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九瑜 李妍葳 史若男
摘 要:高校兼职辅导员身兼多种角色,由于外界和自身的原因,普遍存在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文章从角色冲突理论出发,通过探讨高校兼职辅导员角色协调的具体方法,缓解其角色冲突的强度,以实现学生和辅导员双重角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兼职辅导员;角色冲突;角色协调
高校辅导员按照工作性质,可分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两大类。按人员身份,可分为教师辅导员和“学生”辅导员。本文研究的对象——高校兼职辅导员,特指从高校的高年级学生中直接选聘的兼职辅导员,具有“学生”和“辅导员”的双重身份。
一、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分类
关于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T.M.Newcomb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的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R.Linton则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同时他还在《个性的文化背景》一书中指出,“角色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個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上述种种关于角色的看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无所谓对错,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强调了角色现象的某种侧面而已。而在本文中,笔者所探讨的兼职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学生角色和辅导员角色,则主要是从角色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和辅导员虽然只是两种社会角色,但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可以被分成不同的角色种类,有些种类相同,有些则相异。
个体根据角色扮演过程中的状态不同可以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简单地说,理想角色是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规范,是一种应然状态;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是存在于个体观念中的角色形态;而实践角色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角色行为,属于角色的客观现实形态。不论是学生还是辅导员,这两种角色都存在以上三种角色形态,因为笔者主要基于现实问题探讨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协调,所以在后文中所指的角色形态都是指其客观现实形态——实践角色。
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也称为正式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与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角色扮演者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学生和辅导员都属于这类,从教育部到学校,各级教育机构都制定了种类繁多、规范细致的法规、守则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性文件是角色扮演者必须遵循的“剧本”,不能私自篡改,一旦实践角色违背了理想角色的要求,角色扮演者就会受到社会或教育机构的指责与批评,甚至是处罚。开放性角色也称非正式角色,是指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本文在此不做具体分析。
二、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简单地说,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实践中出现的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角色冲突按照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按照表现形式,则可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两种。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角色内冲突还是角色间冲突,在高校兼职辅导员身上都有所表现。
1.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人们对其角色的期待不同或者角色主体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清,而在角色主体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在高校兼职辅导员的两种主要角色中,辅导员角色的内冲突相较于学生角色更为突出,因为社会对辅导员的要求比对学生的要求要高。辅导员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从工作、生活、品德等各方面都相较学生角色更为严苛。此外,辅导员还要经常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处理棘手问题和紧急情况,例如,学生突发疾病、宿舍纠纷、打架斗殴,甚至心理抑郁自杀等,所面临的考验更加艰巨,自然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出现角色紧张,造成角色冲突。最后,兼职辅导员作为学生角色的时间更长,从幼儿园开始算,有近20年经验,适应起来游刃有余,但是作为辅导员角色的时间则非常短,一般不超过两年,有的甚至是从零开始,因此在角色适应上往往缺乏足够的经验,角色的不适应感更加突出,即角色内冲突更强。
高校兼职辅导员作为辅导员角色的内冲突的形成既有外界原因,也有兼职辅导员自身原因。就外界原因看,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各部门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很多要求和希望,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角色期待,但问题在于不同的角色期待往往并不都指向统一的方向,有些甚至可能是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这种“多重”领导带来的角色冲突使得辅导员时常无所适从。就辅导员自身原因来看,则在于高校辅导员业务修养的局限与被赋予的角色期待之间存在差距,由此产生的个人观念与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传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冲突、现实的角色行为水平与理想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渴望尊重与缺乏认可带来的冲突、工作负担过重与个人承受能力有限的冲突等。
2.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
角色间冲突主要是由同一个体内的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致。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丛,同一时间内可能扮演多个角色。兼职辅导员最少有两种主要角色:第一种角色是学生,作为学生,就有义务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第二种角色是辅导员,作为辅导员,就必须按照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完成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参加学生工作会议等。
兼职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的产生主要来自外界因素。兼职辅导员在角色执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和辅导员两种角色同时要求其履行角色义务,这时就会发生角色间冲突。例如,在同一时间,兼职辅导员既要去上课学习,又被要求参加重要的学生工作会议;或者在教师要求完成课程作业时,学院领导又安排他去处理学生问题的紧急工作;抑或是在申报个人学术课题时,同时又要申报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
此外,更痛苦的事情是,有时这两种角色对兼职辅导员提出的角色行为要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需要其在这两种角色行为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擇,这时也更加会导致角色间冲突。例如,有时上级领导会从自身管理便方面考虑,要求辅导员对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粗暴的行事要求,如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必须全部离校,不得留校,因为一旦有学生留校,所有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师都要留校值班,平添工作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寒暑假留校有诸多便利,有的利用这段时间在校外兼职,赚取下一学期的生活费;有的利用学校完备的实验室条件,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还有的整天泡在图书馆,阅读书籍,撰写学术论文……这时,兼职辅导员就会在保证教师假期休息和维护学生假期活动的两个矛盾要求中进退维谷,产生角色冲突。
最后,从自身原因分析。兼职辅导员因为身兼数职,经常会与大学生之间、与大学教师之间、与教育活动内容之间,以及与各种教育环境之间都构成不同的关系,从而扮演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学生和辅导员两种角色的相互交织、频繁切换,时常会造成角色混乱。比如,有的兼职辅导员因为做辅导员工作比较长,说话做事的风格逐渐教师化,自我认知也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教师,有时就会在与自己的同学交流之中忘记自己的“学生”角色,无意识地表现出教师的语态,给同学留下一种“高高在上”的不良印象,但其实他本人并非有意而为。久而久之,这种角色混乱会对兼职辅导员造成较大的角色冲突。
三、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协调
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有多种类型,但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角色冲突,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实践。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消除角色冲突,但是可以通过角色协调降低角色冲突的强度。角色冲突的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角色自身的限定性,角色的限定性越大,规定也就越严格,角色执行者就越难于偏离这些要求,因此,角色冲突的强度与角色的限定性成正比例关系——限定性越大,出现冲突时其强度也越大;限定性越小,出现冲突时强度也越小,其二是角色之间的共同性,角色冲突的强度与角色之间的共同性成反比例关系——角色之间的共同性越大,冲突越小;共同性越小,则冲突越大。
由此可见,降低角色冲突的强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降低角色自身的限定性来降低角色内冲突的强度;二是通过增加角色间的共同性来降低角色间冲突的强度。以下几种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冲突。
1.降低角色自身的限定性——角色弹性化
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内冲突主要存在于其辅导员角色中,要想降低辅导员角色的内冲突强度,就要力求使辅导员的角色弹性化。
然而事实上,有些学校为了所谓的加强管理,盲目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种类繁多,细致具体的要求,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例如,规定辅导员每月查寝、值班、听课、召开年级会等活动的次数。这样要求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没有制定这些细致具体的要求之前,有些辅导员并不清楚自己有这些具体的工作职责,还有些辅导员虽然知道但是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履行,由此造成工作不力、管理涣散的局面,有时甚至导致责任事故。因此,为了加强管理,整治个别辅导员对工作不清楚、不作为问题,学校有关主管领导就把制定辅导员工作细则作为“灵丹妙药”,为了追求“疗效”,在细则制定上追求越细越好、越多越好,恨不得把所有能想到的、没想到的都写上。但是,辅导员的工作是具体的,只能有统一的“大纲”,绝没有统一的“剧本”,过分求细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往往过犹不及。例如,有些辅导员带的是毕业年级,学生基本没有要上的课程,而且不少学生长时间在外找工作不在学校,这种情况下,还要求辅导员每月听课、召开年级大会就显得有些滑稽和死板了。
陈小信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缓解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对策,他认为,解决角色冲突的根本途径就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笔者并不反对陈小信的观点,只是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步入要求过细、规范过多的歧途,有关决策者在制定辅导员工作规范时,要注意保留辅导员工作一定的弹性,增加辅导员开展具体工作时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使辅导员的角色弹性化。
2.增加角色间的共同性——角色融合法
当一个人同时扮演的两个以上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将两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角色综合体。对于高校兼职辅导员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辅导员和学生角色的弹性,在这两种角色的自由度之间寻找交集,找到最大公约数,以降低角色间冲突的强度,实现角色间的协调。
在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实践中,学生角色与辅导员角色最关心的问题并不一致:作为学生,其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学业、生活和就业;而作为辅导员,其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即如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并为之提供帮助。两个角色最大的差别在于关心的对象不同,前一个是为己,后一个是为人,看似完全对立,但是如果能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是可以实现角色融合的。
高校兼职辅导员的第一角色是研究生,其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学术研究,完成自己的学业论文,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等,但是担任了兼职辅导员,又必定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工作,难免会对学业造成消极影响。而如果将读研的学术研究方向往辅导员的工作靠拢,那么这种角色间冲突就有可能化危为机。
例如,如果是教育类或思想政治类研究生做兼职辅导员,他们就可以将个人的学术研究朝向辅导员相关领域,这样平时的辅导员工作就不再是浪费宝贵的学术研究时间,相反,这些工作会成为最好的研究实践,而且辅导员的身份还能为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研究对象(辅导员群体)、文献资料(辅导员工作笔记、工作文件等)、专项科研项目等,这些有利条件是其他没有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同学难以获取的。此外,兼职辅导员在工作期间,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会经常对其开展相关培训,如新辅导员的上岗培训、辅导员工作技能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等。这些培训对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今后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生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和就业的砝码。
3.两害相权取其轻——角色分层法
前面介绍的两种方法主要是从降低角色冲突强度方面缓解角色冲突,但是有时还会遇到冲突强度无法降低或者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采取第三种方法——角色分层法。此方法是要求角色持有者将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角色的“价值”进行分层与排序,也就是将这些角色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将最有价值的角色排在首位,次之……依次做出角色重要性的心理分类,一旦发生角色冲突时,先满足那些更重要的角色要求。此分类依据是按个人需要的结构和他人期待的重要程度而定的。
这种方法类似于社会心理学家W.G.古德提出的角色选择法,古德认为个体首先应该从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而取舍角色的标准有三个:一是该角色对个体的意义;二是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产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后果;三是周围的人对个体做出角色取舍的反应。
四、结语
高校兼职辅导员在角色实践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角色冲突,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方法对角色进行协调,缓解其角色冲突的强度,从而实现个人学业与兼职工作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信.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管理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2]何文静.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云南省2019年度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任务青年项目“民族地区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重塑研究”(19FDYC03),该项目由云南省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资助。
作者简介:欧九瑜(1992—),男,湖南衡阳人,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硕士,兼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学;
李妍葳(1994—),女,湖南常德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兼职辅导员,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史若男(1992—),女,山西阳泉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