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
前不久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教育论坛,会议期间有位专家提出一个疑问:如果莫言不是只读四年的书,而是和大家一样接受完整的教育,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學,那么他还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这个问题引发在场的专家和校长的热议,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但却给出了一个几乎相同的答案,那就是接受完整教育的莫言很可能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位专家甚至说:“幸亏莫言只读了四年的书,没有受到我们中国教育对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摧残。”这位专家的话语有些偏激,但是却引起了很多校长的反思。联想到多年前的“钱学森之问”,这些年中国各地的学校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置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我们今天的教育到底能不能让“莫言式”的孩子长大能够成为“莫言”呢?
《庄子·外篇·至乐》中写道:“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郊外,鲁侯让人驾车迎接它,并且把它放到宗庙里对它敬酒,演奏《九韶》国乐给它听,准备丰盛的食物给它吃,海鸟眼睛花了,忧愁悲伤,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这是用侍奉鲁侯的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对教育者也有很大的启发,我们教育者不要从成年人的视角来做教育,用成年人的标准来教育学生,而是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原生态的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让尊重打开学生幸福的通道,让他们今天的生活拥有童真、童趣,让他们在学校里有时间玩耍、有时间发呆,尽情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还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应该注重精神影响,而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传递。老子《道经》第十七章说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的这段话就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当教师,最好的教师应该是让学生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教师,学生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教师,学生畏惧他;更次的教师,学生轻蔑他。教师通过自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无声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让学生受益终身。最好的教师是把学生托起来,让学生还觉得是自己站得高的缘故。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莫言”式的学生,他们明天的生活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莲南小学)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