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 提升语文素养

2019-07-08 03:46张璇杨广荣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自然段词语

张璇 杨广荣

案 例

提供者 哈尔滨市抚顺小学 张 璇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落实两个多音字“熨”和“粘”的读音,同时体会文中叠词表达的不同效果。

2.学习并运用借助近义词、熟字、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3.运用抓关键词语谈感受的方法体会文中描写水泥道美的语句,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批注方法。

4.通過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进而感受水泥道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熟字猜词义并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文中描写水泥道美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走着一些不起眼的水泥道,它是什么样的?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图片。)一条光秃秃的水泥道,当深秋季节到来的时候,许多叶子落在这条水泥道上又会出现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教师板书课题,强调本课两个生字“铺”和“泥”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多音字“熨”和“粘”,通过给出字义和具体语句的形式明晰读音。

3.出示“ABB”和“ABAB”两种形式的叠词,体会“一片片”和“一片一片”所表达意思的不同之处。

4.快速读文,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

5.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几个景物呢?

6.自由读第5~7自然段,看看叶子和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脉络,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水泥道的美。

三、重点研读,感受美好

1. 默读第5~7自然段,用“○”圈出体现水泥道美的词语,用“—”画出体现水泥道美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梳理。

句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1)汇报中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语“金黄金黄”“一片片”体会水泥道的美。

(2)教学生在圈出的词语旁做标注,写上颜色和数量。

句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1)想象地毯画面,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2)课件出示彩色地毯图片,体会“铺满”一词的意思。

句3: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1)联系第1~3自然段体会“闪闪发光”的原因,感受梧桐树叶的光泽美。

(2)圈画的“闪闪发光”旁标注光泽。

(3)教给学生借助熟字猜词义的方法。

(4)近义词替换理解“明朗”,并查字典理解“明朗”一词,(课件出示字义。)有什么发现?引出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借助熟字猜词义。

(5) 用学到的方法理解“凌乱”的意思。

(6) 配乐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水泥道的美。

句4: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1)(拿一片叶子。)看,这就是作者笔下金色的小巴掌。伸出你们的小手掌,比一比,试一试。小巴掌是从哪方面写出了叶子的美呢?快把这个词记录下来吧。

(2)我们来看这个词——熨帖。刚才老师已经教了你们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现在我再教你们一种方法。这个词语我们不用查字典同样能够理解它的意思。具体的方法就是你读读上一段,再读读下一段,这两段话里就藏着“熨帖”的意思。

(3)用这种方法,在这段话中找一找“凌乱”的意思。

3.(展示一位学生的课文纸,有圈的词,有画的句子,在旁边还有批注。)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方法,看看你们有没有遗漏,快把它补上吧。

4.配乐合作朗读第5~7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运用抓住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水泥道的美,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批注方法,从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思考题的重点内容,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四、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作者通过颜色、数量、光泽、形状四个方面写出了秋日梧桐树叶之美,更写出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之美。(课件出示图片。)如果此时此刻,你就走在这条美丽的水泥道上,你想做些什么呢?

2.文中的作者和我们是一样的,他的心情也在文章里面告诉我们了,大家快去找一找。

3.每年都会有叶子落在水泥道上,作者也在这条水泥道上来来回回走过很多次,为什么他却说是第一回觉得这水泥道美呢?

4.在这美景之中,作者就这样……(引读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回”“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等语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是通过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这样的美景。

5.多快乐啊,这正是秋日美景带给作者的喜悦,这么美丽的景色源于这里。(课件出示。)“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句话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快拿笔把它画下来吧。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美丽的冬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当晶莹剔透的雪花飘落在水泥道上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你也试着学习一下这篇课文作者的写法,把你认真观察的景色写一写,老师相信一幅幅美景一定也会从你的笔中走来。

【设计意图】学生把本节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把亲眼看到的雪景通过细致的观察记录在纸上,学以致用。

杨广荣(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所处的这一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我们应当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题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来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在讲授新方法时要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提供机会。

1.精准定位课时目标,尊重认知,找准提升语文能力的增长点。

三年级上学期正是由识字写字为重点的教学向段落教学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不同文章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但对词语的理解只限于通过借助图画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初步理解其意思。张老师正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以及自己教学内容的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的巧妙之处。同时张老师又根据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显著特点,围绕单元导读、课后思考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及文体特点,准确定位了教学重、难点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点,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新方法以及如何做批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恰当选择教学策略,注重体验,找准提升语文素养的着力点。

确定了“教什么”,教师进一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教”,这是决定一节课是否高效的核心问题。没有了学生的需求和主动参与,再好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本节课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文本,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依据三年级学段特点,张老师在解决生字新词的时候重点强调了“熨”“粘”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以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两种形式叠词不同的表达效果,其余的生字在学生自主读文的过程中独立解决,这样该放手的时候放手,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5~7自然段,寻找体现水泥道美的词语和句子的时候,教师则细致地教给学生圈画和标注的方法,以“明朗”和“熨帖”两个词语为例具体讲解“借助熟字猜词义”和 “联系上下文找到对词语具体解释的句子”这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正做到该教的时候就要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有指导,有反馈,因为这里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着力点,所以不能一带而过。

3.关注新旧知识链接,把握契机,找准提升语文能力的实践点。

我们知道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一个重要使命。张老师在教学中能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点,选择恰当的契机或创设适合的情境,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提供机会。

张老师对“明朗”一词的理解处理得十分巧妙。先引導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词语替换”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再教给学生“借助熟字猜词义”的新方法,那就是借助“明朗”中 “明”这个我们已经熟悉字的意思猜想“明朗”的意思。这样既是对旧知识的练习运用,又为新知识的传授搭建了桥梁。因为此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词语本身的意思,那么所要突破的重点就是方法的掌握,然后教师马上出示了“凌乱”一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在这样的实践运用中得以巩固。

4.重视指导朗读方法,创设情境,找准提升语文能力的途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表达出来的一种途径。张老师重点指导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读法,引导学生通过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读出 自己的体验。然后配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这条铺满金色树叶的水泥道的美丽,再通过朗读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过一段话:“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而服务的,而不是单纯地为完成学科知识而教学。”学校推进课程建设,既要立足学生当下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作为学生学习主阵地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认为首先要精准定位课时目标,尊重认知,找准培养语文能力的增长点。我们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以及自己教学内容的单元导语、课后思考题、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准确定位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接着是恰当选择教学策略,注重体验,找准提升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文本,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而且我们还应关注新旧知识的链接,选择恰当的契机或创设适合的情境,找准提升语文能力的实践点。语文教学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朗读是积累语言的基础,我们应当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享受到语文课的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人的发展。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语文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教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核心素养的落实永远离不开课堂,课堂永远是育人的主阵地。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都要以落实培养核心素养为准则,要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撬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支点。

编辑∕韩晓雨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自然段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美丽的秋天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