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明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足见导入是上好一节的必要前提。情境式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导入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情境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或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其思维积极活动,或借此陶冶学生的性情。而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恰当地融入到情境中去,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已从众多情境导入中脱颖而出,得到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实践证明,好的生活情境导入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切实可行,紧扣目标,激发兴趣,化难为易,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下面我就结合几个具体课例来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切合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因此我们在创设导入情境时就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将真实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数学,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正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曾讲过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有多重”。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黑一白但大小相同的两小包物品(体积接近,但轻重分明),请学生猜哪包重。学生想到了用拎一拎、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操作成功。随即我又请出两名外形比较接近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判断一下他们谁重。显然,通过拎一拎、掂一掂来比较都行不通,于是学生试着用背一背的方式来比較。但两人体重太接近,感受不明显。这时我就会引导学生想一个科学的办法来进行判断。自然会有学生想到用秤来称的办法。秤真的能判断背不出来的轻重吗?怎么用秤去称量呢?一个真实的体验引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整节课气氛愉快,教得容易,学得轻松。这样的导入设计就是切实可行的。
再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授课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在教室里找一找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生: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宣传板的面是正方形……
师:也可以在同学的身上找一找,还有没有什么熟悉的图形了?
生:红领巾。
师:红领巾是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
师:如果要求做一条红领巾用多少布料,你思考一下,其实就是求三角形的什么?
生讨论后答:面积。
师:那么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位教师的导入设计,显而易见,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这个联系与本节教学内容及目标距离较远。寻找教室中的平面图形花费的时间不少,可以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但却与本节课寻找“面积”计算方法关系不大。本节课重点是探究利用转化思想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在师生对话中我们也没有看到将这两种平面图形联系在一起,绕来绕去,只是揭示了课题,还是没有绕到重点上来,没有为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浓了“生活化”,却弱了“数学化”,所以这个导入自然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不可行。
二、抓住重点创设生活情境,紧扣目标
美国心里学家、教育学家布卢母说:“有效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所以设计导入时要紧扣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这节课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理解“互相”一词。也就是要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垂线(或平行线),b也是a的垂线(或平行线),a和b互相垂直(或平行)。通过这样的描述来体会“互相垂直(或平行)”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执教这节课的导入很有礼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片段。
片段一:听课教师一进门,讲课教师门口迎接,与来客握手问候。
片段二:全班学生鼓掌欢迎来宾。
片段三:正式上课,师生以及来宾互相问好。
师:今天我们的课前复习换个方式,不复习上节知识了,就回想一下刚刚发生的事。现在有几位老师来我们班听课,那么从几位老师进门起我们用了哪几种方式表示欢迎呢?
生1:鼓掌欢迎。
生2:起立时我们向听课老师问好,老师也向我们问好了。
生3:还有,老师您与听课老师握手也是表示欢迎。
师:不错,鼓掌,握手。(边说边做动作。)哎?
生:握手一个人完成不了,需要两个人。
师:哦,是呀,握手需要在两个人之间互相进行。那问好呢?
生:问好也是两个人之间互相进行的行为。
生:我也发现了,鼓掌就是两只手互相拍。
师:也就是说这三种行为都是需要两个物体之间(停顿)——
生:互相进行。
师:理解了生活中的互相,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这两条线之间是否也存在着“互相”关系。
师生交流至此,通过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互相”,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了“互相”的意思,突破了重难点,直奔目标,为下面学习“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埋下了伏笔。这样自然的生活化导入,这样轻松恰当的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化对新知的恐惧,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抓本质联系创设情境,化难为易
对于小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是深奥的、难以理解的。那就应该从熟悉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入手,在能够理解的问题中寻找规律和方法,推广到新知中去,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比如我们在教学“烙饼问题”时,例题重点要解决的是“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的问题,从而渗透优化思想。但是以学生的认知程度,如果新课开始,我们直接就将问题抛出,学生很难找到正确方向。所以这时可以从学生更为熟悉的“煮鸡蛋”开始。
煮一个鸡蛋需要6分钟,那煮5个需要多长时间呢?有的学生认为是30分,因为6×5=30(分)。也有的学生认为煮5个鸡蛋只需要6分钟。因为锅那么大,可以一次把5个鸡蛋都放进去煮,那就只需要6分钟了。两种方案对比,大家自然会选第二种,5个一起煮,不浪费时间,也节省资源。这就渗透了优化思想。教师乘胜追击,明确煮鸡蛋的方法也适用于烙饼问题,请学生来验证。
以此导入新课抓住了“煮鸡蛋”与“烙饼”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优化思想。以熟引生,化难为易,通过“验证”设制新障碍,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为学生下面的活动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广泛,优势明显,但良好的开端也只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要有精彩的导入,更要有丰满的内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一节课的导入绝不是独立存在的环节,好的导入不仅要活跃气氛,激发学习欲望,更要切合实际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为师生教学活动铺路。在教学过程中,“导”是手段,“学”是目的。要以学生为中心,导其动心,导其动脑,导其动手,导其动用。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会显现,学习能力自然也会提升,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有效、优效、高效。
(作者单位: 安达市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