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几何”真正走向“直观”

2019-07-08 03:49胡良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几何周长长度

胡良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1]几何直观,本质是借助直观图形获得感性认识,直观理解问题,它是种意识,是种思维方式,也是教学手段,它的主旨是创造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数学学习的各大领域。然而,几何直观的价值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因为许多教师会认为几何图形本身就是可视的、直观的,还需要强调直观吗[2] ?其实,直观不代表简单,可视也常常视而不见。如何让几何直观在图形领域真正发挥价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重视直接接触,丰富直观感知

直观感知是较低层次的几何直观,主要是感性认识直观载体的表面意义[2]。儿童认知几何图形离不开个体参与的操作、实验等直接接触,如描画、拼摆、测量等操作活动。丰富的感知经验能促成稳固的表象形成,是高层次几何直观水平的思维基石。

1.在描画制作中感知图形特征

小学阶段图形的认识编排顺序是:体—面—线—角—形—体,先整体感知,再局部研究。因为儿童最先感知的是具有长、宽、高的三维世界,“面”是物体外表的一部分,附着于“体”,要从“体”上分离出来,因此,认识“面”时,要指导学生借助“体”描一描、画一画,经历分离的过程。

线和角是构成图形的重要要素。如认识三角形,不仅要知道它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还要理解它的边和角的特点: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固定,其形状大小也会固定等。这些特点必须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发现。如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首尾相接围一围,探索三边关系;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拼成一个平角,发现内角和规律;给出一定长度的三条边任意拼摆三角形,体会无论怎样拼摆,形状都不变的稳定性。

“体”的整体感知比较现实,但是“体”的直观图和展开图是教学难点。如正方体的展开图,要安排学生经历制作、展开、围拢的操作过程,再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学生才能获得清晰的直观表象,建立六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三维立体图形和二维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空间观念。

2.在测量实验中感知求积与计量

长度、面积和体积等概念,本身是抽象的,理解这些概念离不开丰富的测量实验。

学习线段的长度,先要观察比较若干条线段,体会每一条线段都有长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用刻度尺测量并标注,体会每一条线段的长度都是确定的;估计一些线段有多长,体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了解长度。这样的认知活动,尽管没有明确的“长度”定义,学生却已在测量操作中直观理解了长度。

体积概念的理解,学生缺少“物体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时更是离不开丰富的感知实验。如准备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放一个苹果,把装水的杯子里的水倒入放有苹果的杯子,会剩下一些水,感受“物体占有空间”;再借助不同大小的水果和又一轮倒水实验,继续感受“不同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不同”等。

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淡化了计算要求,强化了结合具体情境开展测量的实践活动。如长方形面积的理解:首先用不同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的面积,感知面积测量需要统一面积单位;接着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长方形面积,获得所包含的面積单位;最后在测量中逐步发现规律:长×宽就是长方形中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如此一来,面积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借助测量实验,学生获得了清晰的直观感知。

3.在拼摆折叠中感知运动和关系

图形的运动和位置关系,更是离不开实际的直观操作。如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将长方形分割拼合计算周长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如果赋予学习内容以实际拼摆和思考的意义,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如分割拼合的周长练习。①量一量、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从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正方形的周长和剩下小长方形的周长。②比一比、想一想:三次求出的周长之间有联系吗?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实际拼一拼,算一算周长(图1)。

交流思考:哪几种拼法的周长相等,为什么?借助观察比较、平移转化,不同组合图形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清晰可见,组合图形周长计算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让具体的拼摆成为思考的背景,会让隐蔽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几何就会变得直观易学。

此外,借助拼摆折叠,在动态直观的层面学习几何图形,可有效沟通图形间的关系,深化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如把一个长方形折、剪、拼,变成平行四边形;将一张长方形纸的一角翻折寻找相同度数的角等,这样的学习过程留下的是图形运动的表象,不仅能帮助学生丰富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还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研究经验。

二、关注直观观察,获得直观理解

一些几何图形中隐含的信息,学生往往很难察觉,需要教师从儿童的直观视角去引导他们深度观察,获得蕴含的几何意义,也可构造不同的直观,训练学生的几何观察能力。

1.变换角度观察

如观察长方形的直观图后思考:围成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分组?在深度观察中,引导学生从“对边相等——对边分组”转向“邻边的和相等——邻边分组”,这样的训练,可凸显长方形内隐的特征,强调学生几何观察的视角,提升儿童的几何直观能力。有了这样的深度观察,后期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儿童才会顺势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等方法。

2.变换图示观察

如圆柱的展开图,既要构造标准的直观展示图,又要构造非标准的直观展示图。

观察图2左图,你能知道什么?观察图2右图,又能获得什么不同的信息?通过直观观察,发现右图长方形的宽是两个直径之和,阴影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找到等量关系:πd+d=24.84,依据等量关系先求出直径,再逐步解决问题。此题的错误率非常高,原因就是学生缺少非标准的直观展示图的观察训练,缺少直观理解能力。再如三角形的高,受生活经验的负迁移,学生的原始经验只是认可“竖直的高”,教学中,教师可让“竖直的高”躺倒或斜放,呈现不同方位的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本质上的共性,逐步澄清理解误区。

3.变换静动观察

想象与操作是直观理解的一体两翼。教学中,可有意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再“动”起来,即先观察想象,再操作观察。如猜猜图中被遮住的三角形各是什么形状,前两个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借助观察想象一般不会猜错,但最后一个,多数学生会猜成锐角三角形,这时,可先让学生想一想,暴露理解的误区,再动手画一画,促进深刻的直观理解。当然,也可以先“动”后“想”,即先操作后想象。如华应龙老师创设的“寻宝”情境,“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宝物可能再哪里”,可让学生先在纸上找出几个符合条件的点,再来想一想,这样的点还有吗,有多少,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就能从中轻松自然地想到“圆上有无数个点,且这些点和中心点距离都相同”。

三、强调直观思考,促进直观洞察

凭借图形进行数学思考,强调的是直观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数学对象的关系。比较、沟通与联想,是学生自己发现关系的理解方式,可促成一定程度上的直观洞察。

1.比较促思

再如,比较图4中的两根火柴和三个瓶盖,你能知道什么?又能联想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得出:两根火柴的长度相当于三个瓶盖的直径,也会延伸联想:四根火柴的长度相当于六个瓶盖的直径,这时再来解答“48根火柴相当于几个瓶盖的直径”就没有直观思考的难度了。

2.沟通促思

沟通同类事物内在的联系,可实现几何直观的结构意义。如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关注直观梳理,沟通内在联系,构建方法过程和知识体系,可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的直观结构图:

上面的直观結构图,记录了思维推理的过程,凸显了知识之间的核心要素,形象地梳理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将递进的关系和转化的策略彰显得淋漓尽致。

3.联想促思

通过联想,即由此关系联想到彼关系,可实现对直观图示的模型意义的理解。如观察图6:

这两条线段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据此,你能想到哪两个数量之间具有这样的关系?(如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两条线段怎样才能变得一样长?据此,你又能联想出什么类型的实际问题?(如梨树再种80棵就和苹果树一样多,梨树有多少棵?)这样的直观理解,重在关注图示表达的关系,重在关注图示的抽象意义和模型功能,更能有效体现线段图的几何直观价值。

直接接触、直观观察、直观思考是学生发展几何直观的认知关键。从几何直观的视角去探寻几何直观的发展层序,几何直观的思维功能才能得以启动,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才能自然建构,几何图形才能真正走向直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曹培英.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几何周长长度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周长面积变变变
爱的长度
特殊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长度学校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