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铭
自笔者所在学校实施“智慧课堂”实验起,实验班级的教师就积极吸收众多新型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总结出:“课前导学—预习检测—问题汇总—合作交流—寻找对策—总结提高”的智慧课堂模式。具体做法就是:课前,教师利用教学助手把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前置微课学习等,并利用平台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课上,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并寻找对策。笔者在运用这套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时,发现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准确了解学情,实现精准辅导
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可以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传统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会采用诸如“你们会做了吗”“做对的请举手”等问题来了解学情,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无法真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智慧课堂”上就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将学习知识点设计成相关题目推送给学生进行检测,较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题:请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图形中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笔者把题目推送到学生学习终端,经过检测发现,正确率仅为75%,很多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归类为轴对称图形。笔者发现这一学情后,在正式授课中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借助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次解答该题,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生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笔者在教学平台上设计了一组题:请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4300÷25。学生尝试练习以后,笔者通过教学平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相关数学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个别学生运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未能发现商不变的性质的优点。笔者马上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发现除数的特点,得出:4300÷25=(4300×4)÷(25×4)=17200÷100=172。通過笔者的精确辅导,个别学习掉队的学生很快就跟上全班学习的节奏。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智慧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对准确把握学情、精准实施教学的独特作用。
二、开启交互模式,实现即时评价
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对学生的表现即时进行全员评价。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冬爸爸到单位后发现把一份材料落在家里,你们帮他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最快地拿到这份材料呢?学生通过思考,设计了三种方案:一是小冬爸爸返回家里拿;二是小冬妈妈送过来;三是妈妈送的同时爸爸沿着上班的线路相对而行。接着,笔者开启弹幕功能,让全班学生展示讨论这三种方案的优劣,学生经过讨论比较后,很快得出第三种方案为最佳方案。随后,笔者运用平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即时评分,平台上学生之间也进行互评,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即时看到自己的缺陷处,从而及时修正学习方式,有效延长注意时间,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前置学习行为,实现远程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无法掌控学生的预习情况,更不能根据情况实施即时的检测与辅导。基于“智慧课堂”,不仅能实现翻转课堂,还能实现远程教学、检测与辅导。
以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为例,笔者推送预习材料、任务单和录制好的微课给学生,要求学生熟知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尝试用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回传功能把学生经过学习后仍然不理解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自动汇总,利用平台中的同步辅导功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把个性问题单独解决,把共性问题融入第二天的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而且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备课。在学生学完三角形的面积后,平台能自动批改相关作业,并生成检测报告。
四、有效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基于兴趣的学习学生才会努力融入。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中的多种动手操作功能辅助功能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时,可以利用克隆功能,将上衣和裤子进行搭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组合数。教师再利用“蒙层”功能,把上衣和裤子变成符号、字母、数字,让学生再次找出组合数发展抽象思维。又如,学生学习“编码”时,笔者提供了楼房平面图,让学生在电子书上用“批注”功能为每个楼梯和楼层编码,这些操作活动,不仅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灵活设置互动,提升合作效能
课堂教学互动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图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一些教师在课堂中预设了许多问题,学生回答较为积极;学生的回答在一些教师的反馈里,也总是得到肯定和赞扬,很少有否定与批评。对于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如何,许多教师持怀疑态度。
在“智慧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点评”与“互评”功能,结合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实现多点互动,提高小组合作效能。如在教学“对策”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两人游戏:有两组数据,一组是5、7、9,一组是4、6、8,每人每次只说一个数,谁说的数大就赢,数字不能重复,三局两胜。首先让学生自由推荐一名同学和笔者进行示范游戏。让学生自选一组数据先说,通过比赛,笔者赢了。笔者不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接着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玩游戏,并且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屏幕上写一写,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端,查看其他学生的屏幕,了解别人的点评,同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随后,笔者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后,加以引导和解释游戏获胜的方法原理。这样的课堂参与,学生的“动”是真实的“动”,“小组活动”更加有指向性、针对性,学习也就事半功倍。
当然,在把“智慧课堂”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它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弊端,比如学生端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问题,还有学生的学习长期依赖于电子产品。再有,学生的视力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充分考虑。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