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思维的数学游戏规则创编

2019-07-08 03:49张优幼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策略应用活动经验数学游戏

张优幼

摘    要 游戏规则决定了数学游戏活动的开展方式,决定了游戏过程的思考路径,决定了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在“巧取小棒”这一博弈类游戏中,应通过游戏规则的创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规则的引导,到规则的改编,最后再验证自己创编的规则。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发现、重构知识,实现知识的深度加工和意义建构。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数学游戏 活动经验 策略应用

“游戏是人的天性,在游戏中培养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提高智力的一种极好方式。”[1]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8页,安排了以“报数”为素材的数学游戏,在学生感知沏茶问题和烙饼问题的统筹思想后,设置数学拓展内容,意在博弈类的数学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游戏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规则理解为先  激发好奇心

博弈游戏的特点:入门快、易操作、反馈即时、有一定挑战性。要想吸引学生,让学生乐玩,百玩不厌,快速理解游戏规则,需要教师提前安排对游戏规则的解读,有效地组织示范。内容的精致,课堂结构的层次递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1.巧换素材,快速试玩

以数学拓展内容为背景的游戏,其自身的价值在于兴趣、过程和体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投入地活动。在大量的盲目试误中感悟策略、提升数学思维。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加工处理教材呈现的游戏规则,结合学生年龄和游戏规则的特征,让游戏规则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当游戏规则比较复杂时,可以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利用数形结合和几何直观等方法降低解读的难度;当游戏规则比较难懂时,教师适时进行辅助或引导,让学生间接理解;当游戏规则简单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解读。

例如教材中的“报数”游戏(图1),游戏规则很容易理解为:每次只报1或2,而不是报和,将所报的1或2基数数量隐含在序数数列中。这样,每次报完数后,需要求和,相对麻烦。若改“报数”为“取小棒”(图2),直观、易操作的素材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手脑并用。当出示游戏规则后,让两个人上台来试玩,其他学生当“裁判”。上台的学生根据游戏规则演示,而“裁判”们也要根据游戏规则去判定游戏是否正常进行,所有的学生在互动中理清游戏规则。

2. 巧记过程,博弈乐玩

数学游戏初始阶段,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环节(图3)。

数学游戏不仅停留在机械操作、简单玩耍,而且需要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后,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可视化的材料,很难去发现规律,这就需要记录游戏的过程。这些记录是学生经验的积累,即使是盲目的尝试,也有助于学生观察猜想,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探寻策略、改进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例如在“巧取小棒”中,为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接下来的探究有依据,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把轮流取的小棒数记录下来,让数据来“说话”。游戏产生的数据来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这些数据不是一堆堆乏味的数字,它们是一个个富有生命的精灵,蕴伏着学生对求胜的欲望、探索及思考。对这些数据的研究,学生充满了兴趣。

二、規则灵活其后,抽象提升思维

数学游戏最大的价值是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更要让学生巧玩,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自主探究。实践证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都是十分有益的[1]。把依靠运气的博弈转变为充满智慧的策略,在挖掘数学现象背后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从而发挥出数学游戏应有的价值。

1.剖析过程,寻找诀窍

博弈类数学游戏的“输或赢”持续刺激学生的兴趣,要想赢,除了运气,更多地要去关注策略。而这策略,正是数学本质内涵的抽象。我们需要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慢慢感知其中的诀窍,挖掘游戏背后的规律,凸显游戏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巧取小棒”游戏中,大多数学生有输有赢、兴致盎然,有些学生若有所思,慢慢地赢多输少,但也有一些学生非常懊恼,怎么都赢不了。在学生自由玩耍后,通过那些懊恼的学生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寻找必胜策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和常胜将军上台来“演练”,并记录过程(表1)。

为什么亮亮总是能获胜?当琪琪和亮亮“演练”三局后,先不急着让亮亮介绍必胜策略,而是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其中的奥秘。相比吸收他人的游戏经验来说,自己领悟出其中的奥秘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强烈的好奇心和求胜的欲望,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外显各自的思维路径(图4)。通过直观的感知,去探究获胜的共性,从而感知获胜的策略:不管对方取多少根小棒,自己都有对策,让两人每次取得的根数之和都是4。

2.改编规则,列举转化

数学游戏的生命力还在于规则的不断“升级”,适度的挑战性是激发游戏不断继续的动力。因此,无论是游戏内容的设置,还是游戏课堂的组织,结构化的材料、层阶化的递进,是游戏课设置的重要维度。在学生感知到获胜的策略后,尝试对游戏规则进行改编,让学生在变化中找寻其中不变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抽象数学本质内涵,最终把有趣的数学游戏转化成熟悉的数学问题。

是不是后取的必胜?如果再多几根小棒,又会怎么样?交流后得到:如果小棒总数是4的倍数,每4根一组,不管对方取几根,让每次两人取的小棒总数都是4,后取必胜。当小棒总数除以4有余数,先取余数根,转化成4的倍数根,先取必胜。通过小棒数量的变化,从中悟到:巧取小棒的策略竟然可以转化为解决“□÷4的余数是几”的问题。

通过游戏规则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例如规则改为:如果每次最少取2根,最多6根,又该怎么办?利用列举法,把每次取的可能罗列出来,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学生发现:不管对方取几根,自己都可以有相应的对策,让每一轮的小棒数是8。最终还是没有离开“凑成总数是几”的关键所在。

三、规则创造入深,拓展提升思维

一个富有数学策略和逻辑推理的好问题,将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探究。而游戏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可玩性、持续性,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猜想得出博弈的策略,继而引发新的问题猜想,进行更深层次的策略研究,那么最后的创造规则、尝试拓展应用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只是一个建模和解模的过程,更是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广度的过程。从“玩家”转变成“游戏设计者”,体验到的是运用知识的乐趣。

1.基于建构,引发猜想

在学生理解游戏背后的数学原理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创编规则试玩。例如改编每次取的小棒数,最后得到:每次最多取n根,最少取m根,那么都有对策保证每一轮的小棒总数都是(n+m),若把小棒总数按每组(n+m)来平均分,也就是小棒总数除以(n+m),有余数的先取必胜,没有余数的后取必胜。

“如果取的小棒数不是连续数,是否也有游戏策略?”学生的问题来自于激活好奇后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每次取2、4、6、8或10根,每次取3、6、9、12、15或18根……这些是否可能?各種规则的猜想顺势而生,学生能用列举和筛选来验证自己的策略。最终验证得到的结论:凡取等差数列的小棒数,都可以用上述的最佳策略去博弈。

2.基于猜想,拓展深化

有了自己的游戏模型,问题还在继续往下深入:是不是任意的数都有最佳策略?例如一组学生发现每次取2、4、8或10根时,可以保证每一轮取的小棒数都是12,但是如果每次取2、4、6或10根时,无法来保证每一轮的小棒数相同。仅仅一个数的变化,却得到不同的结论,学生之间讨论得更加激烈。最终学生的发现让大家豁然开朗:前者有策略是因为“2+10=4+8”,而后者“2+10≠4+6”。玩转“巧取小棒”游戏背后竟然是这几个数字组合搭配成等式。由此,更多的游戏规则被学生开发出来。例如学生根据“1+14=7+8”创编规则“每次取1、7、8或14根”,根据“3+14=8+9=6+11” 创编规则“每次取3、6、8、9、11或14根”……只要“a+b=c+d=e+f=……”成立,那么创编的游戏“每次取a、b、c、d、e、f……根”都有最佳策略。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有探究欲望、有兴趣的激发,才能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基于以实践活动和过程经历为主的学习方式,才是学生提出真问题,实施真探究的课堂。

当学生经历用数学方法去剖析原理、用创造性思维去衍化,相信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探究是主动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就如把“巧取小棒”借助列举这一数学方法,以图表等形式演绎,转化成加法、除法、等式……在玩数学博弈游戏的过程里,运用知识、探究规律、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经典的数学游戏,开发适合学生探究的结构化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厚天.创设数学游戏情境,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间隔排列》为例[J].数学之友,2016(03).

[2] 平国强.拓展性课程的内容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7(04).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策略应用活动经验数学游戏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谈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巧用数学游戏,成就精彩课堂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高职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策略的应用
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及应用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