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QAIT有效教学模型从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当性、激励(诱因)、时间四个方面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该模式研究成果存在内涵界定模糊、运用领域单一以及对策进展缓慢等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未来的研究做理论铺垫。
关键词 有效教学 QAIT模式 建议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各个阶段教学改革一个共同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1]。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对文献的梳理,对我国学者有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QAIT有效教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有效教学给予瞻望。
一、QAIT模式的构成因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阐述了一种关注卡罗尔模型中可变元素的模型,这是教师或学校可以直接改变的模型。斯莱文提出QAIT模式(如图1),描述了高质量课程的显著特性,分别从教学的质量、教学的适当性、教学的诱因以及教学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诠释教学的有效性[2]。
1.教学质量(Quality of instruction)
教学质量是指课程内容对学生更易于学习的轻松程度。教学质量更多是教材质量与课堂展现的质量。
2.教学适当性(Appropriate levels of instruction)
教学适当性指教师能够保证学生有意识地接受新的信息(即具备学习这门课程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程度。换言之,教学适当性程度越高,意味着学生接受信息所必需的课程内容难易度适中。
3.教学诱因(Incentive)
诱因,又称为激励,指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完成所学材料信息的程度。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受激励的程度,正是教师调动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程度。
4.教学时间(Time)
教学时间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时间的充足程度。斯莱文认为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其一,是教师设计安排教学的时间与实际用于教学的时间;其二,是学生集中注意力于自身的学习的时间。这两类要素都与教师的课堂管理策略紧密关联。
在QAIT模型中,每个因素都像锁链中的一环,实现有效教学,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该模型强调,有效教学的四个因素在各自程度上都必须是适切的。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个因素,整个链条将无法衔接。
二、QAIT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国在斯莱文有效教学QAIT模式的研究呈现一种视角单一、主题雷同、创新不足、进展缓慢的状态。本文主要从内涵的界定、运用领域的范围以及实施对策进展三个方面,分析国内学者对QAIT模式研究存在的分歧与不足并提出具体对策。
1.内涵界定
(1)授课质量
目前,学者对QAIT模式中教学质量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应当将教学质量界定为教学情境中的质量,也就是授课质量。QAIT模式中的前两个要素的限定词为“instruction”,大多学者将其译为“教学”,而在对其具体应用解释时更多的是展现在课堂中教师“教”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instruction译为“授课”更为准确。有学者认为,教学质量可以概括为师生在某种情境之下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交往实践活动对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程度,衡量的标准正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预定目标达成的情况[3]。教学质量没有一个单一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从广义上它可以包括授课水平、考虑教学适当性、教学制定时间及学生投入时间等,而教学质量在QAIT模式中与其他因素相关联而不是所属关系。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是已经确定的,而教师和学生不是既定的,师生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学的质量,协助学生组建新的个人意义及个人理解是每个教师应当关注的[4]。
(2)授课适当性
斯莱文提出的QAIT模式中的教学适当性包括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许多学者认为教学适当性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作为前提,应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多的是对个体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然而,我们不能忽视面向所有学生的共性。教学适于不同的学生,主要呈现在对不同学生详尽地或是深入地了解的前提下,有计划性地选择适切的教育干预,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寻求教育的个体节律[5];教学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则显露出教育共性的特点,根据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推行的“平行教育影响”,就是通过个人来影响集体,通过集体来影响个人,要达到个人和集体的交互作用,从而达成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
(3)教学的时间
根据斯莱文对教学时间的归类,他认为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教师设计安排的教学时间与实际用于教学的时间及学生集中注意力于自身的学习的时间,这两个要素都与教师的课堂管理策略紧密关联。有人将教学时间划分为4种层次:分配时间,即教师依据课表安排,设计某项学科课程的所需时间;教學时间,是指结束常规管理以及管理任务之后所剩下的用于教学的时间;投入时间,指学生全身心注入学习的时间;学业学习时间,它从属于投入时间,指学生以较高的学习效率完成既定学业所花费的时间[6]。正如西汉刘安所言:“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贵重光阴甚于玉璧,正确地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才是有效提高教学时间的核心所在。
2.运用领域
(1)不同阶段
有关斯莱文有效教学的文献,高等教育领域居多。难道QAIT模式不能被其他教育阶段应用?未必如此。就学前教育领域而言,QAIT模式完全可以被合理有效地应用。
(2)不同学科
现有研究中认为QAIT模式比较适于英语、语文、心理学科。笔者认为,其他任何学科领域都离不开有效教学的思想,换言之,任何学科都可以采用QAIT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推理严密,课堂呈现方式以条理性板书为宜,呈现清晰的思路,若一味地浏览课件,对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甚微。相同班级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度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辅助个别化学习”方式,根据能力分组,每组由4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各小组自己学习不同单元,成员之间彼此帮助并彼此检查,教师就能与那些需要额外辅导的小组进行讨论,尽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理科相比较文科,学习过程稍显枯燥,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或是理科的兴趣更应当引起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可以培养的,解决数学问题包括“6种方式、12种理论、33种思想、33种思维以及93种数学方法”,这些思维方法的归类利用必能调动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对策实施
运用模式而不是套用模式,模式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不能将其当作是工具使用。斯莱文的QAIT模式呈现出四个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学者局限于这四个方面的主要内涵采取相应举措,进而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摆脱不出这个框架,因此,笔者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
(1)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必须经常有新的内容,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许多学者认为多媒体进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计算机的各种特点,丰富教学课件,为学生营造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事实上,所有直观教具中,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7]。当下,尤其是对师范生应当强化板书技能,板书不仅具有直观教学的作用,它还使教师能够提前计划准备,体现教学意图,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视觉感知对象。精心准备的板书具有启发性、条理性和艺术性,它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引起联想,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进而深层次地思考;板书设计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有主有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明确知识体系,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力;美妙意趣的板书不但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动机具体化
无论是教育处在哪个阶段,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一直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更是教师需要相当关注的工作内容。已有的文献是针对学习材料与学生自身特性,教师给予各种鼓励措施。笔者认为,应当更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理论,必须将动机与其他影响学习绩效的因素联系起来。就动机复杂多变的方面,可以借鉴凯勒(J. M. Keller,1983)动机设计的ARCS模型,该模型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如何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要引起学习者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和兴趣(attention);再使学习者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其密切相关(relevance);接着,要使其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confidence);最后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得到满足(satisfaction)。根据ARCS理论,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任务应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的、学生能入手的、能够让学生自我实现和满足的[8]。管理理论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满意因素”恰好印证了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使学生得到满足和激励,教学动机应当是有逻辑性且具体化的过程。
(3)教学时空合理化
所谓教学时空是指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合理化地利用教学时间更多地是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也就是学生的注意规律。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注意功能的重要性,他认为注意像是一道门,所有源于外部世界的事物,刚刚走进人的心灵的都要从“注意”这里经过。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注意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为增强学生注意分配能力,维持团体注意是关键。教师应当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防止学生在活动中长时间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教学空间的合理化也是有效提高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空间主要体现为“课堂空间”,空间安排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教师最能够支配的就是教室的空间安排。课堂空间包括传统的“秧田型”、以参与合作为主的“马蹄型”、注重讨论自由至上的“圆桌型”,还有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课程等[9],合理的空间安排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不可或缺。
尽管经过本研究已经对有效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适当性、教学诱因以及教学时间的内涵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要累积更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學因素,并进行更为深入的层次研究,方能更加准确地诠释斯莱文所提出的QAIT教学模式的本质,为科学地、有价值地实施有效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学书,谢利民.“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08(07).
[2]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蒋士会,郑会敏.教学质量之概念辨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7).
[4] 范雪菲.基于QAIT模式提高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6(10).
[5] 成尚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0(20).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7] 何小亚,姚静.数学教学技能系列丛书: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 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J].开放教育研究,2003(02).
[9] 刘云杉.教学空间的塑造[J].教育科学研究,2004(06).
[作者:周思(1995-),女,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