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运算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

2019-07-08 03:46单苗苗王宏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座位运算解决问题

单苗苗 王宏

案 例

提供者  哈尔滨市风华诺丁山学校 单苗苗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学习并掌握7、8、9的乘法口诀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乘法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因此教材编排上,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动手和动脑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完成课堂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乘加、乘减等运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乘加、乘减等运算解决“乘车能否坐下”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准备:椅子、学习单、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个抢椅子的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三把椅子,那我就叫三名同学来参加游戏吧。

师:对于游戏安排,你有什么意见?要想让游戏有意思你想怎么设计?

生:多找几名同学来玩,比如3把椅子4名同学玩、2把椅子3名同学玩、1把椅子2名同学玩。

师:那老师知道了。当人数小于或等于椅子数的时候,椅子够坐,根本不用抢;当人数多于椅子数的时候,椅子才不够坐,需要去抢,这样的游戏才好玩,谁想来玩?

师:同学们,游戏好玩吗?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种关于座位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利用游戏激趣,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种方式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将课内外结合起来,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明确问题。

师:请这名同学帮老师读题。

(课件出示例题。)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师:同学们还记得解决问题的3个步骤是什么吗?

生: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师板书。)

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谁来说一说你搜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是什么。

生: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板书。)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坐不坐得下”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座位。(板书。)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出示客车的座位示意图。)

师:这是这辆客车的座位示意图,前面是司机的位置,每一个方块代表一个座位,想一想这么多的座位到底有多少呢?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座位示意图上先画一画、圈一圈,再列出算式。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生动手圈画、列算式,小组内交流。)

2.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师: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的方法,请你来说一说。

(生到前面展示。)

师:同学们仔细看,谁能看明白他是怎么想的?

(生举手。)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还能观察和思考其他同学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看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一行有8个座位,有4行,再加上多的1個,所以我列式为8×4+1=33(个)。

师:谁和他的方法不一样?快把你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吧。

(生书写板书。)

师:这回老师不让他来说,谁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个座位,有7列,还多出了5个,所以列式为7×4+5=33(个)。

师:我们看看这名同学的。

生:我先把没有的座位补上,然后把多算的7个减去,用列式为5×8-7=33(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圈的,我把2个圈一起,一共有16个“2”,再加上1个,所以列式为16×2+1。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7=14(个),2×7=14(个),14+14+5=33(个)。

师: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吧。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多种的方法,都是求座位数,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种方法呢?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小结: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在解决问题时只要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同学们仔细看,这么多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得数一样,单位一样,都运用了乘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一共有33个座位,而人数有32名,能坐得下吗?我们还要进行比较。

生:32<33,所以坐得下。

师:那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呢?你想怎么检验?

生:检验得数对不对。

师:你们都是这么检验的?

师:不能只检查得数的对错,还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学生在情境中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方式,探索发现解题策略,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验算,培养了学生的运算和检查能力。

3.回顾梳理,反思检验。

师: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过读题,知道了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我们借助示意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最后通过座位数与人数的比较,解决了“能否坐得下”这个问题。

【评析】通过回顾梳理,既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又在整理的过程中查缺补漏,同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下面的练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动脑、动手共同解决了问题,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小亮在干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每节车厢需要6个车轮,车头用了8个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为什么?

生:可以用6×6+8=44個,44>40,所以不能。

师:那他能组装出一列有几节车厢的小火车呢?

生:5节。

2.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3×5+2吗?

(生动手画一画,师找生展示。)

生:我每行画5个,画了3行,再画2个。

生:我每列画3个,画5列,再画2个。

师:谁和他们的想法一样?虽然图形不同但算式都是一样的。

3.师:同学们想去科技馆吗?请大家算一算我们班级一共有多少人。

(生答。)

【评析】本节课安排了和例题同样类型的变式题,通过训练认识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答。设计的逆向思维训练题,是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答。)

师:希望同学们带着今天的收获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评析】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系统学习,既巩固了乘法口诀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尤其是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意识,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的运算和检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王 宏(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运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运算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算法。

教者结合乘车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者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运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教者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索,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中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比如提出问题“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计算习惯,培养运算能力。同时结合具体问题引入了估算、巧算,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整合抽象算理与具体算法,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教者在教学中,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盲目地加强计算训练,而是结合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展开,有变式题,有拓展题。教者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在学生已掌握的算法中渗透、抽象、提炼算理,有效建模,引导学生在逐步领悟算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算法,优化算法,培养了学生估算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联系实际,注重生活”是新课程数学所倡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以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并学会总结规律,力求做到通过运算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算理,在解决问题时优化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运算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编辑∕韩晓雨

猜你喜欢
座位运算解决问题
换座位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有趣的运算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