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生命意识淡漠和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把阅读、写作和活动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三大阵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和责任教育等生命要素,让中职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在交流与实践中,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职语文;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1-001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015
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丰盛、最独特的礼物,它蕴藏着无限的未知与可能,无法复制,无法重来。我们在和中职生的接触中发现,一些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看轻自己的生命、漠视父母的情感、淡化社会的责任,稍有挫折和不满,就有可能选择消沉或伤害别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的生命为起点和终点的教育。作为一名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在帮助中职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走进他们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存状态。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尝试唤醒中职学生的生命意识、积极乐观的心态、感受爱和幸福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有很多呼唤热爱生命的美文,饱含着前人的生命体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生命为主题进行文本重组,挖掘生命教育价值,分别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和责任教育。
学习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和莫泊桑的《最后一片叶子》,可以从生命的重要性中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以从对死亡的思考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从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拉索尔贝克的《成长》中,引导学生勇于战胜生活中的挫折,积极面对人生的困难;从《十八岁和其他》《我的母亲》《论友谊》《故乡的榕树》这些美文中可以体验亲情、友情、乡情的可贵,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和感恩教育;学习《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和《五人墓碑记》,可以从人物的担当中体会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些文本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前人的思悟中获取营养,奠定自己生命的底蕴。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但畏惧作文、厌倦作文也是中职学生表现出来的普遍问题。
我注意选取一些生活中比较感人的生命活动或生活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来观察生命、思考生命。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这可能是大部分学生内心深处的伤痛,有的学生走过来充满了自信,也有的学生一蹶不振。在作文课堂上,我让每一个学生试着回忆生活中曾经遇到的失败和挫折,以“咀嚼生活中的挫折”为话题,重新体味那段经历,思考该怎样面对失败和挫折。大部分学生在这次作文中感悟都很深,学生在作文中也增强了面对挫折的勇气。
由此得到启发,我分别布置了“认识自我”“我的追求”“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等话题作文,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生,抒发生命体验。学生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生命意识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内心。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得到较高的参与度,收到的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
把合适的课文编成剧本,排练成戏剧,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方式。我曾经组织幼师专业的学生编演课本剧《威尼斯商人》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演出。学生在反复的排练中体会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命的尊重,观众也从演出中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入的感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对文本的实际体验中学会了宽容体谅别人,增强了生命意识。
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结束三年的校园生活就要步入社会,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清明节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劳动节到马路上清除小广告、打扫卫生,体验清洁工人的辛苦;到人才市场看看人才招聘,询问询问应聘者的心里想法,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学会思考。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艰辛和不易,对于毕业后将要面对的复杂的社会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增强了学生乐观面对生命的信心。
成功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关注生命、珍视生命的教学。中职教学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要引导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就要在阅读、写作、活动这三大语文阵地上充分体验生命的可贵和美好,希望我们的学生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让中职学生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职业学校的学习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林芹.中职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2(1).
[2]林芳.中职“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2016(23).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杨妮妮(1980.6— ),女,漢族,山东青岛人,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