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摘 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进入关键期。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成为影响外语课程改革全局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探析并揭示当前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内涵维度,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本地区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由“个性特质”“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策略”“职业态度”“科研能力”和“学生观”六个维度构成。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 胜任力 维度构建 因子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外语教师师资质量已成为影响改革持续推进的焦点问题。中国是英语教育大国,需要一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英语教师既需要在入职前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也需要在入职后保持持续的专业发展。眼下,社会对教师的素质及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教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教师胜任力以成为教师研究的热点。作为语言类教师,胜任力是决定语言类教师成功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并取得教育绩效的关键。然而,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以探讨高校教师胜任力居多,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寥寥无几。这给当前小学英语教育以及英语教师专业成长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因此,研究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这不仅是迎合时代的诉求,也是有效促进小学英语教师提升自我胜任力的重要现实途径。
胜任力,也称作胜任特征(国内也有研究者将该词翻译为“能力”“素质”),
其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ompetence或Competency。西方学者在研究胜任力时,有的使用“Competence”,有的则使用“Competency”,也有人将二者等同使用。但Hyland(1994) 认为,这两个术语现在有合并的趋势。Boyatzis 也认为,这两个词从字面上区分没有多大意义。
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petency)概念的界定至今在学術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从相关文献看,国外早期的研究者如Watts从教师外显行为特征出发,认为教师胜任力就是指教师实施成功的教学个人必需具备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随着胜任力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往将教师胜任力等同于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论阐释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研究者们开始将视角转向了对教师个体内在特征的关注,提出了更为科学、全面的界定。如Carl等人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个体在实施成功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那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价值观。Dineke E.H.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国内学者刑强与孟卫青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徐建平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将教师胜任力定义为在教育教学中,能把高绩效表现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特征,主要包括能力、自我认识、动机及相关人格特质等个人特性。
(一)研究被试
被试来自本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在全部被试样本中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城郊结合部以及边远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师,力求使样本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趋近合理。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制小学英语胜任力调查问卷。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非结构化访谈、Delphi专家咨询法一些质性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要素。并借助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通过因子分析技术呈现小学外语教师胜任力的具体内涵维度。
(三)研究过程
1.问卷预测
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教学年限、学历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行为描述项目,问卷题项共26题,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尺自陈式样。分别从“①完全不符合、②基本不符合、③不确定、④基本符合、⑤完全符合”五级呈现。预测样本在选取上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在实际抽样操作过程中,考虑到本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了不重复抽样形式,将预期参与研究的小学英语教师花名册进行随机编号,然后从这些编号中随机抽取相关教师作为问卷初测调查对象,进行问卷预测。
2. 问卷实测
实测采用现场发放+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利用集体教研活动之际向现场参会的英语教师发放问卷70份,向没有到场参会的教师进行网上发放,共发放问卷40分。总共回收104份问卷,问卷回收率94.5%。剔除其中无效问卷(漏答、谎答问卷)29份,实际有效问卷共75份,问卷有效利用率68.2%。
(一)访谈结果
本次访谈对象为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访谈对象共14位。访谈时间最长为45分钟,最短为15分钟,平均访谈时长24分钟。学生访谈时间最长15分钟,最短5分钟,平均访谈时长为11分钟。从教师和学生访谈结果中提取教师胜任力关键要素。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分析的目的是检验问卷量表中相关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采用目前常用的克朗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 )与折半(Split-half)信度系数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两项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结果看,本问卷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 .912,表明问卷内部各题项一致性较高;问卷的折半信度系数为 .909,说明问卷内各题项之间难度相当,调查结果信度高。再从各因子整体信度结果看,6个因子的整体信度系数均维持在较高信度系数水平区间。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份问卷的总体信度良好。
2.结构效度检验
因子分析是用于评估问卷结构效度最常用的方法。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做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以验证因子分析的可能性。通过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711,卡方检验值为985.450,自由度(df)325,相伴概率P值为.000< .05,因此拒绝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所提出的零假设,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验证了因子分析的必要性,进而展开对问卷结构效度的进一步分析。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的26个题项进行结构效度检验。通过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X)25,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V),抽取标准为基于特征值大于1,抽取6个因子,将观测量的绝对值设置为.55,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为因子提取对原有变量的方差解释。在提取6个因子后的方差累积值已经达到了74.57%,说明所提取的这6个因子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问卷的大部分题项,表明本套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考虑到因子分析过程中问卷若干题项分布处于零散状态,因此对矩阵进行调整,修改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图如表5所示。
(三)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结构维度
依据表5因素探索性分析呈现的因子负荷矩阵图结果,可以对这6个因子分别进行命名,从而构建出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结构维度。因子1下的各项内容反映的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一些具体的个人特性,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個人特质”因子;因子2下的各项集中反映了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故命名为“教学能力”因子;因子3则主要集中体现了英语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组织、教学资源组织、课堂语言组织以及知识重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涉及教学策略,因此可将之命名为“教学组织策略”因子;因子4涉及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态度、可以命名为“职业态度”因子;因子5设计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与教科研联系紧密,因此命名为“科研能力”因子;而因子6下的题项则与学生相关,故命名为“学生观”因子。6个因子共同作用,构建了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具体结构内涵。为清晰呈现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一级结构维度与二级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将之绘制成下图:
(一)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结构维度
在胜任力研究领域,当属Richard Boyatizis的“洋葱模型”理论(Onion Model) 和Lyle M·Spencer等人的“冰山模型”理论最具代表性。本研究所构建出的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结构维度基本上涵盖了上述理论。构建出的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结构维度从外层到内层依次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生观、教学组织策略、职业态度和个性特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观”处于胜任力结构的中层,之所以处于中层位置是因为它是教师由外显能力行为向内隐特质过渡的“中介”。教师内隐的个人特质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将之化为外显的知识与能力行为,反之,外显的知识能力通过“学生”又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个体内在特质的相应变化,教师胜任力两极变化之结果必然是“学生”之发展。而“职业态度”与“个性特质”则位于胜任力的最内层。总体结构符合上述理论框架,但在“个性特质”方面,研究显得稍逊不足。尤其是对“价值观”维度的剖析,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二)对研究不足的探讨
本研究不足之处表现为两点:其一为被试的样本数量。本研究中被试只是选取了本地区小学英语教师,样本范围不够广,因此研究结果不具代表性。其二,研究方法不足。考虑到测量技术的专业性,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只运用了非结构化访谈、德尔菲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并没有运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核心技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选取范围,选择区域研究合作,加强地区与地区的横向联系,并运用关键性技术行为事件访谈法,使得构建出的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结构维度更具代表性、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2] 罗小兰.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 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
[3] 赵霞.论语言类教师胜任力特征的三个维度[J].重庆大学学报,2013(5).
[4] 陈云川,雷轶.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科研管理,2004, 25(6).
[5] Watts, D.. Campus-based pm-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survive? Part Ⅱ: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2, 33(2).
[6] Carl, Olson, Jerry & Wyett L. . 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 Project Innovation Summer, 2000, (7). 转引自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9).
[7] 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8] 邢强,孟卫青.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 原理和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 2003(4).
[9]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