈默老师认为,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具有“情感负担严重、对话语权要求高、知识面广、善良、现实感弱和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高”等心理特征,这些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世界上,过早地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这种现状无疑使教师肩负着巨大责任。面对知识面广,个性十足的学生,倘若教师一味地按照过去权威者的姿态和视角对待学生,学生的个性不仅不会发展,而且会对老师进行反抗。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从“人性”出发,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是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人工智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知”的体验和“智”的积累,而学生需要更多的是“情”的关怀,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提供的。

3.打破陈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创新

(1)融合虚拟现实,构建新型教学形态

人工智能与教学的结合,是教师在未来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已将教育引入到一个虚实融合的智慧空间。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合理使用现有的学校实体空间,还要将网络虚拟与课堂良好地结合。虽然在短时间内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不会被取代,但是单纯的课堂知识教学形态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缔。如今网络上已经存在的线上教学模式正在飞速发展,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如在英语学习中,只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一个单词软件、阅读软件、听写软件就能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英语基础练习,其效果不亚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网络的发展,与现实的课堂教学融会贯通。教师要转变传统知识传授的观念,将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变“传授者”角色为“陪伴者”角色。未来的学习形态应呈现出“学生线上学习,教师线下督促、管理和陪伴三位一体的形态”[6]。

(2)利用多方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人工智能能够为教师提供以往任何时代都替代不了的网络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更要利用更为便捷丰富的全球化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一定要营养丰富、让学生乐于从中成长。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和智能化的教学手段,通过人工智能这个工具,为学生综合各种有益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模式,成为新型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学生创新学习的引领者。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升自己对互联网资源的搜索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尽快转变自己的观念,接受人工智能为教育提供的便利,并首先成为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性辅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文军庆.“未来教师”需要怎样的必备素养?[J].未来教育家,2017(07).

[2] 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12).

[3] 李政涛.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M].人民教育,2017(23).

[4]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 陈之腾.以人工智能激发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与未来育高峰论坛”探讨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变革[J].上海教育,2017(06).

[6] 余胜泉.“互联网+”时代,教育走向何方?[J]中国德育,2017(14).

[作者:王晓鹏(1993-),女,山东聊城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朱成科(1973-),男,沈阳新民人,渤海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实践路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