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兰,秦 雪
(1.国防大学门诊部,北京 10009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北京 100091)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按照病理机制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其发病因素大致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生活习惯以及药物和其他疾病的影响等,以5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若未有效控制,可诱导心、脑、肾等器官发生功能性衰弱损伤,给患者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促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重视科学、有效护理工作的开展,便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管理能力,利于病情控制[1]。本文主要针对高血压老年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模式对预后的影响展开探讨,旨在指导临床,现总结结果如下。
选取我院86例高血压老年患者展开研究,收治时间为2017年3月到2018年5月。随机分组,对照组43例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4岁,平均(64.1±2.3)岁;实验组42例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61-76岁,平均(64.5±2.8)岁,组间自然信息均衡可比(P>0.05)。
对照组应用常规临床护理模式,实验组应用个体化临床护理模式,即:①心理干预: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血压的上升,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抵触心理,护理人员需首先从患者此种心理状态出发,依据性格及爱好、顾虑问题展开个体化心理干预,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2]。②知识宣讲: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对知识接受及理解的能力展开健康知识辅导,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知识讲座、一对一宣教等多种形式开展。③改善饮食:依据患者饮食喜好调整不良饮食习惯,强调多食瓜果蔬菜,饭食宜清淡为主,严格控制盐分和油腻事物的摄入,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定期测量患者血压,观察血压的升降变化幅度,并了解是否有头晕、头疼等不适情况出现,及时处理异常。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采用问卷法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85分为满意。
相关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血压水平采用(±s)表示,行t检验;并发症率、满意度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血压指标经检测无差异(P>0.05),护理后,各检测值经评定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各指标检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治疗前后对比(± s,mmHg)
表1 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治疗前后对比(± s,mmHg)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 收缩压 162.1±10.5 123.6±6.5舒张压 105.7±9.3* 81.3±5.9*对照组(n=43) 收缩压 163.2±10.7 137.8±8.6舒张压 105.3±9.2 95.2±8.3
对照组心绞痛1例、心律失常7例、血肌酐上升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26%;实验组心绞痛1例、心律失常1例、血肌酐0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两组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满意32例,不满意11例满意度为74.4%;观察组满意40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3%,两组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个体化护理为新型极具创新性的护理模式,为首先对个体需求予以评估,而个体化制定系统化的护理方案,以为患者提周到、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针对所选高血压患地得,实施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则实施个体化临床护理。个体化临床护理大致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展开干预,可以了解患者病情、性格、习惯等方面,个体化制定疏导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其次,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讲,增加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以及一些基本健康常识的了解,提高对各种并发症预防的主动性;再次,改善患者饮食习惯,以发挥理想的辅助降压作用;最后,就遵医用药加以强调,避免患者漏服药或少服药物,保证治疗顺利有效进行[3]。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血压指标经检测无差异(P>0.05),护理后,各检测值经评定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各指标检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例并发症率经统计3.3%,,低于对照组22.3%(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满意度经评估为93%,高于对照组74.4%(P<0.05)。
综上,针对高血压老年患者行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满意度,开展价值十分突出。